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鋒華 徐潔

1933年9月5日,楊叔子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一戶有著“一線串珠,秀才楊家”之稱的大家庭。
1938年,因日寇逼近湖口,年僅五歲的楊叔子跟隨全家逃難,開始了四處奔波的童年生活。在戰火紛飛的動亂年代,度過艱難的歲月已屬不易,楊叔子的父親楊賡笙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逃難途中,楊賡笙親自教導楊叔子學習古詩文,并通過言傳身教,培育楊叔子的愛國情懷。在跟隨父親學了近四年的詩后,楊叔子被父親送入私塾學習國學經典。盡管這一時期的楊叔子已打下堅實的國學根基,但對于基本的科學知識卻毫無概念,甚至不會看鐘表。隨著楊叔子年齡的增長,家人越發意識到讓楊叔子接受正規教育的必要性。于是,自1943年起,楊叔子便被送入黎川縣日峰鎮第一區中心小學(今黎川縣第一小學)念高小一年級(相當于現在的小學五年級)。此后,隨著逃難地點的轉移,楊叔子的求學之所也一再變更,先后就讀于江西中學、湖口彭澤聯合初級中學(今湖口中學)、同文中學、南昌私立豫章中學(今南昌市豫章中學)以及江西省立南昌第一聯合中學(今南昌市第一中學)。雖然求學之路充滿曲折與艱辛,但楊叔子從不怨天尤人,反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這段戰火中曲折求學的艱難經歷不僅塑造了楊叔子珍惜時間、勤奮刻苦的堅毅品格,也為其日后攀登科技高峰打下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1952年,楊叔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武漢大學機械系,后因院系調整,于1953年轉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就讀。1956年,楊叔子作為優秀的畢業生提前畢業,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年底,楊叔子被公派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做高級訪問學者,為期一年。在合作導師吳賢銘教授的支持下,楊叔子主要從事時間序列分析及其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研究。
回國后,楊叔子將在美國學習的收獲與教學科研相結合,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推演兩方面著力,大力推動時間序列分析在國內機械工程中的應用研究。
在實踐方面,楊叔子帶領團隊與武漢軍區總醫院三內科、六七二醫院以及華中工學院附屬醫院合作,開展腸鳴音臨床檢測研究,獲得了通常在臨床中利用聽診器進行檢測難以獲得的結果。后來,楊叔子又在衛生統計領域中引入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建立模型,成功實現對人口死亡情況的群體預報及氣象因素分析。在“Apple-Ⅱ微型機在線信號(動態數據)處理系統”中,楊叔子也充分發揮了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的作用。
在理論方面,1983年,楊叔子以《動態數據的系統處理》講義為基礎,為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研究生開設了《時間序列分析及其工程應用》課程。1985年,楊叔子應天津大學機械系彭澤民教授之邀,赴天津大學為其機械制造專業研究生講授《時間序列分析及其工程應用》。同時,楊叔子積極聯絡相關專家學者,促成了國內“時間序列分析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學術討論會”的定期召開。隨著理論與實踐的豐富與深化,楊叔子連同王治藩、吳雅等人對《動態數據的系統處理》講義進行反復修訂,最終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時間序列分析的工程應用》一書。書中提出的眾多概念與方法,填補了國內在時間序列研究領域的空白,大多達到甚至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鋼絲繩是提升、運輸及承載設備中的重要部件,被廣泛應用于礦業、冶金、建筑、旅游和運輸等行業。鋼絲繩在使用過程中的損傷程度和承載能力直接關系著設備及人身安全。斷絲是鋼絲繩發生損傷的極端表現,斷絲一旦發生,鋼絲繩將無法繼續工作。因此,對鋼絲繩斷絲的準確檢測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長期以來,國內外主要采用定期人工檢查與定期強制更換的辦法以保證安全。這種傳統的定性方法既浪費人力、物力,又無法及時并準確反映鋼絲繩斷絲的具體情況。
為了攻克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這一20世紀國際公認的難題,楊叔子與師漢民等人齊心協力,通宵達旦,于1987年年底初步研制出了鋼絲繩斷絲的定量檢測技術。緊接著,楊叔子又帶領團隊與煤炭部撫順煤研所合作,成功研制出“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系統”。該系統綜合應用了電磁理論、信號處理原理、計算機技術、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知識,使鋼絲繩斷絲檢測技術從定性到定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斷絲定量檢測技術方面是國內首創,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鋼絲繩損傷情況復雜,檢測環境惡劣,干擾信號嚴重,給斷絲的定量分析和識別帶來許多困難。為此,楊叔子與康宜華、李勁松等人同時從軟件與硬件兩方面積極探尋抗干擾措施,使在線定量誤判率從300%降至3%。隨著實踐的深化,楊叔子帶領團隊相繼開發出“GDIY-Ⅰ型便攜式鋼絲繩斷絲檢測儀”與“GDJY-Ⅱ型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儀”,并憑借“鋼絲繩斷絲在線定量檢測方法與儀器”項目的系列成果榮獲國家發明獎。但榮譽并沒有令他們止步,對鋼絲繩狀態檢測技術的研究工作延續至今,并且不斷結出新果。
楊叔子堅信“智能制造”將是21世紀的主流制造技術。為此,楊叔子一方面繼續追蹤智能制造發展的國際動態,并基于此發表了系列論文,試圖澄清智能制造的準確內涵,構建智能制造的完整體系。另一方面,楊叔子深感智能制造不能僅停留于理論探討層面,要想以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還必須切實作出一些應用成果來。1991年,楊叔子率先在華中理工大學組建了智能制造學科組,帶領團隊開展國內最早的關于智能制造、智能裝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2年,由楊叔子牽頭、華中理工大學領銜,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建議設立智能制造專項課題。1993年,一項名為“智能制造技術基礎”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準設立,成為我國首個智能制造方面的重點項目。也是從這一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開始重視智能制造,每年都會資助相關的研究項目。
在楊叔子提出“智能制造”之初,這一概念并未受到國內同行的認可與重視。如今,智能制造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要“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而楊叔子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經敏銳地預判到這一趨勢,并且為迎接我國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楊叔子(1933年9月5日~2022年11月4日),出生于江西九江,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九江學院名譽院長,華中理工大學原校長。楊叔子立足于機械工程,致力于機械工程與有關新興學科的交叉,著重在機械工程中的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拓寬了機械工程學科的研究領域。在精密機械加工與機械加工自動化方面,發展了切削振動理論與誤差補償技術,研制出切削監控系統,解決了生產中重大關鍵問題在機械設備診斷理論與實踐方面,建立了一套概念體系,發展了診斷模型與策略,研制出不解體的發動機診斷系統,發展了鋼絲繩無損檢測理論與技術,解決了國際上斷絲定量檢測難題。在時序分析的應用基礎與工程應用上,結合系統理論與數據處理技術,發展了某些理論與方法,對時序分析的工程應用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人生在勤,貴在堅持。
回顧我這一生,在黨的培育下,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做了一點工作,我是幸福的。
我一生的體會就是,學好業務、做好工作、報效祖國,才是最大的德行,報國沒有本事不行。
我國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其真正使命是培養既有愛國情懷,又有創新意識的“現代中國人”。但長久以來國內高等教育卻表現出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過強的共性制約以及過弱的文化陶冶等嚴重問題,與我國高等教育的主旋律相背離。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勢必會掣肘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質量。
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交融,其鋒芒指向急功近利、輕做人重做事、輕成人重成才的高等教育現狀,其重點是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增強民族凝聚力,其核心是解決做“現代中國人”的問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民族傳統,沒有人文文化,就會異化,不打自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