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慧 尹蓮花 劉志臻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康復醫(yī)學院,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福建福州 350003;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康復產業(yè)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122
無癥狀性腦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s,SBI)是 指無腦卒中病史,無明確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定位體征,由影像學檢查或尸檢發(fā)現的腦梗死[1]。根據流行病學研究,SBI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8%~28%[2]。SBI的發(fā)生可導致認知功能下降[3],經過3.6年的隨訪發(fā)現SBI發(fā)生癡呆癥的風險會增加1倍以上[4]。此外,SBI的發(fā)生還可導致心理障礙,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等[5-6],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積極地預防和治療SBI的危險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本研究運用計量和分析科學文獻數據的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以2015—2021年Web of Science(WOS)及中國知網(CNKI)中收錄的相關文獻作為樣本來源分析熱點及前沿,直觀地展現科學知識領域的信息全景[7],為解釋研究現狀和預測今后發(fā)展提供參考[8]。
國內數據研究以檢索式:SU=(“無癥狀性腦梗死”+“靜止性腦梗死”+“無癥狀腔隙性腦梗死”)AND SU=(“危險因素”+“風險因素”)對CNKI進行專業(yè)檢索,檢索日期為2005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21日,共得到中文文獻140篇,經過對重復文獻的篩選得到相關文獻136篇,其中期刊122篇、碩士論文14篇。國外數據研究以檢索式:TS=(“silent brain infarcts” OR “silent cerebral infarcts” OR“silent lacunar infarcts” OR “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S=(“risk factor” OR “dangerous factor” OR “factor” OR “influence factor” OR “risk appraisal” OR “risk warning”)對WOS中的核心合集數據庫進行檢索,文獻類型為article與review,檢索日期同上,共得到文獻768篇,經過對重復文獻的篩選仍有文獻768篇。
將來源于CNKI、WOS的中英文文獻導入CiteSpace,根據每個節(jié)點的不同情況設置時間分區(qū)、閾值和裁剪方式,對作者、被引文獻和關鍵詞共現進行分析,并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聚類時間線分析以及關鍵詞突現分析,并繪制相應可視化圖譜[9]。
國內對SBI的危險因素研究興趣在2007—2009年增強,國際SBI危險因素的研究在2010—2013年現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后除2018年發(fā)文量較少,其余年份發(fā)文量均保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數值上。其中2021年發(fā)文量并未囊括全年發(fā)文量。見圖1。
圖1 WOS與CNKI 2015—2021年國內外無癥狀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研究文獻發(fā)表時間分布
作者合作可視化圖譜可提供該領域較有影響力的團隊。用CiteSpace生成作者合作圖,國內發(fā)表文獻數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為馬建軍、石進、李學。國外發(fā)表文獻數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為 CHARLES DECARLI、CLINTON B WRIGHT、RALPH L SACCO。見圖2~3。
圖2 CNKI相關文獻作者合作關系圖
圖3 WOS相關文獻作者合作關系圖
對國內外文獻的被引次數進行頻次分析,其中被引次數前3的文獻,見表1~2。
表1 CNKI近15年無癥狀性腦梗死危險因素研究的高頻被引文獻
國內外收錄相關文獻量前3的期刊見表3。
表3 CNKI與WOS相關文獻發(fā)文量較多的期刊
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可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國內文獻出現頻次前10的關鍵詞為危險因素、腦梗死、臨床分析、同型半胱氨酸、老年、糖尿病、臨床特征、預后、CT、認知障礙。國外文獻出現頻次前10的關鍵詞為 risk factor、stroke、silent brain infarct、risk、white matter lesion、prevalence、ischemic stroke、disease、population、MRI。見圖4 ~ 5。
圖4 CNKI相關文獻關鍵詞共現圖
圖5 WOS相關文獻關鍵詞共現圖
