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欣 李曉鋒
關鍵詞:網絡IP;《蒼蘭訣》;觀眾互動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知識產權,多指適合二次或多次改編開發的影視文學、動漫游戲等。IP劇,是指在有一定粉絲數量的國產原創網絡小說、游戲、動漫等基礎上創作改編的影視劇。愛奇藝戀戀劇場《蒼蘭訣》自2022年8月7日上線以來,引起全網熱議,成為今年愛奇藝熱度量快破9000的劇集,全網熱搜超1100個,8月30日,《蒼蘭訣》正式收官,在愛奇藝的站內熱度已經突破10500,單集播放量破億,是愛奇藝歷史上的熱度TOP2。
在暑假網絡劇高度內卷的情況下,《蒼蘭訣》為何成為一匹黑馬,作為今年暑假的一檔爆劇,對于之后IP劇的成功有何借鑒意義?本文通過調查,試圖揭示《蒼蘭訣》等網絡IP劇成功背后的邏輯和意義。研究采用焦點小組搜集資料,焦點小組(Focus Group)是由一個經過訓練的主持人以一種半結構的形式與一個小組的被調查者交談,從而獲取對一些有關問題的深入了解。本次調查從山西某大學中選取12位學生參與,年齡均在20~25歲,其中女性10人,男性2人。12位參與者中有1位沒有看《蒼蘭訣》,其余11位參與者均是《蒼蘭訣》的粉絲。針對《蒼蘭訣》爆火這個話題,小組成員進行了2小時左右的討論。文中呈現的訪談資料以受訪者姓氏首字母進行編碼,以作區分。
根據訪談內容分析,得出《蒼蘭訣》的成功有以下幾點:
好的故事線是電視劇吸引受眾的最主要原因,而故事線中感情線吸引受眾最多,在《蒼蘭訣》中,感情線非常曲折,東方青蒼在和小蘭花解除“同心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七情”逐漸發芽,在徹底失去小蘭花后才發現自己早已愛上了她。焦點小組討論中,不少學生談到十分喜愛《蒼蘭訣》的原因。“很喜歡里面的感情故事,代入感很強,在東方青蒼不知道自己喜歡小蘭花的時候,總是心里癢癢,希望他們早點在一起。”(焦點小組F)“他們相處的時候,總是被他們的對話搞得啼笑皆非,真是太歡樂了,追劇的時候,就是我的快樂源泉。有時候看完了,想到他們的故事情節還是覺得很好笑,常常自己就不自覺地笑了。”(焦點小組Z)
網絡IP劇改編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原著粉的影響,當演員和改編的影視不符合他們對原著的想象時,很容易讓原著粉失望。這就要談到《蒼蘭訣》的演員選擇了,主角和配角顏值演技雙在線,受到了原著粉的喜歡,同時,主角和觀眾的網絡互動也為該劇貢獻了持續不斷的熱度。主角們積極營業,直播互動,花絮采訪,為該劇創造了極高的熱度。焦點小組討論中,有些人就是《蒼蘭訣》的原著粉絲,他們談到“當時公布主角的時候,就很喜歡虞書欣,覺得她很可愛,也很有靈性,很期待她在電視劇中的表現。播出之后,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她把小蘭花的可愛演出來了,我覺得她就是我心目中最適合演小蘭花的演員。”(焦點小組B)“我很喜歡追劇過程中看到的彈幕,有一個場景是小蘭花興高采烈地去見長珩仙君,卻不小心被掛在樹上,彈幕中稱為吊蘭,這個梗我笑了很久,追劇的時候,我一般都是看著彈幕,有時候彈幕更讓我大笑。”(焦點小組L)
《蒼蘭訣》的東方文化帶有鮮明的中國元素和特殊的東方符號,它搭建了獨具東方特色的“三界”模式,將世界分為仙族,月族和人間,三界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蒼蘭訣》的服化道,也廣為觀眾喜愛,該劇邀請了27位非遺匠人,使用32種非遺傳統工藝,每一個道具都暗含文化底蘊。《蒼蘭訣》的東方色彩深受觀眾喜歡,“感覺劇中保留了古裝劇的本質,里面的服裝我很喜歡,感覺很高級,我自己平時也比較喜歡漢服啊之類的,就覺得他們的服裝劇組很上心,不像有的古裝劇就感覺服裝真的不行。”(焦點小組C)“我在看劇的過程中,很喜歡他們的特效,就是很驚艷的那一種,覺得劇組肯定花了不少錢,劇中的三界的特效我覺得很真實,就剛剛好的感覺,不會特別夸張,也沒有特別假的感覺。”(焦點小組G)
當今互聯網時代,IP這一新興概念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優勢,網絡IP劇的成功給之后的劇作提供了經驗和借鑒,制片人要注重故事情節,影視劇內卷時代,內容為王。好的演員永遠是一部劇爆火的根本原因,要注重演員的選擇,隨著短視頻和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影視劇也應該在宣傳方式上有一些變化,例如好的彈幕會對影視劇的成功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在文化自信和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富有中國元素和古典文化的影視劇是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蒼蘭訣》的成功之道給日后網絡IP劇的改編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和啟示,對我國網絡IP劇的長久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顧蘇.網絡IP影視改編熱現象的原因分析[J].戲劇之家,2019(22):88-89.
[2]徐玉博.屏幕堅守下的IP改編影視之作——簡評網絡《陳情令》[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6):116-118.
[3]羅磊.網絡小說影視劇改編之反思[J].創作與評論,2012(6):98-99.
[4]蘆堅強.仙俠玄幻劇之審美批判[J].當代電視,2017(11):26-27.
[5]王亞萍.我國傳統文學對古裝電視劇的滲透和影響[J].當代電視,2017(10):34-35.
(作者單位: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宇欣 李曉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