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渝
(廣州信源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2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因為一般而言規模越大效率就越高,越有利于在區域競爭中勝出。然而隨著人口不斷涌入中心城市,勢必造成城市為無序擴張及用地緊張。現代城市通常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以水平方向為主向外疏散,如北美的郊區化;另一種是以垂直方向為主向空中發展,如東亞各國的超級都市圈。
水平向發展的城市環境優美,居住相對舒適,但土地利用率不高,城市無序蔓延;垂直向發展的城市雖然較為節約空間,但開發強度過高,使得城市過于擁擠,城市環境品質較差。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演進,目前許多城市的后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內外壓力,難以繼續向外發展。如我國為此劃出了18億畝耕地紅線,使得城市向外擴展空間受到嚴格的限制;在這種條件下,只有大幅提高存量土地開發強度,造成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堵與熱島效應等弊端。不僅如此,隨著外來人口的涌入,推高了城市的房價,即使高普通居住區的房價也變得難以接受。
顯然,城市的環境越來越遠離人們的期待。于是一些開發商試圖結合傳統低密度房屋與高層建筑的優點,營造新的建筑空間,比如引入垂直綠化與空中花園的設計理念,使得居住在高層建筑里也可以親近自然,舒緩現代都市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嘗試一般只是在空中增加一些可以種植綠化的小片公共空間或入戶花園,較為零星且不成體系,注定只能在營銷方面取得有限的成功,是一種差異化的小眾產品。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學者與商人嘗試從更大尺度解決高密度城市空間的弊端,同時維持一定的開發強度。瑞杰斯特提出了生態城市的概念,試圖從理論上給出解決方案,他描繪了一種立體的聚居空間形態,圖1為退臺狀建筑物,每層都有綠化露臺,并指出未來的城市應遵循“緊湊、多樣性與就近居住”三大原則[1],且操作層面也給出了多種實施路徑。

圖1 生態城市概念
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于2009年提出“立體城市”的理念,即豎向發展、大疏大密、產城一體、資源集約、綠色交通、智慧管理[2]。其與常規城市在二維平面上蔓延不同,立體城市高效的空間組合是其獨特的優勢。它將居住、辦公、文化設施等多種城市功能融為一體,城市不僅在平面上形成延伸,在立體空間中也有豐富的結合(圖2)。萬通地產的團隊在此理念基礎上做出了數個概念方案,這些方案開發強度依然很高,但是幾乎每一個樓層都擁有寬闊的露臺,平臺及周邊的建筑墻體都布滿了綠化,不同樓層之間以坡道連接,機動車可以在不同標高及不同建筑物之間穿梭;從遠處看,這些建筑物由下向上逐級收分,猶如一座座山巒,猶如置身世外桃源,美不勝收,也引起了投資界的巨大關注。如果順利實現將成為革命性的建筑。

圖2 萬通的立體城市
然而,現實卻并不如人意,成都萬通地產于2014年解散,旗下人民南路萬通中心和立體城市項目相繼擱淺,而其與新希望在溫州合作的立體城市項目最終完全變為為一個傳統項目,這一切顯示立體城市的實踐遭遇了挫折。其原因也比較簡單,在模型中就直觀地體現了出來,即其設計方案不得不在建筑體量內部構造了一個巨大的空間(圖3)。而這個空間不僅毫無用處,且建造與維護都將花費巨大的資金,安全上也存在著重大隱患。單是這個巨大的內部空間就足以讓項目難以落地,再加上復雜的以曲面為主的外立面與建筑空間更增加了項目實施的難度與造價,這不是市場能夠消化的。

圖3 立體城市內部巨大無用的空間
萬通立體城市失敗的原因是企圖在一個平面的基地上強行營造一個巨型的三維空間,不僅代價巨大,且先天不足。但如果將模型中的表層那部分建筑空間除去,把剩下的那部分空腔想象成一個實體,就像重巒疊嶂中的一座座小山(圖4)。如此一來,困擾立體城市的內部大空間的問題便迎刃而解。多年來受習慣思維的影響,人們一直設想在平面上建造立體城市,卻唯獨沒有想到,立體城市首先其用地也應該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在平地上強行營造立體城市不合邏輯。

