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付志剛
(鄭州理工職業 藝術傳媒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產教融合是一種將現實產業與高校教學緊密融合、相互扶持、彼此相促,將高校打造為集產業精英培養、產業科學研究、產業科技服務為一體的辦學模式[1]。2021 年12 月3 日,第八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中教育部副部長孫堯指出為響應于國家人才戰略,培養更多的產業高技術技能人才,就要堅定不移地運用新理念來助推應用型高校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高質量發展;合理地優化應用型高校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評價體系和發展模式,更深一步明確深化產教融合的發展方向、教學方法和教育路徑;進一步加深應用型高校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以學生特點為抓手,強調特色辦學,創新教育教學方法,育人質量穩步提升。
伴隨著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家的鼎力支持,我國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升,社會影響力逐漸加大,但不足和欠缺也隨之產生。王一群指出,現如今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育人效果不夠明顯,自身發展意識不強,面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匱乏[2]。葉華認為,高職院校服務能力的缺失主要存在于高職院校服務的方向不夠明確、服務的群體和目標較為單調、服務的深度和能力較為不足[2]。周世青指出,區域發展不夠平衡、開展產教工作不夠主動、產教聯系緊密度不足、產業服務系統性缺乏等問題,是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認知不夠明確、能力適應低下、機制健全度較低[2]。任君慶、王義認為,只停留在技能鑒定培訓和企業職工培訓層面是目前示范院校社會服務的詬病,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難以為企業提供有效的項目技術服務[2]。從當下看來,河南省的高校普遍樹立了為社會服務的辦學特色,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逐步跨越,針對家鄉與地方的發展奉獻出自身的能量。但現實是這種奉獻數量較少,高質量的奉獻不足,此外于服務區域經濟的過程中凸顯了種種的問題,例如能力欠缺、后續動力不足、保障能力不夠、體制機制有待健全等問題,違背了高職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初衷,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才能實現河南省高校和經濟的互惠共贏。
后疫情時代下全國服裝產業迎來了巨大調整,為河南省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沿海服裝制造業已經處于成熟后期,普工越來越少,技工越來越老,要素成本越來越高,競爭能力越來越低,產業向人力資源來源地、經濟和政策洼地的中西部,尤其是向人口大省河南轉移。2021 年河南省紡織服裝企業數量1534 家[1],通過本項目調研,河南省服裝企業員工數量人數82.45 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19 萬人。高技能人才僅占產業總人數的16.1%,與全國25.6%平均水平差9.5 個百分點。我省服裝產業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高技能人才的數量與質量將直接影響我省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甚至影響了河南省服裝產業在全國領先的戰略地位。
辦學理念仍圍繞于計劃經濟時期,局限于行政主導因素和傳統辦學體制,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往往采取封閉式辦學,對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無法深度適應,缺乏戰略發展的魄力,服務于河南經濟建設和發展的理念不足。專業教學針對性不強,使就業者存在實踐技能培訓力度不夠、理論水平不足、知識結構定位不精確,從而教學方向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無法形成閉環。
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根本,是經濟發展需要與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的融合點。河南省職業教育在諸多因素的限制下,使高職院校專業產生定位缺乏準確,專業缺乏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完善等系列問題,培育的學生專業性不強,與所在區域經濟產業需求脫離,無法服務于區域經濟與國家發展和當地優勢產業、重點單位、重點行業。
現如今服裝設計專業的高職院校教師大多來源于“學術型”與“工程型”培養的高校研究生,在生產實踐與技術應用方面結合能力不足,課堂的理論講授與生產實踐融合率較低。但現實中兼職教師比例低下,擔任教學任務比重不高,無法滿足高職院校會聘請企業中經驗豐富的技術型人才到校任職的初衷,仍然無法解決河南省高職院校的真實需求。
對照研究型高校,高職院??蒲袆撔滤教幱谌鮿?,研究團隊能力欠缺,科研結果落地形成實際生產力的轉化率較低。其一,部分高等職業教育教資隊伍健全度較低,形成專業發展不均衡,無法對接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態勢。其二,一些民辦職業院校受到資金水平的限制,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訓設備配置落后導致科學研究能力低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匹配。
目前社會大環境仍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認知力度不夠。仍有家長存在嚴重的“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認為學習不好才進入高職院校,寧可讓學生復讀一年考取本科也不愿就讀職業院校。考生深受家長態度的影響,使高等職業教育在面向社會推廣的過程中造成一定阻礙。造成如今人才需求的重理論、輕實踐的不利環境。此外,現實中畢業生的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的較大落差,使企業在選擇高職學生時出現一定的偏見。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要與企業保持緊密聯系,吸取企業的合理化建議,從而做出教學方面的合理化調整。另外企業要拋卻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偏見,挖掘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校企雙方同時要鼓勵學生來提升育人質量。
