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永東
(海寧紀亨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浙江 嘉興 314400)
食品安全問題是熱門的話題之一,相關報道也會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議論。目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一定的威脅,也對相關商家的信譽和形象帶來的較大影響,其成因是相關法律法規方面存在疏漏之處、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不完善,應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食品產業鏈主要是由種植、養殖等生產體系、食品加工制造體系以及餐飲等流通體系組成,將食品以原材料或成品等形式投入市場供消費者自主選購,在食品產業鏈各個構成體系中又細分出較多簡單或復雜的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會對食品的安全性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提高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概率,也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難度。
(1)食品產業鏈具有復雜程度較強以及涉及領域較廣等特點,其中涵蓋了種植、養殖、加工和餐飲等各個領域,在這一系列產業鏈條上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食品安全性的大幅度下降。同時,食品產業鏈條中的不同環節在技術特點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這也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難度較大以及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重要因素之一。
(2)食品產業鏈有一定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環境因素以及人為因素會對食品安全性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在種植養殖環節中,食品安全不僅會受到土壤條件、水資源條件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化肥、農藥和飼料使用是否科學等人為因素也會給食品安全性帶來極大影響[1]。在食品加工環節,食品安全性則會受到添加劑使用是否合理以及加工工藝是否合規等因素的影響。在食品運輸等流通環節,食品安全性同樣會受到外界環境、保存條件等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3)食品還有較強的搜尋品和經驗品特征,食品的搜尋品特征主要是指大多數顧客都能通過食品的顏色、大小、味道以及完好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對食品的質量進行自主分析和判斷,而食品的經驗品特征則是指對于部分食品而言,顧客難以通過常規方式對其質量進行判斷,往往需要購買和使用之后才能對食品的質量作出判斷。
農產品源頭污染主要是指因農業生產環境遭受污染而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其原因主要是隨著我國工業的飛速發展以及城市建設步伐的持續推進,大量工業生產廢水、廢氣以及城市廢棄物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和破壞,土壤和水源中的有害物質以及重金屬含量呈現出大幅度上升的勢態,而土壤和水資源又是農作物種植、水產品養殖以及禽畜飼養等環節必不可少的要素,增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概率。此外,部分農戶對農藥等化學藥劑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作物存在大量有害物質殘留等質量問題,對土壤以及水源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和破壞。相關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食品安全質量問題中農藥殘留超標所占比重最大,然后依次是微生物污染、添加劑超量使用以及重金屬污染等問題。
我國很多地區的食品加工行業,普遍存在加工理念較為滯后、加工工藝較為粗糙以及加工設備較為落后等現象。在食品加工流程、加工標準以及加工過程監督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較多不足之處,其問題主要是部分食品加工企業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沒有嚴格執行相關工藝以及加工標準,在使用食品添加劑時也時常出現用量超標以及使用禁用添加物等現象。此外,部分加工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和食品加工效率,往往會在未經深入了解的情況下盲目使用酶制劑和轉基因技術等新技術以及新原料,這些現象都會對食品安全性造成極大的影響[2]。
市場終端對即將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等方面的安全檢測,是確保食品安全性的關鍵工作環節之一,但很多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普遍存在管理機制不完善以及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等情況,這一現象在部分由個體經營者組成的小批發市場中尤為突出,不僅沒有按照相關制度規范開展食品安全檢測工作,還存在市場環境較為簡陋以及衛生條件較差等問題,難以將有安全問題或質量不達標的農產品阻攔在流通市場之外,還容易加快部分農產品的變質腐敗速度。
目前,很多食品安全質量問題通常是在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或事故后,才會有相應的監督管理部門介入進行調查和懲處,這種較為滯后的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只是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處理,難以真正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而且在食品產業鏈中與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工作有關聯的部門有很多,如農業、衛生、林業以及質檢部門等,不同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以及協同合作,這不僅會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及時性和實效性造成較大影響,還容易在發生食品安全質量問題后出現責任推諉等現象。
小農貿市場和超市雖然售出的農產品數量只占據較小份額,但卻是消費者日常接觸和購買農產品的主要場所之一,而小農貿市場和超市等農產品流通終端存在問題的原因是這些場所缺乏食品安全質量檢測的能力,農產品進貨渠道不規范,超市除了會從大型批發市場進行農產品采購以外,還會從其他小型供應商甚至個體加工坊進貨,容易導致安全質量未經檢驗的“三無產品”以及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