圖4 立體城市內部空間形態與山巒高度相似
當然,現實中很少會在這么陡峭的山地上進行大規模建設,但卻大大拓展了思路,原先極少用于開發山地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山地不僅僅可用作視為生態林地,還可以同時作為城市發展用地。在我國利用山地建設城市有著平原城市不具備的優點:①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3],如果有5%的山地可以利用,那么這將是32萬km2土地,大致相當于2個江西省的面積,平均每個中國人可以增加233m2的建設用地,足以營造出高品質的城市空間;②在山地上建造城市,有利于改善城市環境,因為山地本身就像高層建筑一樣逐級升高,前后較少遮擋,因此當采用相同的開發強度時,山地城市無論內部空間還是為外部空間的環境品質都比平原城市更加優越,其視線更加開闊,綠化也可以依據山勢垂直分布;③在山地上構建立體城市,其交通具備先天的優勢,很多交叉路口都可以輕易實現立體交叉,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事實上,國內外都有很多山地城市的案例,比如香港、重慶與舊金山,這些城市都有一定的歷史,目前仍然是繁華的都市,顯示經過合理的開發運營,山地不僅可以用于城市建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前景。根據上述分析并借鑒以往的經驗,未來立體城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尊重自然生態,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開發過程。立體城市本身就是針對傳統城市環境惡劣的弊端而形成的,其本身又在生態方面具有優勢,因此生態就是其根本,必須嚴格地加以控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特別注意:①避免在山頂進行建設,將山頂的空間保留下來用于公共綠地以維持原生的生態環境;②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過主要山體,在視覺上保持山體空間的延續性;③普通建筑的高度不要超過當地優勢樹木的生長高度,這樣建筑物易于融合在環境之中;④慎重對待雨水匯聚的谷地,應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避免洪水、塌方等自然災害。
與平原城市不同,山地城市建成后,其生態系統可以恢復至原貌的60%~100%,甚至可以超出原先的生態水平。由于傳統平面城市的高層建筑會形成了大量的陰影區,植物難以在這樣的區域中生存。但在山地城市中,由于坡度的存在,建筑物投下的陰影較小,植物的日照條件較好,而原來難以生長植物的位置,如礫石區,經過整理后完全可以種植綠化,因此山地城市的生態效益遠較傳統城市為好,應加以充分利用。
(2)水平交通與垂直交通應該明確區分。水平交通道路沿著等高線布置,而垂直交通道路用于垂直連接位于不同標高的數條水平交通道路,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甚至可以是機動車電梯。目前很多山地城市都沒有這種區分,主要道路都有一個較大的坡度。僅僅百多米的直線距離,車輛因為存在數十米的高差須要繞行數個街區,經過多個路口,不僅出行麻煩,給城市道路增加了許多壓力,且難以形成穩定不受干擾的空間區域。用水平與垂直向交通道路分工解決高差的方法,首先按需確定主要的水平交通道路的標高,然后將不同標高之間的水平道路用垂直道路連接起來。這樣的布局區別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不僅有利于機動車輛的行駛,對行人與自行車也十分友好,自行車的出行不再受到坡度的限制;同時居住與辦公在內功能區域也可以避免外部交通的干擾。
(3)依據等高線布置水平向的主干道,并以此組織城市空間。過去那種以整體標高的中值為控制標高形成的城市實際上是一個折疊的線性城市,繼承線性城市的缺點,也失去了線性城市的優點。具體地講,就是具有線性城市線性系數過高及中部交通過于擁擠的缺點[4],卻失去了線性城市親近自然的優勢,因其主干道在城區內蜿蜒盤旋而在整體形態上與餅狀城市較為接近。將水平與垂直道路明確分開可以依據等高線劃分出不同高程的水平道路,并以此形成街區,在同一地塊中高差很小,便于功能組織。高程確定亦可以控制街區的進深,再輔以垂直方向道路控制面寬,使得規劃布局上更具有靈活性。
(4)規劃上依據朝向與標高進行陰陽分區。居住類建筑只適用于布置在山體的朝陽面,其他類型建筑則較少受此限制。
(5)采用標準化小體量的建筑單體。由于在山地上布置建筑,環境本身就變化多端豐富多彩,建筑本身的形體變化居于次要位置,因此可以采用標準化小體量的建筑單體,這些小體量建筑物隨山體逐級抬升,就可以獲得采光與景觀,而且不對山體景觀造成較大的影響。小體量建筑也有利于推行建筑標準化模塊化,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6)遵循傳統原則。在山地上建造城市歷史久遠,積累了很多經驗在今天依然適用。經濟方面要求土石方平衡,合理安排開發順序;安全方面要求盡量避開坡度過大或者不穩定的用地,山體坡度一般不超過45°(即坡度100%),劃分集水分區與設置防火阻斷區域;美學方面要求繼承并遵循顯山露水,因地制宜等傳統原則。
(7)符合環境保護政策,山林地目前一般也劃為保護用地,但由于山地城市的生態效益可以達到原始用地的60%至100%,將之用于立體城市的開發,其環境效益要高于開發平面城市。加上這種城市空間,本身不僅可以維持生態平衡,也可以在生態方面獲得產出,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以上是山地城市開發需要遵頊的一般準則,具體實踐中還要根據項目類型與用地深化與變通。
未來的立體城市不是空中樓閣,不是人類標榜自我的巴別塔,它就孕育在重巒疊嶂之間,這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禮物,但是千百年來人類卻視而不見。今天隨著技術的進步,城市終于可以擺脫地面的束縛向天空發展,這時山體就是承載城市的主體結構,建筑物可以在其上自由地生長,人們在此安居樂業。山體之間的盆地或臺地,可以用于農業或景觀,成為真正的廣畝城市。在這樣的都市中,人們完全擁有“陽光、綠樹和空間,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生理上,都讓人這種生物感覺到深層次的愉悅”[5],現代主義大師關于光輝城市的理想將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