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h市場監管局 李其維
近年來,直播帶貨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農副產品營銷渠道,帶動了網絡經濟。從最初賣土特產、食品、日用品,到如今賣房子、汽車等,再到明星演員、鄉村干部直播帶貨賣當地農產品,可以說,直播帶貨便利了生活,增加了就業,帶來了商機,活躍了經濟。與此同時,直播帶貨暴露出來的產品質量、虛假宣傳等問題也接踵而至。從目前直播網購市場運行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不成熟、不完善的情況,再加之部分電商不講道德誠信,滋生了大量偽造流量和商業信譽、虛假廣告、以次充好等現象,不僅擾亂了直播網購市場秩序,直接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而且更會“砸”了直播網購的牌子,毀了直播帶貨的信譽。
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行業內部缺乏監管,直播帶貨的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方面存在著難點和盲點。
一是監督不到位。由于電商主體存在法律意識不強,致使出現評論造假、極限用詞、誘導交易、虛假交易等行為。需要多個監管部門共同發力,制定相對統一的標準,協調產業角色之間的分工、銜接,從而來規范行業以及提高整體效率和品質。
二是質量難保障。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與商家買賣雙方并未進行實地接觸,買家只能通過圖片或者視頻看到商品,對商品的質量并未有保障,同時有的賣家夸大其詞,會誤導消費者。網購商品質量差、以次充好、以小充大、避重就輕甚至涉嫌虛假宣傳的情況時有發生,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被夸大宣傳或虛假信息誤導,購買到假冒商品和“三無”產品等。
三是誠信意識差。有些直播帶貨言而無信、“忽悠”第一,責任意識、品質意識缺失,存在“一錘子買賣”。由于買賣雙方通過網上進行直接交易,在消費者收到不滿意的商品時商家缺乏誠信不予解決,會導致無形中傷害到消費者的利益,降低人們對網上購物的滿意度。不但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權利,還損害了電商行業的健康經營秩序。
四是監管難?,F有的監管方式主要是事后監管,違法被發現的幾率小,各種規則還沒有建立和規范,沒有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平臺主播,就會使其抱有僥幸心理,行為屢禁不止。存在多頭監管,沒有形成監管合力的問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直播帶貨市場亟需規范化和職業化。想終結假貨、以次充好等亂象,推動網購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一手抓法治監管,一手抓誠信建設,多點發力,多管齊下,進一步強化商家的社會責任,與時俱進創新監管手段,全方位落實相關制度,堅持社會共理共治,構建長效監管保障機制。
一是加強源頭管理。直播帶貨平臺應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產品質量審核,健全合規內控制度,從源頭上保證網絡商品交易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防范欺詐行為,使線上線下產品質量高度吻合,對名不副實的產品,一經發現,從嚴懲處,堅決抵制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同時,加強行業自律,要求平臺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完善自身監管措施和處罰方式,積極自治,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是加大打擊力度。堅持常態監管與嚴苛執法相結合,全方位落實相關制度,加大追責查處力度,整治虛假宣傳,整治絕對化用語,打擊虛假宣傳違法廣告行為,嚴格查處各類人氣造假、評論造假等造假行為。堅持線上線下治理相結合,加大對網絡違法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維護公平誠信的網購市場秩序。鼓勵消費者積極投訴舉報,對于發現不及時,已經被消費者買到手的不合格商品,提供便捷的維權通道,向不合格商品生產、經營者討回公道,遏制不良商家的僥幸心理。
三是加強信用監管。建立誠信評價機制,將欺詐、銷售假冒偽劣和誤導消費者的不良行為納入社會誠信考核體系,利用失信懲戒手段規范電商行為,增強監管威懾力。對涉及虛假宣傳的除了立案查處經濟處罰外,將粉絲評價、舉報、監管部門的調查處罰信息等記入評價系統,將違法情節嚴重、污點信息較多者拉入黑名單,向社會公布,取消其網上經營資格,真正讓消費者放心網購,讓誠信經營的電商有序競爭。
四是社會共同治理。直播帶貨平臺多、主體多、方式多、涉及商品或服務種類多,既要明確監管職能劃分,又要建立協同治理機制。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其中,明規范、建制度、立規矩,厘清監管職責,找準職能定位,令相關各方各司其職,加強事前、事中的監管,充分提高監管的技術水平;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進行依法監管,共同織牢監管網絡體系,助推直播營銷健康發展,打造安全放心的網絡消費環境,為直播經濟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