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科學》 涂桂林

“請戴好口罩,保持1米距離”。
2022年10月18 日上午,30多位抑郁癥患者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逐一接受主任醫師郭蓉娟教授為他們診療。
下午2點鐘,郭蓉娟在她的辦公室接受了《中國醫藥科學》采訪,她說:“10多年來,我們團隊一直在抑郁癥防治領域進行研究,先后4次獲得國家自然基金資助。”
郭蓉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一直從事中醫藥防治腦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2021年,她榮獲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組織評選的“首都名中醫”稱號。
有耕耘就有收獲。2022年,郭蓉娟申報的抑郁癥干預機制研究課題,再一次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區域聯合重點支持項目資助。
1987年,郭蓉娟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分配到附屬東直門醫院內科工作。1995年,郭蓉娟的職業生涯發生質的飛躍,她通過在職學習考取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博士研究生,師從全國“腦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專注腦血管疾病、重癥肌無力、帕金森以及多發性硬化等神經科學的學習與研究。
199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成立,30多歲的郭蓉娟調入東方醫院神經內科工作。首次出診,就有很多患者情緒焦慮,向她反映失眠情況。當時,對于焦慮抑郁失眠類疾病西醫治療常常使用抗抑郁藥。郭蓉娟也嘗試著給患者使用抗抑郁藥進行治療。然而,有的患者使用抗抑郁藥后,身體產生特別明顯的不良反應,這令郭蓉娟感到非常的為難與不安。一時間,郭蓉娟不知所措,她感到自己太欠缺精神專科的知識了。
2005年6 月,郭蓉娟全脫產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專門進修學習精神專科,從門診到病房,處處都有她學習實踐的身影。
精神專科常用西藥都有哪些不良反應?如何避免?通過半年的進修學習,郭蓉娟基本上掌握了精神心理方面的知識,熟悉了常用的一些抗焦慮、抗抑郁的藥性,還通過國家考試,郭蓉娟獲得了精神專科的心理治療師執業資格,擁有了精神專科的中級職稱。
回到東方醫院,郭蓉娟便在神經內科創建了心理門診,醫院還特意購買并安裝了一套心理測評軟件,設立了一個心理測評室。漸漸地,郭蓉娟治療抑郁癥的效果好評如潮,她的名聲越傳越廣,越來越響亮。心理門診成為東方醫院的一道獨特風景。
從臨床到科研,郭蓉娟一直在抑郁癥的研究領域奔忙。
郭蓉娟學的是中醫,為了更多地掌握西醫知識和臨床應用,她在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核磁室進修了半年,系統掌握神經影像技術;她在北京首都醫科大學朝陽醫院神經外科進修了一個月,掌握腦出血血腫穿刺清除術;她全脫產到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進修學習,系統進行了精神科及心理治療的培訓,具有堅實的臨床基礎。她還在北京康復中心博愛醫院進修學習,掌握康復知識。凡是涉及腦病范圍的疾病,她都接觸。
有了中醫與西醫知識的積累與沉淀,才會在自然基礎研究中,從中西醫不同角度認識抑郁癥,客觀分析中西醫在治療抑郁癥的優點與不足。
2012年10 月,郭蓉娟和她的研究團隊申報的治療抑郁癥的研究課題,第一次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資助。
從研究情況看,影響抑郁癥的因素很多,有神經遞質問題,有內分泌問題,有免疫系統問題,有腸道菌群問題,以及炎癥、線粒體等問題。
多年來,西醫一直認為抑郁癥就是神經遞質低了,即5-羥色胺低了,或者又稱血清素低了。為此,西醫治療抑郁癥主要采用提高神經遞質的抗抑郁藥,目前,西醫治療抑郁癥用的抗抑郁藥大約有20種。
郭蓉娟表示,從臨床上看,西醫治療抑郁癥的有效率為60%左右,治愈率為30%左右。另外,大約有1/3的患者采用西藥治療后,效果不明顯。有的患者雖然治好了,但仍然會出現睡覺欠佳、記憶力差、反應慢、身體不舒服的殘留癥狀。用西藥治療抑郁癥需要2~4周才慢慢起效,而且會產生比較大的不良反應,引發患者不依從。
如何彌補西藥治療抑郁癥的不足,郭蓉娟想到能否用中醫的方法來滿足臨床的需求。
治療抑郁癥,中醫早有記載,傳承下來很多的經典名方,總結了抑郁癥的傳變規律。中醫稱抑郁癥為郁癥,屬于神經衰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情志不暢的一類疾病。
治療抑郁癥,西醫有循證,中醫沒有循證。西醫對抑郁癥做了很多研究,有完整的案例,有科學的診斷標準與治療標準。而中醫只強調臨床的效果,卻沒有保留抑郁癥臨床研究的數據。
中醫臨床效果再好,沒有研究數據,也得不到醫學界的認可。各種抑郁癥臨床與研究的指南里,提到中醫非常少,有的還提及目前證據顯示,中醫療效不確定。
如何拿出中醫治療抑郁癥臨床效果的科學數據,揭示其療效的科學機制?
