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文華,雷千蘊,賀清輝,梁穎臻
(安利(中國)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730)
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人們的物質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并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其中對于食品安全這一關乎民生的問題投以了重點關注。食品質量安全不僅關乎消費者權益,更與人們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穩定[1]。但是,部分食品加工企業為降低成本、獲取更大經濟利益,不顧國家頒布和推行的食品安全標準而生產不合格食品,造成食品安全質量問題時有發生,在全社會范圍內造成了不良影響,相關監管部門必須予以充分重視[2]。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是食品質量管理的主要手段,能夠幫助質量管理者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并予以及時干預,最大限度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為人們飲食安全提供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食品安全風險來源廣泛,包括生物性風險、化學性風險及物理性風險。而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就是相關部門對此采取的有效監控手段,分析食品中可能出現的危險成分,并按照危害程度予以針對性監督管控,以此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①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有利于食品安全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可以實現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的融合,進而提升安全質量管理水平,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②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有利于食品安全預警系統的構建和完善。食品安全預警系統是幫助監管者通過大數據追蹤食品安全問題源頭的重要依托,可以在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后的短時間內迅速確定根源并進行及時有效處理,通過快速應對突發事件為人們健康安全提供保障[3]。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是這一系統的重要依托,在安全問題數據錄入后依托大數據進行分析并制訂相應的防范措施,以此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③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有利于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和完善。當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采標率在20%~25%,較發達國家明顯較低,且我國農產品食品標準款項較少,不僅不利于食品安全質量的保障,還會給我國農產品、食品的出口帶來阻礙[4]。因此,我國必須依照國家發展趨勢及人們需求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為食品安全標準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科學參考。
食品安全標準是維護消費者權益、保障食品安全穩定的重點,提升標準系統性、合理性以及科學性勢在必行。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中,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使用能夠快速有效分析食品中添加劑、農藥殘留等成分,評估風險程度,通過詳細分析食品安全相關影響因素了解食品行業現狀,并根據危害性制定防范措施,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完善提供參考[5]。世界貿易組織明確提出,各國必須根據本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與國情相適應的食品安全標準,在進行進出口貿易時也必須保障食品的安全。而食品安全標準相關數據均來源于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只有加強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應用才能夠為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標準提供參數,從而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預警同樣是保障食品安全、強化食品安全質量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在利益驅使下,部分商家企業會枉顧食品安全條例觸碰安全紅線,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威脅食用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需要相關部門通過食品安全預警機制將食品危機事件遏制在發生之前[6]。食品安全預警機制的建立需要以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數據為重要依據,分析和排查食品風險因素,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危險因素,并作出應對預警工作,實現危機事件影響最小化。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更是在疫情階段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建立冷鏈食品安全預警系統實現了病毒的早期防控,有效減輕了危害。
食品質量控制是減少風險事件、提升食品安全的關鍵。應用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能夠幫助監督者分析風險因素,及時了解食品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進行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貫穿食品質量控制的各個環節,從原材料篩選、后期加工、進入市場,每一步驟都需要通過安全風險分析充分了解食品結構及成分,通過檢測得出最終結果,為食品質量管理提供參考[7]。當前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已經在加工類食品等的質量控制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可以通過安全分析幫助加工單位及時了解食品產品質量,加強管控,降低食品不合格率,實現食品生產質量的提升。
食品安全關乎人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我國已經頒布和推行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規以保障食品安全,人們也對奶粉、茶飲等食品安全問題投以更多關注,而食品安全事件仍然時有發生,這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敲響了警鐘,加強食品監管、完善監督立法迫在眉睫[8]。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能夠進一步分析和檢測食品成分,判斷食品中是否存在有毒物質或致癌物等,通過評估和排查風險為監督管理的加強提供強力支撐,幫助立法部門和監管部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已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已經融入至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對于各領域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食品安全質量管理也要順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入至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中,靈活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提升安全質量管理水平[9]。具體可從安全風險分析本身和相關工作人員兩方面入手。在食品安全風險分析運用方面,需要將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提升相關技術的專業性和先進性。通過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技術含量的提升緩解工作人員壓力,為食品安全提供更強大的技術保障,提升和保障分析數據的多樣性、全面性和豐富性。在人員培養方面,相關部門需要從加強食品質量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意識入手,使其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技術對于提升工作質量、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同時積極引入信息化設備、加強人員信息能力和責任意識培訓,使工作人員能夠靈活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風險分析,提升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充分發揮風險分析的效用。
落實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制是提升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水平的重點,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發揮質量管控的價值和意義。相關部門需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完善安全風險評估機制,提升機制的系統性和目的性,經多種措施加快體制機制建設,最大化發揮風險評估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相關部門需要綜合國內外發展形勢,確保確立的機制與國情相適應,打造有針對性的風險評估機制,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10]。在此過程中,加強政府部門與企業的聯系也是重點,需要構建無障礙交流平臺,促使各主體單位積極參與風險評估和安全保障,通過信息交流保障基礎資源的真實性、及時性和準確性,以此加強風險事件應對措施的時效性。
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規是踐行食品安全管理的政策依托和保障,因此在應用食品安全分析時必須將法規的完善作為重點。我國已經推出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規,但是仍存在健全度不高、完善性不足等問題,且部分條文不明確,無法為食品安全管控提供強力支撐,還需要進一步確立和完善。法律的完善還能夠對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工作起到約束和監督作用,能夠保證相關工作人員遵法、守法、用法。此外,必需加強立法部門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其能夠從食品生產的源頭入手,深入食品生產銷售每個環節,分析可能出現的每一項影響因素,通過實際調研了解食品安全管理實際與當前法律條文不相適的部分,及時彌補漏洞、完善法律法規,為監督管理人員提供法律支撐,將食品安全問題遏制在搖籃中,避免造成負面社會事件。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工作是加強食品安全質量管理的重點,對于保障消費者權益有關鍵作用,必須加強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重視度,讓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在食品質量管理中得到有效應用,充分發揮其優勢,提高食品質量管理水平和食品安全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