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
(菏澤市紡織纖維檢驗所,山東 菏澤 274000)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民收入的不斷增加,促使了人們生活向高品質邁進,衣、食、住、行成為首要的追求目標,在服裝領域,人們在追求其外在好看的同時,也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內在的服裝材質上。人們對服裝的款式、材質、化學成分、使用安全等都有要求,服裝的主要原材料是紡織品,這些紡織品成品大部分都是直接接觸人的皮膚,其質量關乎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但目前中國市場紡織品檢驗檢測技術標準參差不齊,行業現象比較混亂,導致部分假冒產品進入市場,限制了紡織行業的發展。因此,統一紡織行業的檢測檢測技術標準,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和產業升級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對凈化行業環境、提升行業影響力至關重要,加強紡織品的檢驗檢測能有效促進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紡織品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服裝、家紡、手套、襪子等。進入21世紀,人們對物質的需求逐漸提升,對紡織品面料的重視程度也在提升,不單單追求顏色、款式和材質,還追求時尚和圖案,豐富多樣的面料令人眼花繚亂。然而,質量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市場上充斥著假冒偽劣的面料,嚴重擾亂了人們的視線,對經濟造成了影響。因此,嚴格把控紡織品的質量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國在紡織品檢驗檢測方面的發展也有了很多成果,針對紡織品的原料不同其檢驗檢測方法也不同,這也代表著我國紡織工業的進一步完善。紡織品檢驗檢測是穩定紡織行業、穩固產品市場、提升產品品質的重要方式,直接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健康,希望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
我國紡織工業發展起步較早,但一直沒有建立相關的標準,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在其檢驗檢測工作方面要遲一段時間,也導致一段時期內我國紡織品品質良莠不齊。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市場的健全,對紡織品的質量要求也愈發嚴格,其檢驗檢測也受到有關部門和市場的雙重重視,同時也促進了檢驗檢測技術的提升。目前我國紡織品檢測在實際工作中有幾個具體分類,首先是檢測材質的外觀,其次是針對材質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的檢測,最后是產品的功能檢測。更全面的了解是品質的保障。外觀檢查就是對檢測品外觀特征的檢測,通過測試織物的一些表面,例如線的材質和粗細、坯布的柔軟度和平整度、條干的均勻性等,這些對于測試織物的美觀性非常重要。紡織品的外觀表現是其質量最基本的方面,保證了紡織品的舒適度。外觀檢驗還包括判斷織物是否存在污漬和色差以及異味等。紡織品外觀檢驗是最基本項目,也是最不能忽視的項目。一是物理性能的檢驗檢測。物理性能是指織物的幾種基本物理性能,如柔軟度、牢固度、收縮率等,這些特性是良好使用織物的基礎,這也是對面料的一次很好的考驗[1]。同時,與產品的質地一樣,決定著產品的質量和舒適度,一些物理性能較差的紡織品可以通過物理性能測試去除。二是化學檢測。主要包含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纖維化學性能指標。如果不對這些化學物質進行檢測,人們就會接觸到這些化學物質,像是紡織品和服裝面料生產時是否使用禁用的燃料,其含有的甲醛、游離重金屬等物是否超標,其內的有機揮發物、異味以及羽絨制品和有害微生物的存活率,這些因素會影響羽絨制品的安全使用。三是功能性檢驗檢測。人們在生活中穿著合成纖維衣服時經常會遇到靜電,而感應這種特殊功能就是功能檢測,其還包括纖維抗紫外線性能、抗靜電性能等。還有,社會的發展進步使得人們對衣著裝的場合進行分類,更多的特殊功能需要進行測試,比如市面上流行的運動裝速干衣,就需要有透氣性的織物生產,所以功能性檢測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目前我國紡織品檢驗檢測技術標準內容落后于國外檢驗檢測技術標準,甚至國內檢驗機構使用的標準不一致,并且部分檢驗標準是強制性的,但標準內容與國外標準內容不符,因此我國紡織品出口受到限制。目前我國市場上很多檢驗檢測機構仍然使用過去的標準,但是科技的進步和生產的改良使得產品的特性和品質和過去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檢測過程中很難客觀地判斷這些新材料、新工藝產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對紡織品需求的不斷提高,我國紡織產業不斷擴張,產品出口量持續增加,我國現階段實施的檢驗檢測標準不能滿足當前紡織品質量要求,不符合出口標準,也不能保證產品能得到國外消費者的認同。在我國,紡織品檢驗檢測機構并不被行業所重視,而且國內的商業環境很難讓紡織品檢測機構產生危機意識,在與國際同行相比處于劣勢,這也限制了紡織品檢驗檢測機構的國際化發展。
現階段我國紡織品檢驗檢測還存在著不足,部分檢驗檢測部門在檢測過程中過于重視數量檢測而忽略質量檢測。隨著我國加入世貿(WTO),紡織品進出口量也在不斷增加,檢驗檢測機構也在增多,各機構針對的檢測數量和種類也不同。國內從業者數量也不斷壯大,但對于紡織品質量的檢驗標準和內容卻沒有明顯提高,執行檢驗標準大多還是紡織品的外觀、數量和規格。為提升我國紡織行業競爭力,提高整體的行業質量,我國也在一些產業集中的城市,建立了檢驗實驗室,但后續更新檢驗數據和檢驗內容仍無突破。同時,我國有很多紡織品檢驗機構,但一些檢驗機構都將檢驗數量作為組織發展的重要指標,而對紡織品質量不感興趣。此外,一些檢驗機構并沒有根據我國紡織品的發展需要進行自己的改革,還在沿用過去的老路。
隨著紡織行業的不斷發展,紡織行業的檢測技術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與單一的、不符合要求的國際知名檢測機構交流學習無法更新檢測技術和檢測設備。因此,檢測設備的更新換代是當前檢測技術進步的重要宣傳問題。
