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海峰

深圳聲樂季創辦至今已有四年,翹楚爭流,朗朗新聲。來自五湖四海、學院民間的青年歌者,以古今中外作品,多種多樣的方式,綻放舞臺,成果斐然,確是佳話。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主辦的深圳聲樂季美育論壇,為聲樂季開辦四年來首次舉辦。7月25日,中國音協副主席、深圳聲樂季發起人兼藝術總監雷佳,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中央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周海宏,中國音樂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陳蔚,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等名家相聚深圳,以“樂潤人生”為主題,開壇布道。
什么是使命,什么是追尋?對于文藝工作者,是宏偉的命題,更是目光投向與行動指南。向遠看,延續華夏千年文脈,賡續中國偉大力量。俯身探,引人向善傳遞美好,發人深省浸潤心田。從大到小,可大可小,都是作為文藝工作者的你我共同之使命和擔當。田青教授對本次美育論壇主題“樂潤人生”予以高度肯定,認為一個“潤”字畫龍點睛,道出美育精髓。不錯,一個“潤”字,體現中國人的處世哲學,體現美育的核心特征,又何嘗不是美育的方法論與價值所在?四年來,深圳聲樂季恒且意堅,以聲樂之力,傳遞正能量,于聲樂學習者、文藝工作者、普通老百姓都頗具意義。來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青年朋友,匯聚深圳,那些時代經典被賦予新意,那些沉睡許久的作品重現耳畔,那些隱匿山間的小調登上高堂,那些青年才俊的新作得以面世,美聲、美事,成美談,在表演、創作、研究、傳播多個維度,共譜新篇,這個過程,即是美育本身。
王勇教授談到學堂樂歌的例子,一百年前中國人以依曲填詞的方式,將“兩只老虎”的曲調,賦上新詞,展現殺敵報國的志向,實用簡單,將士們士氣大振。那個年代,要“師夷長技以制夷”“抵御外侮”“自強求富”,是現實所迫。而如今,我們談美育,正如陳蔚教授提到的《羅陽》那樣,學生星海朔扮演已故殲-15總設計師羅陽,深受感染,從本科到碩士,從碩士到博士,不懈奮斗,學習飛行器制造專業,如今,再也不用“師夷長技”“抵御外侮”,他設計的飛行器,一定能翱翔祖國海疆,沖破寰宇。羅陽雖已去,羅陽精神得以延續。而我們再聽到“兩只老虎”的旋律,不僅體味到童真,體味到曾經的悲壯,更可以自豪地想到“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這大概既是美育的生動范例,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微小縮影。
77年前《白毛女》在延安首演,喜兒、楊白勞、黃世仁帶給我們的巨大戲劇張力,與新舊社會的巨大階級矛盾,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字里行間透出的人性的光輝、時代的悲哀與未來的光芒,令人感動,啟迪人心。77年后,《白毛女》的飾演者著名歌唱家雷佳老師在美育論壇中談到:“歌唱引人向善,引人求真,引人向美”,真善美是我們共同的追尋,而歌唱藝術以“唱情、唱藝、唱形”唱出人世美好,雷佳老師如是說。藝術發掘真善美,弘揚真善美,本身便是真善美,美育是過程,同時,亦是目的,今天的《白毛女》仍然座無虛席,唱響大江南北,帶我們憶往昔崢嶸歲月,今天的《白毛女》不需要再號召群眾推翻地主,掃除舊疾,而是如歷史教科書般,浸潤代代觀眾,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80年前的延安,召開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文藝座談會”,人民文藝的種子便開始生根發芽;2014年,文藝座談會上,文藝工作者們再一次深受感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要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字字句句,提綱挈領。“田玉梅”是雷佳老師在《黨的兒女》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個普通而偉大、平凡而閃光的堅毅藝術形象,正是這個時代和民族的精氣神。雷佳老師談到,既理性又感性,既克制又外放,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是表現角色的重要原則,而我們想,拋開技術處理,這個人物形象帶給人們的巨大震撼和深刻啟示,能夠堅定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深刻命題。
“美育論壇——樂潤人生”是本次深圳聲樂季增設板塊。匯聚眾志,凝聚力量,正如周海宏教授談到音樂國民性問題時說的那樣,文藝可細致入微,更可壯闊波瀾。作為文藝工作者的你我,應像先賢,身體力行,不斷探索,高擎信仰之火,這當中蘊含的偉大使命與追尋,恐怕唯有付出真心,奮斗過后,方知其中甘味。藝術浸潤心田,潤物以聲;藝術銘記奮斗,波瀾歷程;藝術影響后代,不忘初心。美育的事業將匯聚千萬種聲音、千萬種音調,譜寫中華民族奮斗征程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