郭蓉娟和她的研究團隊,按國際標準對小鼠進行慢性應激使其患上抑郁癥,結果發現小鼠大腦中神經細胞的線粒體出現了障礙,缺乏能量。抑郁癥患者總是萎靡不振,全身沒有勁,感覺特別累,特別懶,也不想說話,情緒低落,腦子反應遲鈍。中醫認為這是氣虛表現,就是線粒體不足,缺乏能量。一些文獻也有零星的論述,認為抑郁癥患者確實存在線粒體不足。
郭蓉娟和她的研究團隊把患上抑郁癥的小鼠肢體上的骨骼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顯示小鼠骨骼肌上線粒體存在不足,身體的能量少了,難怪抑郁癥患者出現極度的疲勞。這一發現令郭蓉娟很興奮,抑郁癥患者除了國際上公認的神經遞質不足外,還有線粒體能量的不足。改善身體的能量不足,這是中醫的強項,這就找到了中醫治療抑郁癥的一個有效靶點。
郭蓉娟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抑郁癥的能量不足,不僅在頭腦部,還在肝臟、脾臟、腸道,包括骨骼肌等部位。很多細胞需要耗能,一旦能量不足,就會引發全身很多癥狀。
“為什么抑郁癥患者用完中藥后就變得精神了,疲乏無力緩解了,原來特別低落的情緒也沒有了?主要原因在于中藥有很好的益氣補腎作用,較好地解決了抑郁癥的能量不足問題。”郭蓉娟說。
抑郁癥應該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就提出中醫治未病思想,就是行醫者要知道病情嚴重不嚴重,會不會繼續惡化,要知道如何預防,阻止惡化。
郭蓉娟告訴《中國醫藥科學》,從抑郁癥的發病情況看,重度抑郁癥患者約占20%,而輕中度抑郁癥患者約占80%。做好預防,及時進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抑郁癥患者身體極度疲乏無力。中醫認為這是脾虛的表現。心里不舒服,有負面情緒就會導致脾虛,導致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導致線粒體不足缺乏能量。
《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指情緒類的疾病,在早期出現肝病證候時,就應想到進一步發展會影響到脾的功能因而就要早早使用健脾藥物,使脾功能強健,則肝受損的功能可依靠機體正氣自愈,這就是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郭蓉娟和她的研究團隊認識到,健脾靠益胃,益胃離不開健康的食品。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食療,這是改善身體能量不足,防止抑郁癥進一步加重的又一有效方法。
如果線粒體功能正常,人體有能量,抑郁癥就可以慢慢地自我調解,自我恢復。所以要注重健脾,保護身體的能量,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能源源不斷地為身體提供充足的能量。
醫生要有仁愛之心。
明代中醫大家裴一中在《言醫·序》云:“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中醫提倡人文關懷,醫生出診要不厭其煩地跟患者多溝通,溝通也是治療,好的醫生斷不會三言兩語把別人打發走。人文關懷可以改善醫患關系,防止發生矛盾沖突。
郭蓉娟說:“中醫與西醫的醫學模式不一樣。西醫關注的是病。我們不能把患者當成機器,不能認為看病必須以醫生為主,動動手術,換一換零件。比如腫瘤,做了手術,切除了腫瘤,就算好了。但患者內心的痛苦可能并沒有解決。確實有很多的腫瘤患者,甚至達到2/3的腫瘤患者,可能因為害怕手術,擔心腫瘤惡化,沒多長時間就被嚇死了。所以,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也十分重要。中醫關注的是人。患者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自始至終,中醫都堅持既看身體病情,也看心靈痛苦。這是一種整體醫學模式,值得提倡。”
治療抑郁癥,離不開心理干預。
病由心生,境由心轉。臨床上,郭蓉娟注重利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從精神上對患者進行開導,讓患者頓悟,平衡心理,平靜心情,起到了很好的思想開導作用。
