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衛 王香甜 周志文
庚子鼠年春節前夕,在全國人民都沉浸在準備迎接新年的喜悅忙碌的氣氛中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節奏,一時間,武漢封城,人人居家。新冠肺炎傳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世所罕見,面對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迅速作出科學決策,以強大的政治勇氣和高度的責任擔當,領導14億中國人民共同抗擊疫情,取得重大成果[1]。在這場與病毒的阻擊戰中,發生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涌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同時,也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些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寶貴素材。
中國人民在艱難的抗疫實踐中鑄就了偉大抗疫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形態,抗疫精神在戰疫期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抗疫精神永遠不會因事過境遷而過時,其價值和內涵會始終伴隨著新時代社會的發展而進一步呈現出來[2]。抗疫精神包括“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這五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有其內核,深入解讀和把握抗疫精神的內涵,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取,從而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帶來積極的助益。
自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堅決遏制住疫情蔓延勢頭,建立了周密的聯防聯控機制。這些舉措都是黨中央對于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生動詮釋。
放眼全國,每當一地疫情嚴重之時,全國各省市最優秀的醫護人員、最先進的設備、最完備的設施,都會匯集在那里助力抗疫,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盡最大努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不惜代價地護佑每一個寶貴的生命。
面對來勢兇猛的疫情,全國14億人民并沒有被嚇倒,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統一部署下,全國上下由此進行了一場眾志成城、舉國同心的偉大“戰疫”。
在這場艱難的“戰疫”中,來自各個省市區、各個崗位的人民群眾,不約而同地攜手走在了一起,他們展現了各自的光芒:醫護人員沖在第一線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黨員干部日夜守護著每一個防疫的關口,將病毒阻隔在關口之外;外賣騎手奔波在大街小巷,為人們送去生活保障物資;愛心企業捐款捐物,為抗疫行動提供物資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相互鼓勵,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將新冠病毒扼殺在搖籃之中……疫情防控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與付出,只有舉國同心,匯聚磅礴力量,我們方能戰勝疫情,迎來最終的勝利。
孟子有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文天祥有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來自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
從“不計回報,無論生死”的請戰書,到“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去”的壯志豪言,從寫下“如有不幸,捐獻我的遺體研究攻克病毒”的90后年輕護士,到沖鋒在高風險區,與患者戰斗在一起的七旬醫生。在疫情前,無數舍生忘死的中國人民勇敢地沖鋒在戰疫前線,全然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回報,書寫了無畏生死、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的全過程。
在疫情發生后,我國第一時間召集專家組緊急進行科研攻關,科學研制病毒檢測試劑、新冠疫苗,并根據病患情況,制定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新冠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疫情防控方面,我國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推廣出健康碼、行程卡作為疫情防控工具,實現精準防控,并通過科學流調,追尋每一個新冠感染者和密接者,實現阻隔傳播、病例清零。
“人心齊、泰山移”,這是中國在援助給非洲抗疫物資包裝箱上的寄語。當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國并未只顧自身,而是毅然肩負起大國責任,為全球抗疫貢獻出積極的中國力量。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積極主動地向全球公開新冠治療方案,疫情防控方法,為其他國家捐贈和提供新冠檢測試劑、抗疫物資、新冠疫苗等。截至目前,中國是全球免費提供抗疫物資涉及范圍最廣、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些行動充分展現了中國與世界命運與共、勇擔責任、重情重義、無私奉獻、真誠友好的大國形象和擔當,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肯定和贊譽。
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抗疫精神是大學生最為鮮活的思政教材,也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最為生動的讀本。將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需要。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涌現出了許多抗疫英雄,也產生了不少令人感動、令人敬佩的偉大事跡,盡管這些抗疫英雄們所處的崗位各不相同,為抗擊疫情所做的事情也各不相同,但是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通過向學生講述和傳播這些抗疫英雄的偉大事跡,如“年過八旬的鐘南山,明知疫情的嚴峻,卻硬是擠上餐車,向著最危險的一線去”;“剛接受完手術后的張伯禮本該在病房休養,卻要直奔前線戰場”;“帶著漸凍身軀的張定宇不顧個人安危,沖鋒在前,與醫院干部職工們一同救治了數千名患者”等等,這些偉大事跡都能夠讓學生們具體體會什么是偉大的抗疫精神,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愛國主義,有著積極的助推作用。
新冠“戰役”,歸根結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人民戰爭,倘若沒有抗疫精神作為支撐,這場戰役便不會取得勝利。換句話說,正是有了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無數英雄人物的挺身而出,以及14億中國人民遵守規則、通力配合,才使疫情發展形勢得以控制。疫情防控期間,各級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根據疫情發展形勢,針對不同人群制定了各類相應規則和措施,例如按要求進行返鄉報備、集中/居家隔離、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紅黃碼人員分類管理等,若是沒有廣大人民群眾法治觀念的增強和規矩意識的提升,疫情防控工作也不會井然有序,取得最佳的效果。
將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讓學生們明白在這場與病毒的決死戰斗中,中國為什么行、中國為什么能,靠的除了黨的英明領導,無數英雄的付出,還與全國廣大人民的積極配合,高度自律是分不開的,這一切都與人民群眾法治觀念的增強和規矩意識的提升不無關系,讓學生們知曉疫情防控的大好形勢來之不易,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法治觀念和規矩意識,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思想素質優秀的新時代人才。
抗疫精神,包含著醫護工作者、一線工作人員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將自己的生命與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前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從病毒手中挽救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他們阻止了病毒在更大范圍的傳播,使千百萬人民群眾免受疫病之苦,他們的擔當與奉獻,正是人的生命價值的突出體現。
