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良(教授),武 轉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價值驅動因素發生重大變化,對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披露信息不足削弱了利益相關方對財務報表的信心[1,2]。多家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關注到,自創無形資產與內部建造的有形資產、外購的無形資產及其他準則規范的性質相似的資產在會計處理上存在不對稱,IAS 38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2018年發布的修訂版《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也存在不一致的現象。IASB已將無形資產會計準則的修訂確認為2022~2026年優先立項項目,其正在修訂的《管理層評論(征求意見稿)》中明確包含重大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披露指引。
相關準則制定機構開始討論在當前的財務報告框架下,如何通過改進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信息披露來提高財務報告的披露質量。2019年,英國財務報告委員會(FRC)發布了討論文件《無形資產報告:現實的選擇》[3],旨在收集關于哪些無形資產應報告為資產、支出披露和敘述式報告的意見。2020年,美國聯邦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FASAB)[4]啟動了一個無形資產項目,其目標之一是進一步評估制定無形資產報告指南的成本與收益。2021年,歐洲財務報告咨詢小組(EFRAG)發布了討論文件《關于無形資產的更好的信息:哪種方式是最好的?》[5],考慮改進確認、計量要求,以及仍未確認的無形資產和其他無形資源的披露。2021年,國際評估準則委員會(IVSC)發布了《是時候讓無形資產變得有形了》[6],梳理出下一步三個研究主題,即探索內部開發的無形資產的主要類別、產生每種資產的經營活動、這些資產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旨在幫助重新調整會計報告標準,使其符合現代商業模式中使用的價值創造和保護策略。2022年,澳大利亞會計準則理事會(AASB)以工作人員報告的形式發布了《無形資產:通過改進披露減少財務報表信息缺口》[7],探討未確認無形資產的披露。
會計準則的制定既涉及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也是利益相關方相互博弈的過程。無形資產的核算與披露,在微觀層面影響企業的價值,在中觀層面影響資本市場的配置效率,在宏觀層面影響國家的創新能力。在IASB確定重啟無形資產會計準則修訂之際,各國準則制定機構或監管機構已經在探索無形資產的確認、計量及強化信息披露的方案。顯然,對國際比較有影響的準則制定機構的研究進展進行梳理,對無形資產會計準則的改進和完善貢獻中國方案有一定的價值。
EFRAG[5]將無形資產界定為除金融資產以外的可能產生經濟利益的無形資源,無形資源應具有單獨或與其他可能的經濟利益來源一起產生經濟利益的潛力。2016年,世界智力資本/資產倡議組織(WICI)發布的《無形資產報告框架》涉及現行會計準則未涵蓋的無形資產,包括組織資本、人力資本和關系資本。FRC[3]將無形資產定義為對一個主體創造價值很重要的無形因素,無論它們是否符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對“資產”的定義;主體的無形資產與其商業模式高度相關。IASB修訂《管理層評論》的原因之一是對于“無形資源和關系”等越來越影響主體創造價值和產生現金流能力的事項的信息披露不足,建議增加對主體商業模式和戰略所依賴的資源和關系的披露,即使它們在主體財務報表中并未被確認為資產。
依據《財務報告概念框架》,財務報告的信息基本質量特征中的相關性包括了預測價值、真實價值以及重要性。如果信息能夠被使用者在其預測未來結果的過程中作為輸入值,則該財務信息具有預測價值;如果省略或誤報某信息會影響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基于這些報告所做出的決策,則該信息具有重要性。大量無形資產不被確認導致財務報表的相關性急劇下降,就是無形資產相關信息披露不滿足“預測價值”和“重要性”的有力證明。
商業模式反映了主體創造價值和產生現金流的綜合過程,取決于主體對特定資源和關系的依賴程度、主體獲取資源和維持其商業模式以及所依賴的關系的能力。“控制”是《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對資產定義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依據這一標準,可以將企業的無形資產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由主體控制、所有權相對清晰、可以單獨交易的無形資產;第二類是由主體控制但缺乏明確且受法律保護的所有權的無形資產;第三類是主體幾乎沒有控制權且不存在市場的無形資產,包括與主體人員相關的無形資產,比如勞動力資本、員工忠誠度、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等。綜合以上相關論述,可以將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定義為那些在商業模式中起關鍵作用、但不滿足《財務報告概念框架》或IAS 38的確認條件,不能確認為資產的主體內部產生的無形資源。
