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張丹
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arvard Gardner)提出。他認為“智能是一種能力,用于解決問題或制造產品,是一種在特殊文化、場景或環境中所具有價值的能力”。因此,他將人的智能細分為八種:(1)語言文字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主要指語言思維,運用語言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的能力;(2)邏輯—數理智能(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往往涉及運用數字、推理等方式進行復雜運算的能力;(3)視覺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是指對色彩、空間方位和形狀的感知和表達的能力,以視覺為手段,以空間概念為方式表達人類思想和情感的能力;(4)身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以運動和實踐進行表達的能力,涉及表演、運動等;(5)音樂韻律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指人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即能否敏銳地感知韻律、節奏、音色等,通過音樂表達人的思想及情感;(6)人際關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涉及理解別人并建立良好的交際關系;(7)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往往指認識自己、限制自己,以及了解自己與他人異同之處的能力;(8)自然觀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對自然界中各種形態的事物進行識別的能力,識別自然或人造系統的能力。自然觀察者智能不僅包含對動植物的識別能力,還包括對藝術和生活方式的洞察能力(杜亞莉 2009)。
多元智能的特征主要涉及多元性、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和各異性。其中,多元性指以上所提及的八種智能,它們同等重要;整體性指這八種智能相互依存、相互關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強調平衡性和整體性;開放性特征與智力相關,開放程度越高,發展就越明顯,相應的智力水平也就越高;各異性指每個人都具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生活環境不同,其所呈現的智能也不同(梁愛民、周莉莉 2006)。因此,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從智能本身出發,主張在不同個體中,其智能組合及其構成存在差異性。在學習問題方面,強調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學習,強調智力發展的生物基礎,個體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因此,將智能定義為“一種心理潛能,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會活動中解決問題或制造產品的能力”,強調智能多元性、社會文化及教育三方面都會影響智能的發展。因此,一個人智能的發展往往與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相關,技能的獲取和智力的發展都與之聯系密切。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雖然以通識課為主,但是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多元智能理論缺失問題主要表現在大班教學、多媒體教學形式化、學時縮減等方面。
高校擴招,師生比例失調,導致不得不采用大班教學,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嚴重沖擊。大班教學雖然暫時解決了師資缺乏、硬件不足的問題,但是長此以往必會造成諸多不利影響。以河南某高校為例,采用以80人為基數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教學秩序混亂,學生缺課嚴重,教學管理不規范,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維持課堂秩序;(2)學生水平、層次差距大,盡管采用分級教學,但是學生水平及接受能力有限,影響了教學進度,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3)教學職能部門限制學時,造成大學英語教學無法真正完成聽、說、讀、寫等技能訓練,課時數有限,教學內容壓縮;(4)師生之間缺乏溝通,無法正常應用交際教學法,導致課堂互動較少;(5)學生注意力分散,教師工作量繁重。整體來看,教學內容無法面面俱到,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師課上課下工作量繁重,作業批改量大(杜亞莉 2009)。鑒于以上弊端,高校應建立以多元智能為核心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課件、微視頻等教學手段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促進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學習任務,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其主體性、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尋求適合大班教學的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加強師生之間的協作性。
大多數英語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過于形式化,以展示課件為主,很難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加之授課內容與課件展示內容不一致,不僅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所展示的內容,而且教師的個人能力和個人見解很難得到展示,使得多媒體教學成為以展示課件為主、教師教學為輔的,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無法真正發揮出來,失去了多媒體教學的價值。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往往使用現成的課件,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往往以課件為本,教師對課本內容缺乏探索和創新,導致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多媒體教學很難發揮其真正價值,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雖然集圖、文、聲、動畫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能增強對學生的感官刺激,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和生動,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但是教師若對課件不作任何修改,直接授課,對于難度過大的教學內容,學生就很難理解,不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因此,多媒體教學應重視其實用價值,以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使他們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汲取知識、內化知識、運用知識。教師應合理利用多媒體,促進高校英語教學的不斷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生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挖掘課本內容,明確教學重點,反復操練,實現教學目標;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其英語能力和水平。
隨著高校英語教學的不斷改革,英語作為通識教學,開始被很多高校縮減學時。以河南某高校為例,大學英語(1)和(2)由原先的64學時縮減為56學時,大學英語(3)和(4)由原先的72學時縮減為64學時。學時縮減導致不得不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教師須精簡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進度,重新設定教學目標,導致學生不能全面、透徹地掌握教學內容,影響了教學成效。
英語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時縮減后,教師往往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授課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課堂基本以輸入為主,幾乎沒有輸出,造成知識傳授和應用脫節,導致學生無法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使用。此外,大學英語作為非英語專業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充分認識其重要性,讓通識教育為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以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簡稱IELTS)為例,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所選取的內容均為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場景和詞匯,第三和第四部分的考核重點以學習中的專業場景為例。IELTS是著名的國際英語標準化水平測試之一。國際考試尚且如此,那么國內的英語教學更應通過通識類課程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和水平。對于工科類學生來說,專業再好,沒有英語通識類課程的開設,勢必會阻礙其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應重視通識類課程的開設,以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為根本,增加學時,促進學生語言能力與水平的提高。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的八種智能互相作用、互相依賴,同時這八種智能是人類生活和生存所應具備的能力。因此,多元智能理論主張教學目標應具有全面性,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專業能力,還要培養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社會實踐的能力。第一,基礎能力階段,即高校英語教學要在通識教育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基礎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第二,專業能力階段,即開設與各個專業相關的英語類課程,如旅游英語、機械類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等。需要注意的是,專業英語課程的開設應以輸入專業知識為主,幫助學生了解本專業所涉及的詞匯,同時強化英語聽說課程和專業論文的撰寫,讓高校英語課程真正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水平、認知水平、口語水平和論文水平。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應調整授課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進度,同時教學內容應體現時代性,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興趣。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一些涉及就業導向的內容,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并提高實踐能力和跨文化語用能力(杜亞莉2009)。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英語教學應“以人為本”。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優勢。多元智能理論明確指出,每個學生都有其優勢智能。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重視差異、善待差異、以生為本,在和諧公平的環境中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智能,而不應實施分級教學,因為分級教學不利于學生特點和個性能力的展現。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智能特點因材施教,讓他們盡可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高校英語教師應樹立“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的學生觀(杜亞莉 2009),選取能發揮學生各個階段智能特點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其學習能力。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其智能結構特點,協調發展,共同促進,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幫助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其學習自主性。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制訂個性化教學方案,積極引導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促進其交際能力的發展,以便獲得有效的教學反饋。因此,從多元智能理論出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協調處理問題、社會實踐等能力是教學的真正意義,是智力的真正發展,也是教學的本源(李志穎、閆寒冰2002)。以多元智能為核心的高校英語教學應建立完善的多元評價體系,從多元視角出發,發現學生的長處,采用恰當的評價方式,強化其長處,促進其各項智能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應明確教學目的,突出教學內容的實踐性,“以人為本”,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