王秀英,石玉昌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科學對于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科技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力的重要標志。學前期是人生發展的奠基時期,幼兒階段接受良好的科學教育,能激發科學興趣、積累科學經驗、培養科學態度,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當前的鄉村幼兒園科學教育在教師素養、教育教學等方面存在諸多困境。全民科學始于幼兒經驗,經由幼兒經驗,最終落到幼兒經驗上,為解決現有幼兒園科學教育問題提供新的視野,是突破現有幼兒園科學教育問題的重要路徑,也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重要方法。
全民科學起源于國外“citizen science”一詞,國內對于“citizen science”的譯法各有異同,有公民科學、公眾科學、全民科學等譯法。本文根據“citizen science”體系及學科分類的內容和方法,強調科學教育價值和社會學價值,采用“全民科學”譯法。全民科學也被稱為社區科學、群體科學、眾包科學或者志愿等業余(或非專業)科學家進行的科學研究。[1]阿蘭·歐文認為全民科學的概念產生于向公眾開放科學和科學政策過程的必要性。[2]通常認為,全民科學是指讓幼兒參與科學標準所要求的各種真實體驗,培養科學技能,基于自身經驗與當地的棲息地建立聯系,探索生物多樣性,并參與全民科學探索。[3]
科學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而逐漸引入幼兒園。幼兒科學教育是指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使幼兒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經驗的過程。[4]本文采用此定義描述幼兒科學教育。
全民科學是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和歸宿。全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是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有序知識系統基礎上的公眾科學形式。[5]全民科學以公眾成員在生活中積累的生活經驗、生態智慧為基礎,是一門生活化的科學。幼兒科學是全民科學的分支學科,以幼兒直接經驗作為幼兒學習的主要內容,以此促進幼兒理解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原理及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全民科學是面向全社會的科學教育,而幼兒科學教育是基于幼兒的成長經驗,幫助幼兒理解生命成長規律和社會文化,為幼兒生長成為社會人奠基和啟蒙,以實現全民的科普為終點和歸宿,從幼兒的經驗中來、到幼兒經驗中去,服務幼兒的科學經驗的一門學科。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韓啟德指出:雖然我國擁有基本科學知識的人數在增加,但是國民的科學素養還處于較低的水平。[6]科學素養是體現一個人綜合能力水平的關鍵指標,而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影響著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調研發現,在一堂鄉村幼兒園中班的科學實驗“吸管運水”活動中,教師在開展實驗前準備了如下材料: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一個空杯子、三根大小不同的吸管。活動開展時,教師向幼兒提問“通過這些材料,怎樣把杯子里面的水運入空杯子里”。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未給足時間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索,而是直接演示正確的方法。當幼兒提問“為什么捂住吸管的另外一面就能把水運出來”時,教師沒有進行正面解釋,只說明這是一種“虹吸現象”,就草草結束此次活動。由于教師科學素養不足,幼兒未能通過此次活動探索出利用虹吸現象背后的原理。首先,教師在材料投放上缺乏合理考慮,空杯子投放數量少,未能讓幼兒直觀感受到不同吸管運水量的差異。其次,幼兒尚未理解活動中的科學原理。最后,教學活動設計吸引力不足,未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效果欠佳。
教育內容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引導幼兒學習科學知識、提升科學能力、培育科學精神的重要資源。教育內容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基礎,不同教育學段的教育內容選擇有所不同。學前階段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幼兒經驗為主,且該階段幼兒的特點以直接行動思維為主、以經驗為主線開展的科學教育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7]然而,當前鄉村幼兒的科學教育很少基于幼兒經驗,而是以灌輸科學知識作為主要教學方式。例如,在鄉村幼兒園小班的《小手鼓起來》的科學活動中,該活動的主要目標是讓幼兒感受空氣,體驗空氣的存在。在材料的準備上,教師準備了塑料手套、吸管、帶孔的杯子。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幼兒一臉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讓手套鼓起來。盡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引導和示范,但由于活動準備的材料比較復雜,幼兒只有用精細的動作才能使手套鼓起來,導致此次活動很難順利完成。經分析,此次活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未從幼兒自身的經驗出發。