《財務報告概念框架》指出“完整的描述包括財務報表用戶理解所描述的經濟現象需要的所有信息,包括所有必要的描述和解釋”,盡管其重點是關于已確認金額的披露,但同樣適用于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披露。有用的財務信息既要具有相關性,又能忠實呈報其意圖反映的經濟現象,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披露內容應該是對相關性和忠實呈報之間的適當平衡。據此,主體應先識別與商業模式高度相關的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再確定與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最相關的信息類型,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確定該信息能否提供經濟現象的真實表現。
WICI認為:應將敘述性信息與能夠反映關鍵績效指標(KPI)表示的定量信息進行整合,說明組織如何通過無形資產的創造、管理、組合和利用在短期、中期和長期創造價值;KPI可分為一般、行業特定、組織特定三類;各組織應報告最能代表其價值創造機制獨特性的KPI。FRC[3]認為,敘述性報告(管理層評論)應側重于對業務增值活動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即在商業模式中起關鍵作用的無形資產的披露;報告中可納入與主體無形資產評估相關的數字指標,披露的指標不僅應涉及與業務成功相關的無形資產,還應提供對其發展潛力有意義的洞察。考慮到單個時期的指標可能提供的信息很少,在遵循可比性的基礎上,應披露無形資產相關指標的變動趨勢及對變動原因的說明。2021年,歐盟委員會關于企業可持續性報告指令的提案引入了一項新的要求,即公司提供除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的無形資產以外的無形資產信息,包括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包括技能開發)及社會和關系資本(包括聲譽資本)。
EFRAG[5]認為,披露具體無形資產相關的信息可以是定性和定量的,或者是兩者的結合。在提供與具體無形資產相關的信息時,應相應地描述主體的商業模式,并確定哪些無形資產對主體遵循其商業模式取得成功至關重要。與特定無形資產相關的披露應包括無形資產的類型、與無形資產相關的關鍵業績指標(KPI)、無形資產的經濟壽命、基于無形資產開發的產品的銷售價格,以及無形資產是否需要更換、是否通過主體的運作來維持、在被客戶使用時是否有增值的趨勢,并給出了與特定無形資產相關的信息要素的披露示例,本文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與特定無形資產相關的信息要素披露
在參考上述相關披露建議的基礎上,AASB[7]建議從財務與非財務兩個方面披露未確認重大自創無形資產的相關信息。其中,非財務相關信息包括非定量信息、定性信息、定量信息三個方面,財務信息的披露包括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具體見表2。

表2 重大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披露內容
《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確立了財務報告的目標,而不僅僅是財務報表的目標,這表明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在財務報告中的披露位置可以是財務報表附注或者是管理層評論。財務報表附注是對財務報表項目的詳細說明。管理層評論提供了管理層對影響主體財務業績和財務狀況的因素以及可能影響主體未來創造價值和產生現金流能力的因素的見解,是對財務報表及其附注的增強。
IVSC[6]指出,無形資產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發達經濟體創造價值的“引擎”。對無形資產的投資,無論是內部產生的還是通過收購獲得的,對于企業的資本配置過程都是至關重要的。投資者對最能有助于企業將對無形資源的投資轉化為長期回報的能力的識別同樣重要。盡管無形資產對于資本市場很重要,但只有一小部分、從第三方交易中收購的無形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得到確認。FRC[8]的調查顯示,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在敘述性報告中提供與重大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相關的信息對財務報表使用者了解主體價值創造過程中相關的無形資產非常重要,支持改進關于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敘述式報告。AASB[7]認為,應當鼓勵或者要求新的披露信息通過準則規定納入財務報表,但也認可納入隨附的管理層評論。
IASB在《管理層評論(征求意見稿)》[9]中提議的披露目標涵蓋商業模式、戰略、資源與關系、風險、外部環境、財務業績與財務狀況六個方面,其間的關系見圖1。
圖1對主體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和戰略所依賴的資源和關系,與商業模式、戰略、資源或關系相關的風險因素與變化趨勢等信息的反映,表明了IASB傾向于將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在管理層評論中進行披露。
