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放療科,江蘇鎮江 212000
隨著癌癥病變發展,有10%~15%的患者會出現骨轉移[1],其轉移途徑主要為血行轉移,多出現在軀干骨近端和脊柱。雖然醫療技術逐步提升后,癌癥患者生存時間有一定延長,但因骨轉移而誘發的骨事件發生率也明顯增高,如骨折、骨痛等[2],甚至病死。其中骨轉移主要癥狀則為骨痛,因此,及時診治不僅可將生存時間延長,并可改善生活質量。目前,治療骨轉移灶癌痛的方式較多,如藥物治療、放療等,放療屬于常用治療方式,但經多年臨床實踐后發現,放療+雙磷酸鹽類藥物在緩解疼痛方面效果不理想[3-4]。奧施康定尤其適用于緩解持續性中重度疼痛患者[5],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我院)已嘗試將其用于骨轉移灶癌痛治療中,但有關奧施康定+雙磷酸鹽類藥物+放療治療療效差異有爭議。本研究以納入2015年10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放療科收治的122例骨轉移灶癌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探討。
選取2015年10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放療科收治的122例骨轉移灶癌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61)和觀察組(n=61)。對照組女29例,男32例;年齡35~78歲,平均(57.21±1.36)歲;疾病類型:肺癌30例,食管癌10例,腎癌4例,胰腺癌3例,胃癌2例,肝癌4例,乳腺癌2例,骨肉瘤2例,前列腺癌1例,宮頸癌1例,膀胱癌2例。觀察組女30例,男31例;年齡34~79歲,平均(57.85±1.25)歲;疾病類型:肺癌29例,食管癌11例,腎癌3例,胰腺癌4例,胃癌2例,肝癌3例,乳腺癌3例,骨肉瘤2例,前列腺癌2例,宮頸癌1例,膀胱癌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各患者均接受病理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確診惡性腫瘤合并骨轉移;②納入研究前1個月未接受雙磷酸鹽治療;③預估生存時間>6個月;④有完整、詳細的就診記錄;⑤合并局部骨疼痛(VAS評分≥4分)。排除標準:①藥物過敏者;②慢性疼痛史者;③拒絕放療或無放療指征者;④中途更換治療方式或脫落研究者。
對照組放療聯合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CT模擬定位,美國Varian Clinac23EX 直線加速器,按照骨轉移病灶部位實施3DCRT,300 cGy/次,1次/d,總劑量3000 cGy,5次/周。放療同期予4 mg唑來膦酸[(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617,規格:4 ml:4 mg(以無水唑來膦酸計)]或6 mg唑來膦酸+100 ml氯化鈉溶液(浙江濟民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424,規格:3000 ml∶ 27 g),靜脈滴注 >15 min,1 次 /月。
觀察組接受放療(同對照組)聯合奧施康定、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口服奧施康定(BARD PHARMACEUTICALS LIMITED,注冊證號 H20120518),初始給藥劑量5 mg,口服,每間隔12 h給藥1次,按照其疼痛狀況調整給藥劑量。放療同期予4 mg唑來膦酸或6 mg唑來膦酸+氯化鈉溶液100 ml,靜脈滴注 >15 min,1 次 /月。
4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個療程。
①治療療效[6],顯效:MRI、CT、X線片檢查后顯示,骨轉移灶縮小≥2/3;有效:骨轉移灶縮小≥1/3;無效:骨轉移灶縮小<1/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血清指標,酶聯法測定血清內皮素(endothelin,ET-1)、血清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 E2,PGE2)、血清五羥色胺(serotonin,5-HT)、血清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清Ⅰ型膠原交聯氨基末端肽(N-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NTx),標本為經離心(3000 r/min,10 min)處理所得。③不良反應,記錄骨髓抑制、全身乏力、胃腸道反應等發生例數。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8%,高于對照組的81.9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 ET-1、PGE2、5-HT、ALP、NTx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s)
