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瓊 魏萬霞 安朝朝 陳 霞 唐應翠 黃 帥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蘭州 730000;2.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麻醉手術科,甘肅蘭州 730020;3.甘肅省人民醫院骨科干部病房,甘肅蘭州 730000
關節置換術是指通過外科手術技術將人工關節假體植入體內來替換受損的關節[1],是關節外科常見的手術之一,用于治療終末期的關節疾患。一項meta分析結果提示,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骨關節炎粗患病率為38.46%[2],重癥關節炎患者已超過8000萬[3]。我國關節置換手術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快速增長[4],美國髖、膝關節置換手術量截至2015年已達到700萬[5]。關節置換術作為終末期骨關節炎患者最佳的治療手段,若要手術效果要達到理想狀態,術后的康復護理不容小覷。CiteSpace 5.8軟件是在科學計量學、數據可視化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6]。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利用CiteSpace 5.8軟件系統整理關節置換術后護理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前沿動態,為臨床護理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提高關節置換術后護理服務。
文獻來源為CNKI,檢索式為“((關節成形AND置換)OR關節置換)AND護理AND術后”,檢索時間為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納入與本研究主題相關、文獻信息記錄完整的期刊論文,排除綜述類論文。由兩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最終納入1794篇文獻進行本研究。
采用CiteSpace 5.8軟件對納入的文獻信息進行統計分析,設置軟件參數:時間跨度為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切片時間為1年,演算時閾值(TopN%per slice)選擇為50,節點類型分別選取作者(Country)、機構(Institution)、和關鍵詞(Keyword)。
從折線圖可知關節置換患者的術后護理長久以來備受重視,一直是臨床護理的熱點。2019年發文量出現一個小高峰,可能與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運用于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有關,2022年發文量下降是因為檢索截止日期為2022年2月。見圖1。
圖1 發文量折線圖
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2,顯示人名的節點發文量≥2篇,每個節點代表一個作者。圖2可見發文量最多的是王穎、代極靜和張艷,各發表3篇,聯系較為緊密的團隊為詹文英團隊和崔霞團隊,其余團隊為小范圍合作,大多數研究者間無合作。
圖2 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機構合作網絡圖譜見圖3,顯示機構的節點發文量≥2篇,字體越大代表該機構發文量越多。合并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和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文量最多的機構為廈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6篇),由圖3可見機構之間無連線,提示機構間無合作。
圖3 機構合作網絡圖譜
關鍵詞體現一篇文獻資料的中心內容,高頻出現的關鍵詞反映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利用CiteSpace 5.8軟件繪制2012—2022年關節置換術后護理領域的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4,共292個節點、587條連線。圖中的節點大小反映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年環的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年份,年環的厚度與相應年份關鍵詞出現的頻次成正比。排除關節置換、置換等無效關鍵詞,合并老年、老年人、老年患者、高齡、高齡病人為老年患者,合并康復訓練、功能鍛煉為功能鍛煉,最終統計“頻次≥27次”的關鍵詞(共15個),見表1。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可以得到4個維度:臨床關注的重點是關節置換術后的并發癥;研究對象的主體為老年患者;術后疼痛護理和術后康復訓練是關注的熱點話題;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平臺是健康教育重要工具。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1 高頻關鍵詞排序(頻次≥27次)
排名前10的突現詞見圖5。突現詞是根據詞頻的變動趨勢從大量的關鍵詞中探測出來的,高突現強度的詞代表了這一階段的前沿領域[7]。延續至今的突現詞有快速康復、生活質量、關節功能、并發癥。
圖5 關鍵詞突現圖
一個學科的文獻數量及質量代表該學科領域的發展狀況及社會對它的重視程度[8]。本研究結果顯示,關節置換術后護理領域年發文量總體呈較高水平,但納入的1794篇文獻中,核心期刊收錄的較少,因此建議我國護理研究者加大該領域的科研投入力度,重視文獻質量提升。
本研究結果顯示,作者、機構之間未形成緊密合作關系。關節置換患者作為臨床重點護理對象之一,各機構應加強合作,共同戰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難題。
3.2.1 術后并發癥 并發癥既是排名第2的高頻關鍵詞又是延續至今的突現詞。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有感染、出血、深靜脈血栓(DVT)、關節脫位、疼痛等。優化手術室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關節置換術后感染風險[9],建議手術室護理管理者積極探討以期尋找最佳關節置換手術室護理規范。近年來,隨著關節置換手術越發成熟,手術時間縮短,以及術中和術后止血藥的使用,總出血量降低,術后是否放置引流管成為骨科醫生熱議的話題,劉四海等[10]的研究表明膝關節置換術后放置與不放置引流不影響患者的術后并發癥、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和生活質量提高情況,但不放置引流可加快患者術后康復,促使患者盡早出院,也有研究結果表明髖關節置換術后放置引流與術后感染、出血無相關[11-12]。高齡患者髖關節術后常并發深靜脈血栓[13],一項meta分析對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危險因素進行探討[14],王鈺等[15]總結了目前關于關節置換術后預防DVT的最佳證據,涉及風險評估、健康宣教、基本預防、物理預防、藥物預防、促進預防措施的臨床落實6個方面,同時制訂了預防關節置換術后DVT的護理方案。一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足底靜脈泵(VFP)能有效降低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發生率,VFP聯合藥物預防DVT的效果比單獨使用藥物預防DVT效果更佳[16]。早期制動能有效預防關節脫位[17],但尚未有研究針對各類關節置換術后制動時間制訂標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是臨床護理的重點,以期護理同仁們制訂符合個體情況并發癥預防方案。
3.2.2 老年患者、生活質量、功能鍛煉 置換的關節本身有一定的壽命限制,這項治療的主要服務人群為老年人,因此老年患者成為詞頻排名第一的關鍵詞,但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和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接受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年齡呈現擴大化的趨勢。生活質量、功能鍛煉為關節置換術后護理的熱點。實施延續護理可以讓患者在康復的各個階段享受到專業護理和健康指導[18],互聯網背景下制訂延續護理方案走入護理研究者的視野。推薦使用“云病房”制訂延續性護理方案可以實現責任制延續性護理,可為患者提供個體化、全面的功能鍛煉方案,以期促進出院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一項研究對我國全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院外醫院管理現狀進行調查,結果提示我國全髖、膝關節置換術術后出院患者的抗凝治療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19],或可將這一項目納入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
3.2.3 快速康復外科 鄧波等[20]的研究表明加速康復外科模式下的髖、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住院時間較短,無法完全掌握醫護人員提供的信息,患者擔心出院后無力應對。但大多數的研究顯提示快速康復護理措施有助于加快置換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21-23]。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漸進性康復護理作為較新穎的護理概念[24],其能夠有效改善膝關節置換患者的關節功能與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與護理滿意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5],可能更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關節置換術后護理是臨床持續關注的話題,盡管發文量較多但文獻質量較低,作者及機構合作不緊密,因此建議醫療機構和醫學院校加強合作。國內聚焦熱點和研究前沿為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關節置換患者中的運用、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護理,未來研究側重點可能更偏向于提高關節置換患者的生活質量、恢復置換關節的功能所能采取的各種措施,例如互聯網背景下的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的實施等。本研究的局限性:由于研究期間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數據庫更新,CiteSpace 5.8軟件暫時無法對其進行分析,再加上CiteSpace 5.8軟件無法同時處理多個中文數據庫,因此本研究只選用了CNKI,期待未來綜合其他中文數據庫和外文數據庫以得到更加全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