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燕 周麗娜

11月16日,江蘇揚州,一名外賣配送員在通運社區“暖心驛站”內測量血壓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為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近年來,江蘇省積極探索外賣配送行業黨建工作模式,市場監管部門深入一線調研,各地外賣配送行業黨委推出了一系列關愛行動,一批服務外賣配送員的“充電站”紛紛落地。有了黨組織,外賣員的干勁更足了,他們正積極成為城市發展和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近日,揚州市廣陵區曲江街道黨群工作局黨支部副書記杲菲實地體驗了外賣員的工作。
“正式上崗前,我找到有5年工作經驗的曹大哥‘拜師學藝’。他告訴我,用戶一下單,就進入倒計時,按時送餐會提高好評率,遲了會影響收入,必須保持奔跑的狀態!”杲菲說,“我接到的第一單,限時27分鐘內送達。為了能夠準時地將外賣送到顧客手中,我全程加速,穿梭在大街小巷,從取件到送件……半天共配送10余單,騎行15公里,步行6000多步,手機電量已幾乎耗盡。”
今年5月以來,江蘇省市場監管部門要求工作人員與外賣員一起跟單、跑單,旨在近距離了解他們的所想所盼。
在府前小區站點,宿遷市宿城區市場監管局行政審批與指導科科長白雪,也跟著師父楊浩然體驗當了一次外賣員。
穿上外賣員的服裝,戴上頭盔,白雪沒有單獨接單,而是跟著師傅一起送餐。從上午10點的送餐高峰期到中午1點,小半天工夫,訂單不停飛來,除了喝水,根本顧不上吃午飯。白雪盡力加快騎車速度,聚精會神看清每個紅綠燈,才能勉強跟上師父。
用腳底板走出來的體驗式調研,令人難忘。
“外賣員真不容易!”白雪說,沒想到外賣員進小區這么難,一個客戶要求送餐到家,但門衛不放行,反復溝通登記后,外賣員才得以進入小區,差點錯過配送時間。事后,白雪在調研報告中寫道:“針對無接觸配送,建議參照蜂巢等做法安放送餐柜,安全放心,減少配送糾紛”。此外,白雪發現,外賣員對勞動保障的需求非常迫切。
通過這種體驗式調查,杲菲也深深感受到外賣員的辛苦。她感慨地說,外賣員不僅飽受風吹日曬,還要面對時間壓力,不斷優化路線,應對突發狀況。“他們用速度和溫度、辛苦和汗水為我們提供了方便;我們也應該關注、關心他們,走到他們身邊傾聽心聲”。
“一天工作將近12個小時,還要面對停車難、喝水難、手機充電難、進門難……這些小需求對有固定工作場所的人來說算不上什么,卻是外賣員的大問題。”南京江寧區市場監管局登記注冊科科長王雯說。
“我們一天工作將近12個小時,還要面對停車難、喝水難、手機充電難、進門難……這些小需求對有固定工作場所的人來說算不上什么,卻是外賣員的大問題。”
市場監管部門決定給外賣員建設歇腳處,但如何將歇腳處建在外賣員用得上的地方,頗費思量。
百家湖、砂之船……王雯和同事們跑遍了南京江寧的商圈,最終決定在義烏小商品城先探路。
“義烏小商品城里聚集了近500家餐飲商戶,江寧全區摸底約2000名外賣員,商品城周圍就超過了500名。”王雯說,義烏小商品城里的寧小蜂·江寧督督“充電站”,離原來的外賣員聚集點只有100米。開張不久的驛站已獲得認可,歇息時段這里一座難求,為此,江寧區市場監管局正在加快布局新的“充電站”。
“‘溫馨驛站’是我們騎行路上的加油站。”11月2日中午,在淮安經開區大潤發附近的紅親亭驛站,外賣員智小平從驛站微波爐中取出了熱乎乎的午餐。他說,外賣員吃不上一頓安穩飯是常有的事,吃飯經常臨時接到派單任務,有了驛站配備的微波爐,就可以吃口熱飯了。說完,吃完,他收拾一下,匆匆離開驛站,重新投入工作。
據統計,淮安市現有注冊外賣員7800多名,一名外賣員年均騎行約3萬公里,工作基本在路上。今年來,淮安市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型商圈、沿街商鋪等地設立溫馨驛站,配備飲用水、微波爐、充電寶、口罩、碘伏等常用物品,供外賣員按需取用。
“我們必須從解決問題、優化服務入手,出實招、辦實事,實現抓黨建與惠民生相融互通,讓黨建工作化虛為實。”淮安市市場監管局局長王銳表示,溫馨驛站是淮安市聚焦新業態就業群體黨建工作和生活需求,著眼解決外賣員用餐難、喝水難、休息難等問題而打造的基層黨建服務陣地。目前,該市已打造廣覆蓋、多層次、實用化的服務陣地705個,并推出了一批“紅色1㎡”和“愛心商家”;通過發布線上分布圖,營造15分鐘服務圈,外賣員一鍵導航找得到、愿意來。
不論是“溫馨驛站”,還是“愛心驛站”“充電站”,各地叫法雖不相同,但本質上都是外賣配送行業黨委打造的服務站。放眼江蘇,一批批服務站紛紛揭牌。
