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11月5月至1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亮相企業商業展,66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亮相國家綜合展,數量均超過上屆。參展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超過280家,回頭率近90%。進博會期間,拜耳集團宣布投資超過3億元設立新的杭州供應中心,阿斯利康宣布將在無錫全球供應基地投資1億元,星巴克宣布投資約11億元的昆山咖啡創意園將于2023年正式建成投產……無論是高比例的回頭客,還是跨國企業不斷擴大在華投資、加速項目落地,都是因為超大規模的中國市場,因為不斷優化的城市營商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這無疑給中外企業再次吃下“定心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各地各城市有關部門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深化簡政放權,大幅減少行政審批等事項,大規模減稅降費,實施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機制,推行政務服務網絡化、標準化、便利化,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各類市場主體成為中國營商環境越來越好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城市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近期,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復制推廣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舉措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自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6個城市探索而來的一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舉措。從進一步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等不合理限制,到健全更加開放透明、規范高效的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再到持續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這些復制推廣的改革舉措旨在為市場主體減負擔、破堵點、解難題。落實好有關舉措,必將進一步激發生產經營主體的活力,促進各個城市營商環境不斷邁向更高水平。
打造更好營商環境,各城市需要不斷提升比較優勢。每個城市的資源稟賦不同,產業布局不同,這就意味著各城市在配備營商環境基本“操作系統”的基礎上,還需要形成各具特色優勢的“應用軟件”。比如,北京加大支持企業力度、全流程提高審批效率;上海出臺地方法規、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廣州建立以市場主體感受為首要評價標準、以企業滿意度為導向的多維度監測機制,等等。只有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各城市的營商環境才能實現錯位塑造、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
打造更好營商環境,城市需要用好改革和法治兩個抓手。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對于優化營商環境而言,改革是最好的推進器,法治是最好的穩定劑。只有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才能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厚植有利于市場主體健康生長的沃土。各城市在復制推廣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舉措時,需主動對標先進、加強學習借鑒,打好改革組合拳、夯實法治定盤星,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濟大盤之穩,贏企業群眾之“心”。
打造更好營商環境,城市需要將政策紅利固化為制度紅利。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同時,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隨著傳統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逐漸轉弱,制度供給將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各城市必須加大力度釋放更多制度紅利,幫助市場主體解難題、渡難關、復元氣、增活力,吸引更多外商外資通過深耕中國拓展全球市場。
提升營商環境,永遠沒有休止符。唯有不斷優化城市營商土壤,才能讓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孕育更多新動能,激發更多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不斷在高質量發展中塑造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