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宏妮

武漢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屬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24小時看護
阿爾茨海默病與遺傳和基礎疾病有關,因此完全有可能通過一些手段篩選出高危人群,并作出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方案。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93歲,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在這一令人欣喜的數據背后,老年疾病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所有老年疾病中,阿爾茨海默病無疑是最受人關注的疾病之一。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疾病目前仍沒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但令人欣慰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可以通過提前預防和干預達到延阻發展的目的。
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現狀如何?該從哪些方面預防?新技術如何助力臨床干預?近日,《瞭望東方周刊》就以上問題,專訪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國家衛健委認知障礙疾病專科能力建設項目專家組組長唐毅。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疾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2020年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中,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群占比就達到了15.54%(約3877萬人)。癡呆癥患病率為6.04%(約1507萬人),其中阿爾茨海默病為3.94%(約983萬人),血管性癡呆為1.57%(約392萬人),其他類型癡呆為0.53%(約132萬人)。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牽頭的《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1》中提到,2019年全球現存的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患病人數達5100多萬例,其中我國患病人數約占全球數量的25.5%。而我國當前認知障礙的診療現狀不容樂觀,存在公眾認知率低、就診率低、診斷率低和專科醫生少等問題。
認知障礙疾病是一類能夠影響患者認知功能的疾病的統稱,從主觀認知下降(SCD)、輕度認知障礙(MCI)到癡呆階段,認知障礙的嚴重程度是遞增。癡呆階段是認知障礙(認知功能損傷)的終末期狀態,也是不可逆的狀態。
老年癡呆通常指老年期癡呆,并不等同阿爾茨海默病,它指的是老年階段發生的癡呆疾病,包含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及其他類型癡呆。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老年癡呆疾病,俗稱“老年性癡呆”。

首先,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應該針對性干預其危險因素,積極管理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等,延緩基礎疾病的進展。針對生活方式,應當戒煙限酒、健康飲食,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和大腦鍛煉,積極參與社交活動,進行綜合性、個體化的數字化認知訓練。
其次,高風險人群應當定期到設有認知中心或者記憶門診的醫院進行神經心理評估(包括總體認知評價、多個認知域評價、日常生活能力評估等)和相關檢查(包括磁共振、常規實驗室檢查、基因檢測、腦脊液檢查等),綜合評估認知狀態。高風險人群包括自我感覺認知異常的人群,伴有腦外傷史、心腦血管疾病史、慢性全身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有家族史、相關身心疾病史的人群,以及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合并其他危險因素的人群。如果確診主觀認知下降或輕度認知障礙,應當積極采取認知訓練等非藥物干預手段,阻斷或延緩病程進展到癡呆階段。
需要注意的是,阿爾茨海默病目前在醫學上沒辦法逆轉甚至終止,因此早期的識別和干預非常重要,能夠減緩它的發展。一旦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癥狀,就要格外當心,最好積極去做早期診斷。
早期癥狀包括:記憶力尤其是情景記憶力下降、行為異常(表現為猜疑、妄想等)、判斷和推理能力下降、執行操作能力下降、學習能力下降、視空間能力下降。其中“記憶力下降”相對來說是一個顯著的特征,而且更好判斷。
但并不是所有的記憶力下降都是認知障礙或癡呆癥狀,主要從三個方面區別:
第一,記憶力類型不同。輕度認知障礙或癡呆涉及的主要是與海馬體萎縮相關的情景記憶力的下降,即不記得發生過的事情。
第二,發生頻率不同。與疾病相關的記憶力下降發生的頻率會更高,比如每周達到2-3次,就要格外當心。
第三,記憶力出現明顯下降的進程不同。衰老是相對緩慢的過程,所以“最近這幾年記憶力下降得厲害”可能多是由衰老引起,而“最近這半年記憶力下降得厲害”則需注意排查病理性原因。
只要能控制好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抽煙、心血管病等七個重要因素,有望減少1/3 的癡呆發生。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復雜的多因素疾病,其中年齡、性別、家族史和攜帶載脂蛋白 E(apolipoprotein E,APOE)ε4 等位基因是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說明阿爾茨海默病具有一定的遺傳特性。根據流行病學相關數據,家里有直系親屬患癡呆類疾病,后代的風險要比正常人群高2-4倍。
除了這些不可控危險因素之外,尚有多種可控危險因素,包括血管相關危險因素、生活行為方式、社會心理因素等。阿爾茨海默病患病與生活習慣高度相關,肥胖、吸煙、有害飲酒人群更易患病。此外,還有多種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相關的保護性因素,包括青少年期文化教育、成年期工作復雜程度以及中晚年業余時間參加社交、認知或智力刺激活動以及體力鍛煉活動等。