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資金多數依靠于地方性財政和中央財政的支持。但由于職業教育意識的不夠和地方性財政的不足等,導致高等職業教育師資建設力量不夠、學費標準昂貴、教學實訓軟硬件條件匱乏。此外,在專業設置、專業對口性、人才培養方案、畢業生實踐能力培養上,高等職業教育無法做到與企業的精準銜接。并且在畢業生就業方面,政府職能部門缺乏導向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精準調控力度不強。此外,應當發揮經濟杠桿主導作用的市場調節作用不夠顯著,導致市場經濟調節出現滯后性,無法靈活合理地配置企業需求的人力資源,對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無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高校與地方企業聯系不夠緊密,彼此無法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促使人才供給和人才需求之間平衡失調。一方面地方經濟針對人才的具體要求無法通過科學有力的途徑進行訴求,另一方面在不明晰區域經濟需求的情況下,高校所培養出的人才如出一轍,無法勝任區域經濟對人才結構和能力的需求,長期以來,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就會減弱,甚至是完全沒有。此外由于河南省高校中服裝設計專業擁有實力的院校大多居于本科院校,一些高職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因此一些地方企業還是愿意尋求地區意外的高校進行合作服務。
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校企合作。近年來,雖然省內高校與企業間的聯系較為緊密,但由于雙方的理念不同促使校企之間的合作觀念存在著較大的偏差。企業的目標是以營收最大化,企業效益至上的。而高校作為非營利性的存在,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例如學生實習,地方高校期望通過校外實習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但企業需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培養學生,短期還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企業過于注重自身的利益,不斷讓學生完成現階段的任務目標,忽視校內課程制定的內容,導致學生專業技能的不足。另外,由于河南省的服裝企業大多屬于中小企業,沒有雄厚的資金基礎,因此多重視一些短期項目,導致校企雙方不能夠長期合作。
高等職業教育的初衷是為企業培養一線的指導人員、組織管理人員和生產技術人員,提升高職學生的知識素養,使其掌握特定的專業技能,積極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自項目成立以來,學院的學科專業發展緊隨社會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需求,尤其在服裝設計專業方向的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上,緊扣鄭州本地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脈搏。
高職院校以培育學生適用于生產建設為目的,應融合本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政、校、企聯合的優勢,深度展開校企合作規模,引導學生深入實踐,借助高校與企業兩大課堂來培育,進一步特色辦學,確保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與企業工作崗位緊緊銜接,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
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和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培養引領計劃。實施新教師成長工程,實行名師帶徒、青藍結對;中青年骨干教師提升培育工程,實行40 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培養工程[3]。推進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建立個人發展檔案;加強教師發展學習共同體建設,推進教學業務競賽工程。建立多元化業績評價激勵機制,完善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導向的激勵機制;探索市場化分配機制,改革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分類引導的職稱評價標準,全面激發教師活力,營造人盡其才樂業善教的良好生態系統。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工作,解決困擾學生的生產實踐問題,盡快知悉企業業務[4]。高校一方面可以采用委派教師按期深入企業錘煉的模式,提升教師的社會生產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吸取企業的高技能人才入駐高校,通過專職或者兼職的身份把他們吸收到教師隊伍中來。
學院先后與鄭州原創設計聯盟簽下校企合作協議,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才培養,邀請企業董事長蔡英華女士以商業服裝定向設計項目實踐為課題每周到校為學生授課,將企業的標準帶進學校使學生早日熟悉企業業務。雙師型教師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發展方向和教學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提高教師實戰水平,建設高素質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高職院校除了抓好辦學質量水平外,同時也要緊抓科研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科技創新水平,促進產業化高質量發展。建設高水平的科研管理機制和配套的運行體系,深入提高教職工的科研主觀能動性,促使產學研相融合,合理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對接區域服裝產業,與鄭州原創設計聯盟等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建設兼具產品加工、設計開發、企劃為一體的系統技術中心;精準對接河南服裝企業,建設精英工匠培養、創新創業功能的系統協同創新中心,提高專業群和區域產業發展的服務能力。
緊貼區域產業,動態調整專業(群)結構布局。聚焦產業發展,根據產業鏈發展趨勢和人才的需求變化,按照“凸顯優勢特色、專業對接鄭州區域褲裝、安陽童裝、河南省全域旅游漢服及文創產品、以及互聯網應用催生的新服務業態下直播電商的發展需求”,構建、打造“電子+機電+數字技術應用”“漢服+旅游+直播+文化藝術”兩大專業群;深化“專業合理設置與產業實際需求銜接、課程教授與職業需求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銜接”三銜接,培養一批適應產業鏈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河南職業教育精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有望實現校企共贏。只有時刻關注企業需求變化的高校,以及高度關注高校的教學工作如教學科學管理、人才科學培養、課程科學設置的企業,彼此真正把校企合作作為事業,才能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培養出高素質、高質量的優秀人才。
高等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和企業的幫扶,企業的成長也離不開高等教育的幫助。產教融合,不僅加強了教育培養人才的力度,也促進了學校和企業的共同發展,這種雙贏模式注定會持續發展壯大,成為更好地服務于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有力抓手。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21 年河南省服裝企業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