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張銳
楊叔子的一生成就斐然,卻一直保持著謙遜。
他對愛人徐輝碧說:“回顧我這一生,在黨的培育下,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做了一點工作,我是幸福的。”
楊叔子常說,人生在勤,貴在堅持。在華中科技大學,流傳著這樣一段故事:為了節約時間,楊叔子全家人一直在學校食堂進餐,未在家中做飯,直到女兒結婚后才有了改變。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他還是學生們的良師益友,他的教育思想、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學子。
2022年初,楊叔子將其所獲首屆國家級教材先進個人獎金22萬元捐贈給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楊叔子教育基金”,主要用于華中科技大學在校本科生的人才培養。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康宜華回憶起恩師對治學科研的嚴謹和對青年無私的關懷,仍感慨萬分:“楊院士最多時帶過20多個學生,學生無論何時把論文交給他修改,第二天一定會收到反饋,并且密密麻麻、圈圈點點地提出修改意見。甚至細微到‘和’和‘與’、‘的’‘地’‘得’等字詞的運用,老師都會一一糾正。”
雖然是理工生,楊叔子卻浪漫細膩,熱愛文學,常常寫詩。他深知,文學對于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教育必須把科學和人文融合起來,大學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楊叔子的話鞭辟入里。
“作為一個中國的大學生,英語四級過不了關就不能獲得學位證書,這一點我贊成。因為要改革開放,要中外交流。但是漢語錯別字一大堆,用詞不妥,句子不通,文章不順,居然可以拿到學位證書。請問楊校長,這應作何解釋?”
時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的楊叔子收到一位學生的來信后,又想起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幾位美籍華人對他說:“中國大學生,英語很好,專業知識很棒,可是對中國古典文化、民族歷史、地理知識知之甚少。”
這兩件事情,引起了楊叔子的深思。于是,他希望通過實行文化素質教育,通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來培養愛國情懷與創新意識兼備的現代大學生。
“那是我向文學院劉獻君老師匯報發展文科的個人想法被楊校長知道后,他打電話約我談話,主要圍繞理工科大學辦文科、為什么建議成立文學院這兩個問題。”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吳廷俊回憶楊叔子對新聞學、對新聞教育的支持,點點滴滴涌上心頭。
在楊叔子的倡導下,學校系列人文講座開辦,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文風暴”由此發端,并迅速影響全國高校。在人文講座的講壇上,更是不乏楊叔子的身影與聲音,學生們都說:“聽楊院士講座是一種享受。”楊叔子講話各種用典信手拈來,連珠炮似的說話風格,深受學生們喜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喻家山下,那個科技報國、育人不倦、知行合一的“大先生”,將永駐華中大人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