抑郁癥是一種很復雜的多靶點的疾病。臨床上,中醫與西醫是互補關系,西醫改善神經遞質,代替不了中醫改善能量不足。郭蓉娟說:“使用中藥可以減輕西藥的不良反應,可以增強西藥的療效。中藥與西藥結合起來治療抑郁癥,比單純的西藥好,也比單純的中藥好。”
郭蓉娟一直在神經內科出診,發現近年來門診中的腦血管病、重癥肌無力等類似患者越來越少,而抑郁焦慮、睡不好覺的患者卻越來越多。經過多年的研究實踐,郭蓉娟在治療抑郁癥方面具有堅實的臨床基礎,常用的兩個中藥方都獲得了國家專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認識,先后發表醫學論文260余篇,參加編寫論著8部。
青少年抑郁,老年抑郁,產后抑郁……
抑郁癥發病率越來越高,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病成為全球第一大疾病負擔。嚴重損害人的身體健康,影響人的生活質量。人抑郁的時候什么都干不了。好多學生,因為患抑郁癥不能上學;有些青少年,因為患抑郁癥經常割腕;有些工作人員,因為患抑郁癥上不了班。抑郁癥給家庭給人帶來的危害十分嚴重。
基礎研究給臨床帶來啟示,臨床啟示又不斷地靠基礎研究得到印證,抑郁癥防治越來越清晰。郭蓉娟和團隊一直堅持抑郁癥的臨床基礎研究,一直希望能通過不懈的努力,徹底把患者抑郁癥治愈,讓人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郭蓉娟和她的研究團隊,10年間已經獲得了5個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這說明她已經創造了斐然的成績,也說明郭蓉娟在抑郁癥的基礎研究方面,常有新發現,常有一些前沿的課題。
臨床是從醫根本。郭蓉娟也帶了很多研究生跟著她學習,她希望多出門診,多為患者看病,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臨床經驗。但她太忙了,她還要做行政工作,屬于管理干部,只有每周的星期二、五和六上午出診。
每次出診,都要加號。一上午時間,郭蓉娟能為30多位抑郁癥患者問診。她深有感慨地說:“這已經很難了,因為抑郁癥患者情況比較復雜,一般交流的時間比較長,需要看他們很多的檢查資料。”
郭蓉娟在手機上,專門為就診的抑郁癥患者建立了微信群,從發病情況,到就診、復診情況,她留存著所有患者的病歷資料,方便及時溝通交流。
就在2022年10月18日上午,有個醫生也找郭蓉娟復診,他患抑郁癥有20多年了,長期的失眠嚴重到幾乎睡不了覺,長期服用西藥還造成了藥物依賴,久而久之服用這些藥物也不起作用了。從7月份開始,他主動找到郭蓉娟接受純中藥治療,不到3個月時間,現在他每晚能睡6個小時了,身體康復很快,大腦思維明顯好轉。
10月18日上午,還有一位常年睡不好覺,當初也是焦慮、失眠的抑郁癥患者,找郭蓉娟為他看診。這位患者是7月29日開始接受中藥治療的,郭蓉娟對他進行了抑郁測評,睡眠、情緒等各項指標都好轉,特別是睡眠情況已經恢復90%,病情基本痊愈。

目前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工作、房貸、學習、就業等,這些長期的慢性壓力也容易導致抑郁癥,表現為失眠、焦慮、情緒不穩定。
有一次,有位少年來就診,說他情緒不好、心情不高興、對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了,也睡不好覺,吃不下飯,還極度疲勞。郭蓉娟看到他手里拿著手機,手腕上有傷痕。經過耐心開導和詢問,才發現手機殼里還放著一個刀片,家長、老師、親戚朋友都不知情,他難受的時候就用刀片割自己的手和胳膊,已經割了很多的傷痕,以此方式來緩解心中的不快和壓力。
郭蓉娟對癥下藥,細心開導,這位少年很快就康復了。
人的大腦也很復雜,思考問題主要靠神經之間相互聯系,如果能量不足,細胞之間缺乏聯系,大腦思考問題就會受到阻礙。郭蓉娟表示,這種情況就會患上抑郁癥,嚴重的患者很危險,甚至不想活,想找解脫的方法。
老年人患抑郁癥的也不少,老年人的心態一般比較平靜,患上抑郁癥只要通過一些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防止細胞壞死,很快就能康復。
郭蓉娟還在研究抑郁癥,還在不斷尋找新發現,不斷探索更有價值的治療成果,她告訴《中國醫藥科學》,她和她的研究團隊正在追求抑郁癥患者不僅完全康復,而且還要獲得成長。
郭蓉娟正在研究抑郁癥的這條路上,向著成功奮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