關鍵詞突現分析是針對某一時間段關鍵詞的頻次有很大變化,可以體現某一關鍵詞的興起或衰弱。對國內外文獻進行關鍵詞突現分析,國內文獻中得到被引次數最多的關鍵詞36個,國外文獻中得到被引次數最多的關鍵詞47個。見圖6~7。
圖6 CNKI相關文獻關鍵詞突現圖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對CNKI和WOS中“無癥狀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的相關文獻進行SBI危險因素領域研究熱點與前沿的文獻計量分析,可較為直觀地反映SBI危險因素相關研究的熱度、現狀及趨勢。2012年以后國內年度發(fā)文量保持在穩(wěn)定的數值上,2016年以后國外年度發(fā)文量處于穩(wěn)定的數值上,提示SBI危險因素研究熱度呈現穩(wěn)定態(tài)勢。對作者合作關系的分析顯示國內以馬建軍為代表的團隊發(fā)文最多,揭示了高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載脂蛋白A1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等均是SBI患者的高危危險因素[10-11]。國外以CHARLES DECARLI為代表的團隊發(fā)文最多,致力于對亞臨床腦血管疾病的研究,闡明了谷氨酰胺酶異常與患SBI的風險增加3倍以上相關[12];性別、年齡、高血壓、心房顫動、左室質量指數和左室直徑指數、夜間收縮壓、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均與SBI相關[13-14]。
表2 WOS近15年無癥狀性腦梗死危險因素研究的高頻被引文獻
圖7 WOS相關文獻關鍵詞突現圖
對國內外文獻的熱門關鍵詞進行分析,國內文獻熱點關鍵詞分析結果表明,SBI主要診斷途徑之一是影像學檢查;SBI發(fā)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15];糖尿病、認知障礙屬SBI發(fā)病的危險因素[16-18]。“臨床分析”這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說明對于SBI危險因素的研究方式主要通過患者的臨床觀察分析[19]。國外文獻熱點關鍵詞分析結果表明SBI患病率與SBI的危險因素密切相關;SBI的診斷主要通過MRI的影像學檢查;SBI與腦白質病變、缺血性腦卒中等存在關聯;SBI和腦白質疏松癥常見于年輕急性腦卒中患者。
結合關鍵詞突現及高頻被引文獻分析,國內各項臨床研究及調查[20-21]認為高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年齡、高血壓、糖尿病等為SBI的主要危險因素,且近年的研究熱點集中在認知功能障礙、頸動脈狹窄及腔隙性腦梗死上。《中國無癥狀腦梗死診治共識》[22]認為SBI發(fā)生的高危因素為年齡、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國外的Vermeer等[4,23]均以年齡、吸煙、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白質病變等為SBI主要危險因素進行研究。關鍵詞突現結果也表明近年國外對于SBI的研究集中在白質病變、心房顫動等方面[5]。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美國中風協(xié)會(ASA)發(fā)表的科學聲明則指出SBI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缺乏運動等[24]。通過對結果的綜合分析,對SBI危險因素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①臨床觀察,如高血壓、糖尿病、血液指標等;②影像學表現,包括腦白質病變等;③術后預后,如動脈內膜切除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等。近幾年針對SBI危險因素的研究趨勢為對心房顫動、頸動脈狹窄、認知功能障礙、腦白質病變、血管疾病術后等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多為相關性研究。
早期風險評估與提前干預已成為國家慢性病防控公衛(wèi)政策的一種新導向與新常態(tài)。《中國腦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2019》[25]指明腦血管病對國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危害,針對這種現狀,減少腦血管病危害和疾病負擔的最有效方法是針對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積極地進行早期干預。SBI是發(fā)生癥狀性腦梗死和癡呆風險增高的重要影像標志物[22],探尋其危險因素的風險評估工具對于識別SBI高危人群,被評估者及時采取個體化預防診治措施,干預患者預后,防止其發(fā)展為癥狀性腦梗死和癡呆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腦血管病指南中針對SBI防治的細化流程尚不甚明晰,有待進一步研究揭示。
本研究存在部分不足:首先,CiteSpace無法同時對中、英文文獻進行分析,其中中文文獻暫無法進行作者等的共被引分析,故本研究未對檢索出文獻進行共被引分析。其次,該軟件只能對單一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分析,故只對CNKI、WOS進行檢索,可能存在漏檢文獻。
本研究應用CiteSpace對CNKI及WOS中2015—2021年SBI危險因素臨床研究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希望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可合作學者、機構及選題與研究方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