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芳 董 娟
(淄博市圖書館,山東 淄博 255000)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展望2035年,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際,建成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相適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1]。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骨干網絡,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是構建布局合理、發展均衡、覆蓋面廣、便捷高效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的有效路徑,是促進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和運營效率,保障公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舉措。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圖書館總分管制建設,從2015年起,國家、省、市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公共圖書館實施總分館制的指導意見、實施意見。2017年6月12日,山東省文化廳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印發<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從總體要求、運行模式、建設任務、職責分工、總分館建設標準、工作步驟、工作要求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2]。至此,山東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建設在全省展開。2020年11月,淄博市圖書館和文化館受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對本市區縣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情況進行了現場調查評估。調查采取查閱相關資料和實地查看相結合的方式,對照《淄博市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推進方案》《全市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評估考核標準》對全市五區三縣8個圖書館總館、80個分館進行了檢查評估。
全市按照“政府主導、統籌實施,促進均等、提升效能,分級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整合資源、優化配置,以淄博文旅云平臺為依托,基本建立和完善以市級圖書館為中心館,縣級圖書館為總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為分館,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為服務點的總分館服務體系。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和服務的普遍均等,充分發揮了文獻信息資源的效用,擴大了服務范圍,使廣大基層群眾享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更加豐富,途徑更加便捷,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全市現建有一個圖書館中心館,8個總館,80個分館,除周村區的北郊鎮以外,分館覆蓋率達100%,各村居100%實現農家書屋覆蓋,但納入系統的服務點不到10%。基本構建起了以市、縣(區)、鎮(街道)、村(社區)為單位的“四級”服務網絡,建立起了“上下聯通、有效覆蓋、服務優質”的總分館制模式。
一是各區縣圖書總館均按照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2020年淄博市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推進方案》的具體要求,對分館和服務點統一標識,研究開發“一卡通”讀者借書卡,實現全區縣圖書通借通還,提高了服務的便利性。實現了圖書編目、流通等統一采用Interlib集群圖書館管理系統。總館輔助各分館完成部分圖書文獻的采購、編目、分類、標引、加工。
二是總館選派業務骨干到分館或服務點掛職,對分館或部分服務點進行業務指導培訓。
縣域內八個區縣圖書館總館嚴格按照總分館制的建設要求,加強資源建設、業務建設,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效能。淄川區圖書館新館正在建設中,預計2022年投入使用,面積1萬余平方米。
3.1 保障條件
各總館爭取財政相關支持,提高硬件保障條件,為讀者提供優質資源、優雅環境和優質服務。目前,各區縣館舍建筑面積、藏書量、年人均新增藏量等保障條件基本都符合標準,圖書館業務管理系統,都采用Interlib自動化管理系統,適用總分館制。
3.2 業務建設
各總館十分重視業務建設工作,特別是充分抓住總分館制建設的有利時機,在數字資源建設、地方文獻建設、人員培訓等方面積極努力,爭取經費支持,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合理布局分館建設,發揮最大的服務效能。各總館都建成了數字圖書館,具有一定量的電子資源,并免費提供給讀者使用。都設有地方文獻專柜或專架,有專門的目錄,但基本上都未進行專題信息開發。為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適應現代化圖書館的發展,各總館十分重視員工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每年選派工作人員外出參加學習,館內組織業務培訓。
3.3 服務效能
在服務效能方面,各總館抓管理、抓服務,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努力踐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樹立“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思想,使讀者工作不斷深化,在做好傳統服務模式各項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提高服務方式、推陳樹新,服務效能顯著。各總館都依托自身優勢,舉辦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豐富讀者文化生活,培養廣大讀者的閱讀習慣,助力書香淄博建設。
各區縣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對照《淄博市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施方案》標準進行分館建設,在增加館舍面積、統一采購圖書,增加館藏量、閱覽座席、計算機數量、加強人員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經過兩年時間的建設,成效顯著。已建成80家各具特色的分館,使圖書館的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免費的文化服務。
4.1 保障條件