關愛病患增加大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認知
其實,只要能控制好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抽煙、低教育水平和心血管病這七個重要險因素,有望減少1/3的癡呆發生。已經罹患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總體思路包括兩個方面:控制基礎疾病的發展和預防認知水平下降,主要措施為生活方式干預與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
生活方式方面:首先是戒煙限酒。多個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戒煙者的認知衰退風險低于吸煙者。酒精對于心腦血管和神經系統的損傷近年來也逐漸被大眾所了解。其次是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如主張簡單清淡又富含營養的地中海飲食結構,已被證實與阿爾茨海默病和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有關。第三是體育鍛煉,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統的機能,繼而可能降低認知障礙的風險。第四是控制體重,肥胖是認知衰退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卒中、二型糖尿病等慢病的危險因素。
血管危險因素控制方面:除腦血管疾病之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抑郁癥、睡眠障礙等均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因素。降壓藥物(CCB、ACEI與利尿劑)的使用,可降低癡呆與卒中的風險。他汀類降脂與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雖不能預防認知減退,但可預防卒中的發生。綜合性干預可能對卒中或癡呆高風險人群更有效,高危老年人群的多因素干預(鍛煉、飲食、認知訓練及血管危險因素控制)很可能對預防血管性癡呆有益。
如前所述,阿爾茨海默病與遺傳和基礎疾病有關,因此完全有可能通過一些手段篩選出高危人群,并作出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方案。另外,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診斷之前的15-20年,腦內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如果能及早發現,可以作出預警。
作為一種無明顯不良反應的非藥物干預手段,認知訓練特別是計算機輔助的認知訓練,已成為阿爾茨海默病預防和干預的重要手段。
臨床病例報告顯示,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逐漸年輕化。對于年輕人來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體育鍛煉、增加社會活動、預防腦血管、心血管、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關注自身的精神狀態,都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措施。如果不幸遭受腦外傷或者其他大腦疾病,請格外警惕認知下降的問題,積極配合治療。高風險人群應前往設有記憶門診或者認知障礙診療中心的醫院定期檢查,關注自身的認知狀態。
作為一種無明顯不良反應的非藥物干預手段,認知訓練特別是計算機輔助的認知訓練,已成為阿爾茨海默病預防和干預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在疾病早期單獨使用,也可以和藥物聯合應用。剛剛發布的由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制定的《認知訓練中國指南(2022年版)》,對認知訓練的適用范圍和使用做了規范。指南中推薦:認知訓練可改善認知正常老年人,主觀認知下降、輕度認知障礙、輕度及中度癡呆等患者的認知功能。
近些年來,認知訓練已從既往注重策略的紙筆式、教學式訓練方法,逐漸轉變為難度自適應、注重能力提升的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認知訓練理論、數字療法、人工智能的結合使得認知訓練的可及性、適應性極大提升。
在未來,認知訓練還可以在數字化認知訓練基礎上聯合虛擬現實、生物反饋等技術,并融合生活方式干預,或與虛擬現實、神經調控技術(如經顱磁刺激和經顱電刺激)等結合,進行多模態干預,從而更大程度提升認知障礙患者的康復依從性和訓練效果。
侖卡奈單抗確實是有希望的,它可能只能解決阿爾茨海默病這個大的綜合征群體中一小部分人群的狀況,至于詳細具體的效果如何,要等它能否正式獲批,需有更全面的臨床研究的數據來支持。其他的藥物,如果尚在研究階段,還不能確定是否有臨床應用的效果,則需要繼續觀察。
現有醫療模式下,病人照顧者的心理問題少有人顧及,照顧者要注意調節自己的身心。這里有一個總的原則:照顧好病人之前,先照顧好自己。具體的建議包括:
1.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早就醫、早診斷、早治療,有效減輕照護的壓力。
2.學會了解相關資訊和服務,如居家服務、社區日間中心等,適時安排暫托服務。
3.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一起討論照護問題,確定主要照顧者和次要照顧者以及除了家庭照護以外的備選方案,把達成共識的關鍵事項做一份書面記錄,有備無患不焦慮。照護人員可盡早采取輪班制。
4.照護者保持穩定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照護過程中保持規律的生活起居。要經常與病人溝通,但也不要忘記留點時間給自己和其他家人與親友。
5.保證充足的睡眠,聽聽輕音樂或做呼吸練習可能會幫助你入睡。如果晚上沒有睡好,那么一個短時且有效的午休可以給你很多能量。如果長時間失眠,那么一定要及時就醫。
6.尋找美好,保持幽默。當只忙于照顧時,很難找到正能量。這時候可以積極去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和小感動,并分享出去。在生活中保持幽默,適時開點小玩笑,讓自己和家人笑起來,笑聲可以釋放緊張感,讓人感覺更好。
7.不要放棄自我鍛煉。各種類型的鍛煉都可以幫助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