5月30日,中共揚州市外賣配送行業黨委掛牌成立后,市場監管部門積極探索推進外賣配送行業黨建工作。7月1日,揚州首批20家外賣配送行業黨委“愛心驛站”揭牌,站點清單及服務清單同步發布。
如今的南京街頭,外賣員變身“移動探頭”,將看到的餐廳各種真實情況上傳舉報給相關部門,化身“食安衛士”,第一時間為市民食品安全把關。
在揚州“愛心驛站”內,冰箱、電視、微波爐、應急藥品等日常物品一應俱全,還有便捷的休息桌椅、門類齊全的讀物。揚州市市場監管局登記注冊指導處副處長楊慧介紹,“愛心驛站”統一制定“9+7”服務標準,為外賣員免費提供充電上網、圖書閱覽、應急藥品、食品加熱等9項共享生活服務,以及提供食品安全、疫情防控、交通安全等7項宣傳共享服務。
7月28日,宿遷市洋河新區“車手微家·暖新驛站”正式揭牌。為了讓外賣員有個休憩港灣,宿遷深入調研,按照在城區10分鐘內、在鄉鎮30分鐘內能找到休息場所的要求,僅宿遷市洋河新區就打造了18個“車手微家·暖新驛站”。此外,宿遷還幫助解決全市新就業群體工作人員職業傷害保障以及意外傷害保險1500份。
對于外賣員來說,除了提升收入、白天有地方休息以外,他們最想要改變的,就是社會認同感和同城待遇。就此,江蘇省不少地區通過黨建工作,讓外賣員參與社會共同治理,成為食品安全吹哨人,鼓勵他們向黨組織靠攏,爭做服務群眾的先鋒。
廚房飛舞著蒼蠅,廚師一邊吃東西一邊炒菜,吃完直接用手抓豆芽……這是南京一名外賣員跑單過程中看到的場景,他當即拍下視頻上傳平臺。隨后,市場監管部門迅速行動,對商家進行關停。
“面對量多面廣的餐飲單位,監管部門相對人手不足,這種情況下,外賣員人數眾多,而且直接接觸餐飲單位,是很好的食品安全監管的補充力量。”南京市雨花臺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易昌軍稱,這給市場監管部門提供了城市治理新思路——成立外賣服務行業食品安全監督員隊伍,邀請外賣員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如今的南京街頭,外賣員變身“移動探頭”,將看到的餐廳各種真實情況上傳舉報給相關部門,化身“食安衛士”,第一時間為市民食品安全把關。據悉,已有2000多名外賣員被納入食品安全監督員隊伍。
揚州市市場監管局局長、揚州市外賣配送行業黨委書記黃俊華認為,加強外賣配送行業黨建工作,有利于充分發揮行業黨組織戰斗堡壘和行業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引領外賣商戶誠信規范經營,推動外賣配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今后,我們要組織外賣從業人員開展行業規范、疫情防控知識、食品安全知識、法律法規等培訓教育,引導外賣配送人員弘揚新風尚,傳遞正能量,不斷打造外賣配送行業金名片。” 黃俊華說。
在揚州,外賣員不僅是食品安全的吹哨人,也是城市治理的哨兵。
“揚州用積分制鼓勵外賣員融入社會基層治理,充分發揮他們在社區建設、網格治理、疫情防控中的千里眼作用,培育打造了一批城市治理前沿的流動哨兵。”揚州廣陵區委“兩新”工委專職副書記顧冬稱,隨手拍隨手報、排查城市隱患、協助疫情防控……都可獲得積分,積分可用于兌換服務和實物。現在,許多外賣員走在路上,都隨身攜帶一本積分護照,為城市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淮安,外賣員正在從城市的旁觀者變為主人翁。734名騎手當起社區兼職網格員,456名騎手擔任食品安全監督員,更多騎手積極參加公益活動,作為城市的一員,共同創造并守護美好生活。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注冊指導處四級調研員李金忠表示,外賣員流動性大、群體龐大,自從開展外賣配送行業黨建工作以來,外賣員已成為城市發展和基層社會治理中積極參與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外賣配送行業黨委組織黨員配送員、先鋒騎手突擊隊等志愿組織,為保障居民生活物資供應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隨著外賣配送行業的不斷壯大,加強這一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黨組織覆蓋顯得尤為重要。
“以前都是坐在街邊的石墩上休息,喝水也主要靠買,現在可以到專門給我們打造的驛站落腳休息,還能免費打水,給手機充電。”43歲的外賣員范以平說,他5年來一直在南京送外賣, “現在更有盼頭、更有干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