目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為食品安全及其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開展依據,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但食品安全問題仍然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地區具體情況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想要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成效,并最大限度杜絕有安全和質量問題的食品流入市場,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補充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制體系以及相關監管措施[3]。①在地方食品安全法制體系建設方面,應當以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為指導和框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地域特色,通過地方立法以及出臺規范性文件等舉措,構建起立體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制體系。②在地方食品安全監管措施方面,應形成與相關法律法規和地方政策相配套的一系列監管手段,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相應措施應涵蓋從農產品生產源頭到流通終端的各個環節,以便能夠最大限度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同時,在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有關部門和相關管理人員應積極總結優秀經驗以及主動挖掘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創新優化食品安全監督管理 措施。
農業、衛生、質檢等各個監管部門通常只是分別負責食品產業鏈中的某個或某些環節,由于各監管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有效的協作,容易出現交叉、重復監管的現象,從而造成一定的人力、物力資源浪費問題,還容易因為各監管部門之間偶爾出現的“矛盾”,導致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存在疏漏,想要切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還需要強化各監管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協同合作。
①應建立和優化各監管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和相關機制,明確各監管部門職能并進一步完善各監管部門的監管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各監管部門交叉監管以及重復監管等現象的發生,實現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效率的提升。②加強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也是提高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重要舉措之一,這不僅需要各地區監管部門建立更加立體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提高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覆蓋范圍,更需要建立食品安全聯合監管制度以及相關運作機制,通過各級監管部門監管責任體系的構建、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完善、信息化監管平臺的建立,實現地方食品安全監管資源的整合以及食品安全監管水平的提升。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主要指導和參考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雖然對農產品從生產源頭到流通終端等各個環節的違規違法行為及其處罰進行了明確,但其中存在對部分違規行為處罰較輕等不足[4]。例如,對于部分關于食品安全的違規違法行為只是以少量罰款的形式進行懲處,部分企業為了牟取高額的經濟效益會在一定程度上無視這些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并且食品安全事件維權成本較高且流程較為煩瑣,這是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所以,想要進一步提升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成效以及杜絕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除了需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以及食品產業鏈各個環節監管工作的落實以外,還應不斷修訂和完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針對不同情節的食品安全違規違法行為適當提升懲處力度,提高食品安全違法成本,對食品違法行為進行震懾,從而達到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頻率等目的。
做好農產品生產源頭污染問題治理工作,是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概率的重要舉措之一,其具體實施途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應當大力扶持和推動優質、綠色、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從根源上減少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對農產品造成的影響。②綜合考量農產品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對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進行針對性調整和完善,借助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以及相關監管措施,嚴把農產品市場進入關卡,從而最大限度上減少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市場。③加強對農藥、獸藥、化肥、飼料的生產、銷售以及使用等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工作,大力推動農業投入品使用標準以及具體使用方法的宣傳和普及應用,并加大對農業投入品違規者的懲處力度,進一步減少農產品安全質量影響因素[5]。
部分農產品商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往往會利用市場信息不對稱這一條件以及傳統消費觀念對消費者進行誤導。例如,農產品商家隱瞞產品的真實信息,并進行虛假、夸大宣傳,在此基礎上盡量提高農產品感官品質,并設置一個較高的銷售價格,部分農產品中違規使用了添加劑,但消費者對于農產品質量的鑒別方式,大多是以觀察外觀、了解產地以及考量價格等方法為主,導致很多消費者都會因不良商家的誤導而購買有安全質量問題的農產品[6]。針對這一現象,各地區農產品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加強宣傳工作力度以及引導正確消費觀等舉措予以應對。例如,各地區農產品監管部門可以通過網絡、電視以及電臺等渠道,對近段時間內檢驗出的不合格農產品及其生產企業等資訊進行報道,幫助消費者盡量避免購買到質量抽檢不合格的農產品。除此之外,各級監管部門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對方便實用的農產品質量檢驗知識和技能進行宣傳,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辨別能力并引導消費者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和損害,也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應當受到相關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和重視。除了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食品安全問題的形成原因及其影響因素,還需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應對和解決措施,強化食品產業鏈各個環節和細節處的監管工作,并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高效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以及創新優化食品質量檢驗技術等一系列舉措,對農產品從生產源頭到加工流通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