幼兒主要以體驗的方式感知周圍世界,體驗也是幼兒感知科學的重要方式,是幼兒建構科學經驗的必經過程。[8]幼兒通過體驗的方式能將科學知識、科學現象、科學原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幼兒自己的科學體驗聯動知、情、意、行,構建通往科學探究的大門。而當前的科學活動中,幼兒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未讓幼兒通過自身的體驗進行科學教育。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通常會按照幼兒年齡特征和動作發展階段,從聽、說、讀、寫等能力條目預設幼兒科學發展的目標。[9]但是,若教師在科學活動中忽略幼兒體驗的價值,則無法促使幼兒從生活與自然體驗中產生科學認識,導致幼兒無法對大自然的整體面貌產生全面的認識,進而使科學教育陷入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泥潭。
蒙臺梭利認為,幼兒的發展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10]良好的環境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載體。幼兒園創造良好的環境對幼兒的智力發展、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自主意識的激發等均有重要意義。當前,部分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并未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個體經驗結合起來。例如,較多鄉村幼兒園在繪畫主題上未取材于當地幼兒的生活體驗,而是從成人的角度創設繪畫內容,這樣創設的環境很難調動幼兒的情緒情感,較難實現幼兒與環境的雙向互動。
幼兒期是科學啟蒙的關鍵期,幼兒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構建科學中國的第一步是確保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科學、對科學感興趣。而年紀稍大的成人們對科學不感興趣。只有從幼兒那里,進行科學教育,培養科學興趣,發展其成為科學上的天才。[11]為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科學素養。一方面,教師應重視自身學習,夯實科學知識基礎和科學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幼兒園應建立健全教師的培訓制度,加強幼兒教師職后培訓,全面提升幼兒教師科學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以幼兒的經驗為基礎,根據幼兒經驗建構科學教育內容,是激發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重要方法。經驗是初級形式的認知,是幼兒掌握科學知識的現實起點,也是學前幼兒在掌握系統理性知識前必不可少的積淀。[12]幼兒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對世界擁有自己的經驗。幼兒園科學教育應基于幼兒的經驗,為其以后的學習發展積蓄力量。杜威認為,幼兒的經驗與學科知識具有內在一致性。[13]基于幼兒的經驗建構科學教育內容,是教師實施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礎,教師應以幼兒的經驗作為幼兒學習科學的土壤,實現科學現象與幼兒生活的現實接軌,鼓勵幼兒用生活技巧解決科學問題和生活問題,幫助幼兒獲取科學知識、發展科學能力。
幼兒園進行科學教育時,在教育方式上應盡可能地通過實踐的、場景的教學模式,利用幼兒自主體驗的學習方式,激發幼兒學習科學的動力。科學教育應與幼兒的一日生活、游戲活動融為一體。因此,幼兒園應以體驗學習為科學教育的主要方式,通過幼兒在一日生活及游戲活動中的體驗,促使幼兒實現知、情、意、行的完整聯結,實現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幼兒園教師只有以此為基本路徑,帶領幼兒體驗生活,才能有效地調動幼兒學習科學的情緒情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14]幼兒的經驗是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的土壤,而經驗的喚醒需要一定的情境作為配合。例如,在幼兒園開展科學游戲活動“不倒翁”,在進行游戲活動之前,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塑料乒乓球、橡皮泥、彩紙、固體膠等游戲材料。創設科學游戲的場景作為幼兒玩科學游戲的催化劑,能夠使環境與幼兒融為一體,充分調動幼兒的情緒情感。環境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資源,鄉村幼兒園應將幼兒經驗與幼兒生活的村落文化結合起來,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創造適宜環境。
鄉村幼兒園資源豐富,是幼兒學習科學的天然場域。以全民科學為鄉村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的指南,有利于激發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基于幼兒所棲息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更能激發幼兒掌握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技能,并促使幼兒挑戰自身已有經驗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基于此,鄉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以全民科學為指引,助力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