注 ET-1:內皮素;PGE2:前列腺素E2;5-HT:五羥色胺;ALP:堿性磷酸酶;NTx:Ⅰ型膠原交聯氨基末端肽
組別 n ET-1(pg/ml) PGE2(pg/ml) 5-HT(mol/ml)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61118.54±10.21101.25±10.219.35230.0001311.24±12.32147.21±10.3579.61920.00010.68±0.120.36±0.0519.22520.0001對照組 61118.56±10.22111.25±10.323.93080.0001311.26±12.33198.54±10.2154.99390.00010.69±0.110.51±0.0710.78230.0001 t值 0.0108 5.3800 0.0089 7.5751 0.4797 13.6188 P值 0.9914 0.0001 0.9929 0.0001 0.6323 0.0001組別 n ALP(μg/L)NTx(nmBCE/L)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61 672.65±4.21 125.35±4.21 324.4083 0.0001 35.65±4.21 18.65±4.21 22.3006 0.001對照組 61 672.58±4.23 252.32±4.23 548.6907 0.0001 35.63±4.22 26.35±4.25 12.1016 0.0001 t值 0.0916 166.1642 0.0262 10.0529 P值 0.9272 0.0001 0.9791 0.0001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3.28%,低于對照組的4.92%,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晚期癌癥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癥狀則為癌痛,甚至不少患者出現骨轉移,其疼痛更為劇烈[7]。目前放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個體化和規范化放療可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8]。大部分患者確診后,病變已出現程度不同的轉移,包含淋巴轉移、骨轉移、內臟轉移等,骨轉移者在改變體位和運動時,其疼痛更為劇烈[9-10]。給予放療治療,可消除骨轉移病灶,改善運動性疼痛。此方式在消滅病灶時,骨水泥占位效應和產熱效應也可讓病灶組織壞死,并可加大骨穩定性,避免出現病理性骨折。但經臨床實踐后發現[11],若單一使用放療進行骨轉移灶癌痛鎮痛,在控制背景疼痛方面效果不太理想。因此,考慮在放療基礎上,聯合其余藥物進行綜合治療。唑來磷酸為第三代高效雙磷酸鹽藥,體外試驗顯示,此藥物為目前為止具備最強藥理活性的雙磷酸鹽類藥物,聯用于骨轉移癌痛治療中有協同和增效功效[12-13]。但同時也發現,此藥物控制疼痛的效果,不及以奧施康定聯用放療治療。本研究也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8%)更高,證實了奧施康定聯合放療效果更理想。因此,在奧施康定基礎上聯用此藥物效果理想。奧施康定屬于阿片受體激動劑,此為WHO推薦的三階梯用藥,藥物成癮性小。此藥物具備Acrocontin技術,存在雙相吸收模式,給藥后可快速釋放38%,1 h見效,發揮鎮痛效果。再緩釋剩余62%,藥效持續12 h,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13]。
病灶在出現骨轉移時,骨代謝標志物改變時間比影像學變化更快,并對評估療效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NTx屬于骨吸收生化標志物,為破骨細胞出現降解骨變化中生成的產物,主要經人體尿液排出,且食物不會影響血清指標,其特異性非常高。患者出現骨轉移灶時,NTx指標比正常值高出2~7倍[14]。ALP多分布在人體肝臟和骨骼部位,由骨細胞分泌。人體出現骨轉移灶時,對ALP分泌有促進效果。同時,TNF-α、ET-1、PGE2等均屬于疼痛介質[15],可誘發轉移性骨痛。癌性細胞在骨骼中生長,出現骨質吸收和破壞,進而誘發劇烈疼痛。5-HT屬于痛覺神經遞質,其濃度指標與癌癥疼痛之間為正性關系。因此,通過測量以上指標,也可反應患者疼痛程度和治療療效。本研究顯示,觀察組TNF-α、ET-1、PGE2等指標水平更優,提示奧施康定聯合放療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奧施康定聯合放療治療骨轉移灶癌痛,對患者疼痛癥狀和相關指標的改善效果更好,療效和安全性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