98%的分館館舍建筑面積均能達到300平的標準(包括文化館的面積),有的鎮(辦事處)的文化站面積能達到兩三千平,設有圖書借閱室、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活動室等,功能比較齊全;經過兩年的對標建設,各分館的圖書藏量基本都能達到3000冊的標準,有的分館部分圖書未錄入系統;全市進行總分館制建設后,各分館雖然購買了大量的圖書,但部分分館持續性經費投入不夠,年人均新增藏量達不到0.02冊的標準;全市各分館報刊種類多數都不達標;各分館閱覽坐席基本都能達到50個的標準,有個別分館沒有配備專門的少兒閱覽座席;各分館計算機數量基本達到10臺的標準,有的分館目前達不到標準,正在努力籌集,電子閱覽室的利用率不高。
4.2 業務建設
各分館在業務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都設有地方文獻專柜或專架,有個別分館沒有建立單獨的地方文獻目錄;都設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中心;近年來,各區縣都非常重視加強對分館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著重從業務系統管理、圖書編目、活動舉辦等方面進行了多次培訓,使分館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能更加精準有效地服務于基層群眾,均能達到每年5天的標準。
4.3 服務效能
各分館配合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每年都舉辦豐富多彩的讀者活動,提升了分館服務基層群眾的能力。周開放時間80%以上的分館都達標,但門口公示牌子存在不統一的現象;文獻年外借量基本都達不到每年8000冊的標準,文獻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各分館每年都組織大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讀者活動,吸引眾多居民走進圖書館,豐富其文化生活,使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免費的公共文化服務,真正實現了城鄉文化的一體化發展。讀者活動次數均高出指標。
一是建設經費不足。全市總分館系統整體框架基本達成,經費不足制約了進一步發展。各區縣總館歷經6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基本功能健全;分館框架已搭建,管理納入集群化管理系統;服務點建設舉步艱難,目前全市納入系統的服務點不到10%。
二是服務效能不高。特別是電子閱覽室的利用率極低,文獻借閱量也不高。原因:一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移動設備上網的途徑增加,使用電腦的人逐漸減少。二是免費開放宣傳不到位,部分分館或服務點場所設置不夠便捷合理。許多分館設置在便民服務大廳樓上,門口也沒有免費開放的提示,民眾的知曉度和便捷性都較差。三是持續開放時間不能保證。管理人員都是身兼數職,圖書室時開時關,不利于形成穩定的讀者群。四是圖書持續更新不足,第一,經費不足,第二,圖書采購沒有計劃性和系統性,降低了圖書的可讀性。
三是專職人員少。管理人員不固定、更換頻繁,無法保證高質量的開放,這也是資源利用率不高的一個原因。
四是圖書流通機制沒有形成。圖書館“總館-分館-服務點”之間技術上能實現通借通還,但館際圖書流通不多,沒有形成有效的流通機制。
建議政府設立圖書館總分館建設專項經費,并列入財政預算。對已有文化惠民工程,在深入推進時應創新思路和方法,如把農家書屋建設納入縣域圖書館總分館體系統籌規劃[3]。圖書館總分館建設涉及鄉鎮基層,建議出臺一個政策性文件對鄉鎮提出建設要求并與績效考核掛鉤,同時可出臺一些激勵措施,增加鄉鎮基層的積極性。
城鎮化高的區縣可以采取直管模式,如張店區,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市圖書館所在的中心城區。分館都是依托社區圖書室建成,大多不建在鄉鎮文化中心,與文化館分館不在一起,這種情況下建立“總館—服務點”直管模式,更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整體服務效能。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總分館制建設,企業等其他社會力量依法依規參與建設閱讀設施,只要符合條件均可承擔分館角色[4]。與社會力量共建“城市書房”,以館外館、館中館的模式,建立各種書屋、閱讀吧等。營造文化氛圍,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如淄博市圖書館人民公園城市書房,是以“垃圾分類體驗館+圖書館”這種“館中館”的形式在公園內打造的于體驗、閱讀、休閑為一體的場所。鄉鎮社區分館建設,可以與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相融合,互為補充。還可以根據本地區特點,建設相應的主題圖書館,比如杭州圖書館的李白詩詞文化主題分館—酒店里的公共閱讀空間。服務模式的創新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開創了圖書館普遍均等服務的新模式,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圖書館社會化、標準化、均等化目標。
文化和旅游部等5部委共同印發的《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實施意見》強調“總館和分館要積極暢通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渠道,采取‘訂單’服務方式,實現供需有效對接。”隨著獲取信息途徑的多樣化,圖書館對群眾大多是自學空間的需求,閱讀氛圍的需求。因此,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保證穩定的開放時間,增加圖書的更新頻率,提供免費上網等是提高圖書館利用率的有效保證,再通過舉辦各種閱讀推廣活動,吸引讀者參與其中,從而形成穩定的讀者群;另外,要加大宣傳力度,調整部分圖書室位置,增加便捷性,方便群眾到館。
淄博市圖書館,在新館搬遷前的幾十年里,吸引讀者到圖書館來是我們的重點工作。2015年底搬遷到新館,新館定位致力于建成全市知識信息集散地、市民終身教育的學校、淄博地方文獻寶庫、地區圖書館中心館和服務中樞以及高雅的文化休閑場所,為廣大讀者打造一座集優雅環境、優良資源、優質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圖書館。為社會提供全方位、零距離、無門檻免費開放服務,服務環境、服務設施大幅改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到館讀者人次、圖書流通冊次、讀者活動場次等均實現跨越式增長。有效持證讀者從搬遷前的2萬多到目前11萬多,年文獻外借量維持在70萬左右。
管理人員不足,專業素質偏低,是總分館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雖然可以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運營等方式解決,但這都需要資金支持,對欠發達地區來說很難實現。
5.1 設立文化掛職交流崗位
借鑒“第一書記”模式,下沉專業人員,向全社會公開招募,明確職責。下沉專業人員原單位一切待遇不變,并給予一定的激勵措施。在專業人員的引領下,使基層館的各項工作步入規范化、專業化,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專業人員也得到了良好的鍛煉。
5.2 引入志愿服務機制
廣泛吸引志愿者參與分館日常管理,即給愛心人士搭建一個活動平臺,客觀上也緩解了人員不足的問題,由于志愿服務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需要加大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培育力度,建立志愿服務激勵制度,完善志愿服務的保障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