目前,我國部分檢驗機構以檢驗次數和相關中介費用為主要收入來源,業務單一,沒有其他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和深化發展,中國市場不斷壯大,通過對外開放,許多先進國家的檢驗檢測機構進入中國參與市場競爭,這些國外檢測實驗室的業務發展、檢測技術、檢測設備和檢測質量都比國內檢測更加多樣化。他們通過更先進的檢驗檢測設備及其技術,在檢測時能夠更加明細和具體,對我國檢測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前階段,我國部分檢測是由政府部門主導,這也給紡織品檢驗檢測市場帶來了一些變量。我國在紡織品檢驗檢測的流程和相關技術上還需要更加深入,建立統一的高標準,以符合國際先進標準[2]。
我國紡織品檢測程度較高,目前國家紡織品檢測標準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GB/T格式的推薦性國家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不強制相關企業執行參考標準。另一類是GB格式為主的強制性國家標準。目前,我國在紡織品檢測方面通用核心檢測大多是四個內容,一是牢度和色度檢測。無論是紡織品面料、纖維還是制成品,都必須按照分級方法進行檢測,并按照GB250—2008和GB251—2008標準執行。二是紡織品檢測的基本安全,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按照GBl8401—2003標準執行。三是徐氏紡織產品檢測按GBl8383—2007標準執行。四是紡織服裝使用指南GB5296—1998,要求紡織服裝注明產品型號、原料成分和含量,這是檢測的基本信息。
國外紡織品檢驗檢測與國內不同,在檢測時會有針對性地檢測紡織品的獨特之處。現階段的發達國家進行紡織品檢測一般是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常規檢驗檢測,主要是針對紡織品面料及成品外觀,包括密度、重量、成分含量、強縮率等物理性能。二是監管檢驗檢測,纖維包括纖維含量標簽、護理標簽、生物降解測試、延遲燃燒性能測試。三是健康安全檢測。總的來說,我國在紡織品安全、衛生、環保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最為受關注,同時還需要不斷完善我國的檢測標準和體系。
紡織業在我國輕工業體系內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紡織的國家,工業革命后紡織機械開始成為主流,到目前,各國的紡織工業都有相當長的歷史。現階段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對紡織品的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紡織品檢驗檢測標準亟待更新。未來,我國紡織品檢驗檢測標準必然朝著更健康、更環保、更安全的方向發展,相關產品以用戶體驗為根本。
紡織品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占據非常關鍵的地位,以前科技生產力低下,在產品生產時很難把控質量和過程,很多紡織材料都是有毒的,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在紡織品的檢驗檢測中,紡織品有害影響物質檢測需要加強。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紡織有毒物質檢測體系,但相比發達國家仍有較大距離。因此,在我國紡織品檢驗檢測的發展中,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檢驗標準,不斷完善我國紡織品的檢驗檢測標準,提升用戶體驗。所以,我國紡織品檢驗檢測應朝著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目標推進[3]。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目標,紡織業依然。生態紡織理念在紡織行業逐漸被提出,相應地我國紡織品檢驗檢測標準也應該涵蓋環保部分。生態紡織的基礎是生產過程要加強環保。紡織品消費和二次加工過程中要堅持環保理念。開展紡織品檢驗檢測要涵蓋紡織品生產過程,也要包含紡織品加工過程,確保加工過程對環境無害。隨著近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有號召力,高端制造水平日益提高,檢驗檢測要求高標準、嚴要求。同樣,紡織工業的高水平發展與檢驗檢測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檢驗檢測技術也必須根據新時代經濟的發展發生以下發展變化。
近年來,功能性的面料逐漸增多,這是新時期檢驗檢測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運動中經常穿的纖維服裝的透氣性和質感需要進行檢驗檢測。同時,其他溫控紡織品、變色紡織品、智能紡織品等必須憑借其功能開展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檢測。
檢驗標準化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要素,我國必須提高自身標準與國際接軌,順應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國際化檢驗提出新要求事項與標準,隨時更新我國的檢驗標準為我國紡織行業的檢測技術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國檢測機構應多與國際檢測機構交流學習,從技術到相關設備,要承認差距并大力引進,有力保障我國紡織品檢測檢測精度和準確性的發展。同時,國紡織業的操作人員雖然很多,但檢驗行業人力短缺,尤其是了解國際先進檢驗技術和先進設備的技術人員很少。人力資源和技能型人才,增加技術檢測人員培訓內容,賦予紡織檢測檢測技術發展新的活力。
信息化手段檢測是信息化時代現代發展的重要資源手段,我國檢測機構利用好“互聯網+”的資源共享、技能共享和人才共享。提高檢測機構檢測水平,提高服務效率,為紡織行業標準的建立和更新提供資源保障。
在新發展理念的時代,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好,如雨后春筍般萌芽,在市場上占有更廣闊的地位。同時,環保理念和生態紡織概念的提出,紡織工業生態紡織品的出現,紡織品檢測內容需要不斷更新,擴大檢測范圍,提升檢驗水平非常重要,呈現了紡織生態產業發展的下一個方向。紡織品檢驗檢測標準逐步提高,紡織品質量進一步提高,一些面料需要有針對性的技術進行檢測。紡織產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對于紡織行業來說,未來的檢驗檢測之路任重道遠。我國檢測機構要提高檢驗檢測能力,特別是環保和人身安全健康試驗技術,不斷專注于研究和探索,力求將高品質、高品質、低成本的面料推向市場,讓人們放心、舒適、安全、高效的使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