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職業農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發展智慧農業不僅能大幅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率,也會讓我們餐桌上的食品更豐富、更安全,品質更高。智慧農業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升農產品品質、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已成為世界現代化農業發展趨勢,發達國家都在加速智慧農業布局。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投入逐年遞增,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智慧農業領域的應用更為廣泛,對農業產業發展支撐作用越來越強。但相對于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來說,持續更精準的科研投入不足,具有突破性的技術研發、技術集成支持不夠,農業裝備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尚處于起步階段,數字信息服務的平臺支撐不強、實現農業技術有效轉化的人才缺乏,等等,成為制約智慧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步入“十四五”時期以來,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相關政策規劃不斷細化落實,國家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智慧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并從智慧種業、智慧農田、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智慧漁業、智能農機和智慧農墾等7個方面明確了發展智慧農業的主要內容。在國家政策推進下,各級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對發展智慧農業的推動力度,阿里、京東、拼多多等眾多行業龍頭企業也在智慧農業領域大力拓展?!笆奈濉笔菍嵤底粥l村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要抓住機遇,著力在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強化科技創新,加強信息化服務,夯實人才支撐等方面持續發力,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智慧農業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要加強頂層規劃設計。首要工作是依據區域特色,立足農業生產實際需求和農業信息化基礎條件,編制智慧農業發展規劃,明確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區域布局及主要建設任務,統一標準,規范運作,有重點、有步驟、分層次地推動智慧農業的相關政策落地實施。二要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推進投入機制。要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發揮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產業資本向智慧農業聚集的杠桿作用,使更多信貸資金投入到智慧農業發展領域。三要探索發展適合本地實際的智慧農業模式。以農業產業特色發展為核心,以政策體系為保障,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發展主線,重點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品質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智慧農業示范項目,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先進做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不斷縱深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數智化改革。
農業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離不開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一要加大對基礎研發與核心技術的支持與投入。在種源核心技術、農業大數據與農業人工智能應用技術、農業機器人與智能終端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業區塊鏈、農產品智能加工車間和智慧物流等的集成應用示范等關鍵技術方面下功夫,提升農產品品質與競爭力。二是加強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和推廣。堅持市場化導向,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依托多層次的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平臺,開展多層次先進適用技術集成示范,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水平;完善科技特派員選派政策,加強農技人員簽約服務基層工作,重點圍繞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提升農技服務時效與質量,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只要將先進的農業知識和技能輸送給農戶,讓正在從事和有意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對“智慧農業”有全方面認識,了解利用科技提高效率的方法,智慧農業方能遍地開花結果,更好地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帶來能量和增量。
圍繞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需求,建設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產業鏈的信息平臺,對農業資源、地理信息、病蟲害、生態環境等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將數據化管理貫穿至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提高在生產決策、優化資源配置、地方特色產業升級等方面的綜合管理水平。具體說,一是通過建設種業資源數據庫平臺,為科研、繁育、銷售等環節提供多維數據和全鏈條服務支撐,實現種子生產、流通全程跟蹤溯源,助力現代種業創新發展。二是通過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實現農作物耕、種、管、收全程體系化、科學化,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勞動力成本和化肥、農藥投入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讓農業實現“環境可測、生產可控、質量可溯、產品可銷”的目標,實現農業生產經營高度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科學化。三是通過打造品牌農產品綜合服務平臺,開展線上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社區直銷等營銷推廣活動,構建集交易、物流、信息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電商綜合服務中心,實現“網絡+實體+配送+體驗”的新型服務模式。四是通過推進農產品追溯數字化體系平臺建設,形成生產有規范、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從而保障農產品的安全、高質、可控,實現綠色農產品“從田園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安全有保證。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各環節各領域的應用創新,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的智慧化水平,就一定能持續釋放農業生產活力,讓更多農民富起來,讓糧食安全更穩固。
新時代十年,雖然我國現代農業裝備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但也要看到,我國農機工業大而不強,高端農機裝備仍需大量進口,農機裝備仍然集中在中低端,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和作業效率有待提升?!笆奈濉睍r期,我們要堅持以改革促進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補上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短板弱項,強化農業裝備的支撐保障。要大力提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對農機裝備智能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農業智能裝備產業鏈創新鏈發展水平;大力推動農業裝備生產關鍵環節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因地制宜研發新的品種,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智慧農業是高新技術和農業生產的結合體,對于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素質要求較高,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引進智慧農業領軍人才,鼓勵信息技術人才跨領域進軍農業科技領域,為其提供更多更大的成長平臺;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引導在外優秀人才、高校畢業生等回鄉創業,為智慧農業發展貢獻力量。二要加大應用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實施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統籌利用農廣校、涉農高校、職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等教育培訓資源,加強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應用技能,著力培養一批新型智慧農業應用能手。培訓內容既要有智能化農業裝備技術及應用、農用無人機的推廣應用及管理服務、智慧農業關鍵技術及初步實踐等方面的內容,又要涵蓋設施農業智慧化生產及自動化裝備技術等熱點,建設一支懂技術會操作善管理的智慧農業推廣隊伍,不僅“ 會種田”而且“慧種田”。由于智能化農機使用成本高,購置成本高,操作的技術要求也很高,所以要著力培育一批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駕駛員,以更好地適應智能化農機使用的需要。同時要不定期舉辦智慧農業高端論壇,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涉農企業、合作社進行培訓,進一步提高相關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增利,助力中國人自己飯碗端得更牢更穩,讓鄉村振興成色更足更亮!
(作者單位:中共洪洞縣委黨校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