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團

我猜,不少人都算過命,不管是用生辰八字、手相還是星座,也許你還覺得挺準。其實,算命先生的語言是有技巧的。
我們來看一下這種常見的場景。某天你走在大街上,有人從背后叫住你說:“我看你印堂發亮,最近一定有些好事發生吧?”一個人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情,那么多事情里總會有一兩件可以稱之為好事的,于是你會覺得算命先生說得真對。取得了你的信任之后,他就會接著說:“我看你走路的樣子,好像有些心事,這心事可大可小,不及時解決,會有嚴重后果。”于是你馬上就想到了最近一直困擾你的問題,心里暗暗驚嘆:這算命先生怎么這么厲害?我的問題被他一眼就看出來了。
其實,算命先生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神奇,他們只不過運用了一種“上歸類”的語言技巧。
所謂上歸類,就是擴大語言的范疇,由細節上移到大畫面、由個別例子擴展至一般事件。因為范疇足夠大,所以你內心的所思所想都在語言的范疇之內。這就像如來佛的手掌心,任憑孫悟空有七十二變,都跳不出來。算命先生說的“有好事發生”“有些心事”等,都是范疇很大的語言,至于什么好事、什么心事,他并不知道。
比如這幾個詞:奔馳、轎車、車、交通工具、工具。它們的范疇一個比一個大,如果你是算命先生,你對顧客說“我知道你是坐奔馳來的”,出錯的概率就非常大,但如果你說“我知道你是借助交通工具來到這里的”,那準確概率就高很多了。這就是把語言上升到一個更大的范疇。
有形物品的上歸類容易理解,那行為的上歸類呢?比如,你現在正在做的“讀書”,它的上歸類是什么呢?
每一個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正面動機,也就是這個行為的意義和好處。行為也許有錯,但動機總不會有錯。以小偷為例,小偷偷東西肯定不對,但他偷東西的動機也許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你能說“讓自己生活得更好”這個動機是錯的嗎?
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就是行為的上歸類。讀書的正面動機是學習和成長,成長是讀書這個行為的上歸類。因為成長除了讀書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達到,比如,上課、旅游、交朋友等,也就是說,成長涵蓋了讀書、上課、旅游、交朋友等這些行為方式。
上歸類語言并不是只有算命先生會用,你需要跟別人達成共識,或者需要得到別人的信任時,都可以使用上歸類語言。政治家的演講中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比如,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原因之一就是但凡有上進心的人都會有夢想,都會想著改變,這是一個大范疇的語言。
在社交場合,陌生人第一次見面,雙方互不了解,第一句話說什么呢?“今天天氣不錯”“你今天看起來很精神”“一看就知道你是一個追求生活品質的人”……這些話一定是對的,因為這些話的歸類范疇都很大。它們聽起來是廢話,卻能有效地拉近雙方的距離。
只要你說的范疇足夠大,就很容易跟對方達成共識,迅速拉近彼此的關系,這就是上歸類法的魅力。
(摘自《改變人生的談話》,中信出版社,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