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抗疫精神,也是在講述人的生命價值——責任、擔當、奉獻,進而引導大學生深刻領悟生命的真諦,增強大學生對生命的感知和理解,使大學生感恩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自己的生命質量得到提升,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4]。
疫情防控期間,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為抗擊疫情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展現出強烈的家國情懷,也由此涌現出了許多感人的抗疫事跡,而這些人民英雄以及他們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跡,共同創造了偉大抗疫精神。這些抗疫事跡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素材。
高校思政教育應當積極研究這些抗疫精神,探索將之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使抗疫精神成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鮮活案例和現實題材,從而讓大學生更好地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成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棟梁之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4]。在課程教學中,高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將抗疫精神有機融入到教學中去,讓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到抗疫精神的具體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廣大教師自身首先要積極主動地去了解疫情期間涌現出的抗疫英雄,以及他們所做出的各類抗疫事跡,要深刻領悟其中所包含的抗疫精神,并且要把它轉化為具體行動,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提升在向學生講述抗疫精神時的生動性和信服力。二是在教學中,要主動向學生講述抗疫期間所發生的真實事跡,并向學生傳達出這些事跡所蘊含的深層精神,以及抗疫精神所產生的現實背景。教師要帶領學生領悟抗疫精神對于疫情防控和社會發展的真正意義,讓他們能夠真正感受到中國制度的突出優勢,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開設抗疫精神專項教研組,教研組成員深入挖掘抗疫中的英雄事跡,研究抗疫精神的具體內涵,以及如何將抗疫精神更好地融入進各專業課程教育中的具體實踐,做到將抗疫精神自然地融入到課程教育中去。除此之外,還可以開設抗疫精神專項課程,供大學生進行選修進一步理解抗疫精神,讓思政教育實現“專業課+選修課”的有機結合。
大學校園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中占據關鍵地位,它是傳播與發揚社會優秀先進文化的重要地點,要想讓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助推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就必須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5]。
一是充分利用學生社團與學生會傳播抗疫精神。由于廣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據著主體地位,所以,我們在將抗疫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時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各高校學生社團與學生會是群眾性學生組織,可以在學生社團和學生會中大力宣傳抗疫精神,并將抗疫精神融入學生組織的建設以及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去,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各學生社團和學生會成立“線上+線下”抗疫精神宣講團,既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在線上向廣大學生宣講抗疫精神,也可以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以線下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宣講,讓抗疫精神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
二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傳播抗疫精神,進一步將抗疫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大學生每日通過互聯網獲取各類信息的比例幾乎達到了100%,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創新抗疫精神的傳播方式,使其更好地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校園官方QQ群、微信群、公眾號、微博以及抖音短視頻等,通過轉發,弘揚抗疫精神,講述抗疫英雄事跡等相關優質內容,供學生了解和學習。此外,還可以通過傳唱抗疫歌曲,創作抗疫表情包等新穎的形式,吸引學生去主動了解作品背后的抗疫故事,于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堅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這不僅僅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對校園文化的進一步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助推作用,營造出愛黨愛國、積極向上、砥礪奮進的優秀校園文化。
作為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實踐育人不但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和升華,同時,它也是增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的途徑。要想讓抗疫精神能夠真正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中去,既要有課堂上的深度理論教育,更要有課堂下積極的具體實踐。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階段,可以引導學生有序地去參加一些疫情防控工作,成為疫情防控志愿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每日收集同學們的健康信息,號召同學們進行健康打卡;在校門口的疫情防控點執勤,督促師生戴口罩,出示健康碼、行程卡,有序進入校園等,這些志愿工作,能夠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領悟抗疫精神的深刻內涵,珍惜疫情防控良好形勢的來之不易。此外,還可以在滿足疫情防控條件的前提下,適當地組織學生到當地抗疫先進單位進行調研學習,感受來自身邊的偉大抗疫精神。同時,大學生還可以充分借助自身的專業優勢,踐行抗疫精神。例如,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校園核酸檢測的工作中去,提高核酸檢測效率;美術專業的學生可以制作抗疫海報、表情包,讓更多學生能夠主動了解和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這些實踐在強化學生的專業素質能力的同時,亦能夠激發學生的奉獻精神和擔當品格,對于實現高質量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具有積極作用。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堅強領導著全國各族人民開展了一場自上而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這其中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還有不少抗疫英雄犧牲在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但是他們的犧牲重如泰山,精神永存,他們永遠活在14億中國人民的心中。
這場全民疫情阻擊戰,不但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擔當,還彰顯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險、萬眾一心的寶貴精神品質,同時,也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偉大抗疫精神永遠地傳承和弘揚下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