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信息非常重要,對自創無形資產的確認、計量與披露已引起準則制定機構的高度重視。雖然利用財務報告的披露傳達有關主體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信息能提升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但進一步的研究還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1.實施披露的相關成本。與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最相關的信息可能是高度不確定的估計,在某些情況下,進行這種估計所涉及的計量不確定性水平可能很高,以至于這種估計是否能充分真實地反映經濟實質是有問題的。因此,需要充分考慮不確定性和可靠計量引發的對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信息披露的相關成本。首先,財務報表中的披露屬于審計范圍。年度報告中所包括的管理層評論雖然不在審計范圍之內,但注冊會計師要閱讀和考慮這些信息,以便與財務報表保持一致。因此,財務報表附注或管理層評論中關于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任何披露都將涉及審計問題。其次,披露專有信息的潛在成本和訴訟風險,比如,如果一個主體提供關于無形資產投資的信息,而這些投資所涉及的項目隨后又被放棄,那么該主體可能會得到資本市場的負面評價。最后,存在更大的估計空間使得財務信息披露比非財務定量信息披露更有爭議,而非財務定量信息披露又比非財務非定量和敘述性披露更有爭議。投資者對披露的事件反應不足,只有在這些事件被確認后才會做出反應[10],說明投資者在使用披露的信息時可能會產生更高的處理成本。
2.披露位置的可選擇性。《財務報告概念框架》明確指出,財務報表應包括已確認和未確認資產的有用財務信息,包括關于這些資產的性質和由此產生的風險的信息。與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相關的信息是否屬于財務報表的范圍,或者是否更適合放在管理層評論中?依據《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中關于財務報表的目標和范圍的規定,與符合資產定義的項目有關的信息即使沒有得到確認,也應在財務報表中披露。然而,在會計準則中沒有將關于未確認資產的非財務定量信息納入財務報表的先例。如果采用自愿性披露,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信息披露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將取決于編報主體的主觀判斷。主體可能會將確認狀況視為區分財務報表和管理層評論的適當性的依據。這就意味著,關于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非財務定量信息將從財務報表中排除,而被納入管理層評論。如果編報主體根據信息的相關性判斷,可能會將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非財務定量信息中與用戶高度相關的信息納入財務報表。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對披露位置的研究。
3.編制單獨的價值創造表。一方面,在年度報告中披露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信息可能會給主體帶來訴訟或合規風險;另一方面,會計信息的作用是相關的,但就其自身的本體論層面而言,顯然是不夠的。實踐中,主體會通過其他渠道進行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的信息披露,比如投資者見面會、可持續報告、ESG報告或綜合報告,相比通過財務報告的披露,這些渠道能提供更及時、更廣泛的信息。但必須承認的是,在無形資產被認為是公司價值主要驅動因素的背景下,這些渠道所披露的信息是碎片化的。
產業組織理論和資源基礎理論認為,公司經營的目的是獲取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取決于其擁有的戰略性資源及對這些資源的整合使用能力。戰略性資源具有明顯的行業差異,且具備價值性、稀缺性、難以模仿、不可替代等四方面的特征。主體的絕大部分戰略性資源都是無形的。巴魯克·列夫和谷豐[2]建議企業編制“戰略性資源與使用效果報告”,披露公司擁有的戰略性資產、戰略性資產的創造、戰略性資產的更新與保護、戰略性資產的配置以及最終的公司價值創造,以幫助投資者評估公司的商業模式以及戰略執行的效果。
值得稱許的是,我國相關監管機構已認識到未確認自創無形資產信息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改善公司的財務報告。2020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指出,會計信息披露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完善分行業信息披露標準,優化披露內容,增強信息披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2022年,深交所整合修訂18個深市行業指引和15個創業板新興行業指引,形成了《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3號:行業信息披露》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4號:創業板行業信息披露》。上交所修訂并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3號:行業信息披露》。但是,缺乏一個統一的能反映行業特性的信息披露范式。為進一步提升信息的可比性,建議證監會按行業分組,組織相關力量研究如何為同一行業的公司設置統一的報告格式。可以考慮從公司的創新能力入手,洞察價值驅動因素、識別價值衡量指標,編制單獨的價值創造表,從而更好地識別未來現金流量估計的價值創造活動,以及更好地評估管理層對資本受托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