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霞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在社會生活中突然發生大規模群體性不明原因或重大傳染性疾病,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國也將其納入乙類傳染病并按甲類傳染病管理[2-3]。面對疫情傳播,國家采用以集中隔離為主要的物理隔離手段,是切斷疫情傳播途徑最有效的阻隔措施,其中護士是物理隔離的衛生保障人員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需對隔離人員進行體溫測量、核酸采樣等監測工作[4]。在隔離期間隔離人員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狀態,甚至會有自殺等極端的負向心理傾向,也會增加其責任護士的工作任務內容[5-6]。心理共筑是指基于多元角色共同建筑主體角色良性且穩定心理狀態的過程,其模型圖能夠對其影響路徑進行可視化展示[7]。因此,本研究對隔離人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旨在了解隔離人員心理狀態的變化及其路徑展示,明確隔離人員的心理需求,為其構建早期心理干預方案奠定基礎,也為其責任護士工作內容的特定培訓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選取河南省洛陽市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定點隔離中心的隔離人員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且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②了解并自愿配合參與本項研究。研究人員應征求研究對象同意后使用錄音筆進行全程錄音。在本次研究中當連續3次訪談無新的主題產生時即為樣本量飽和。共訪談17名隔離人員,研究對象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n=17)
1.2 研究方法
1.2.1 確定訪談提綱 本次研究組建研究小組。先根據本次研究目的與意義,檢索并查閱國內外文獻后,制定初步訪談提綱。選擇3名研究對象進行預訪談后,研究小組再次對初步訪談提綱進行討論與修改,確定最終訪談提綱。最終訪談提綱:①您在被要求隔離剛開始的時候,您心里是什么樣的感受?②您在隔離期間和隔離結束之后,您心里有什么變化嗎?③在整個過程中哪個人或哪件事對您的印象特別深刻?④在這期間您有什么建議或者什么想說的話嗎?
1.2.2 資料收集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每次訪談均有2 名研究者參與,分別負責提問與錄音,兩名研究人員均應記錄訪談內容,觀察并記錄研究對象的動作、表情等非言語語言。本次研究中訪談環境具有場地獨立性以及安靜舒適性等訪談空間的基本屬性。訪談時間控制在30~40 min,在所有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不能對訪談者加以任何的引導與暗示,應認真聆聽,并適當采用回應或追問等訪談技巧,促使研究對象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對研究對象表達的不明確信息應及時給予反復核對與確認,以提高資料的準確度與完整性。
1.2.3 資料分析方法 在訪談結束后2名研究員對訪談錄音進行核對并轉錄為文檔,將其再次與訪談者進行核對后導入Nvivo 12軟件中進行資料分析。本次研究基于經典的三級編碼的扎根理論劃分為自由節點和樹狀節點的兩級節點編碼[8]。先對文本資料進行數據碎片化處理,對文本層級進行詞類匯聚分析,形成自由節點,再對自由節點進行同等類屬范疇劃分,形成樹狀節點。
1.2.4 質量控制的方法 研究小組成員的專業方向圍繞著“護理管理”“心理醫學”等主題使其具有多元化的學科交叉,可以有效降低“研究者感應”等問題偏倚性。本次研究中,數據資料的收集與轉錄均采用雙人錄入方法以及多次反饋核對環節,確保數據資料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此外,訪談錄音過程中應利用桌上紙巾等物品將錄音設備掩蔽,以降低研究人員的心理應激反應,有利于資料的收集與數據挖掘。
2.1 節點編碼 對數據碎片化的文本資料進行詞類匯聚分析得出17個自由節點,再按照范疇概念進行同等類屬的劃分形成4個樹狀節點。詳見表2。

表2 隔離人員心理共筑的節點編碼

(續表)
2.2 模型構建 本次研究明確闡述了隔離人員在隔離過程中的動態心理變化過程,根據研究過程中的自由節點與樹狀節點之間的關聯匹配性,設定多元化角色參與和多元化方式應用為主體隔離人員心理調節的正向激勵性因子,并進一步探討多元化角色中責任護士的職業認同感的因素組成。見圖1。

圖1 多元化主體心理共筑模型圖
3.1 早期識別隔離人員應激性心理,快速促進負性心理的轉變趨勢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本身就會引起個人焦慮等負性心理的發生[9]。本次研究發現,在要求隔離人員進行隔離觀察時會觸發其負性心理應激反應并逐漸趨于正常。Lorenz等[10]對經典態度改變理論的模擬研究中表明,心理變化的發生對社會行為學起到形式化理論的作用。趙藝璞等[11]研究表明,隔離人員在疫情隔離期間會發生失眠、焦慮躁動等抑郁狀態的癥狀出現。責任護士在隔離工作中應觀察并記錄隔離人員的行為活動以及肢體語言等方面來評估其個人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狀態,或采用直接詢問法并加以心理安慰與疏導。本次研究結果表示,不管是第幾次被隔離,依舊會出現食欲減退、失眠、焦慮等不良的心理情緒。但是,等到隔離的后期其心理狀態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不良的心理狀態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積極的正向心理狀態。本次研究與孫月等[12]調查研究結果一致,隔離人員在隔離過程中的心理狀態與時間存在密切關聯性,隨著自身敏感事件的解除,自身心理狀態具有動態正向性的變化趨勢。在隔離時期責任護士也可以采用心理測量量表對隔離人員進行心理狀態的快速準確的評估與篩查。
3.2 構建以多元化角色為基礎、采用多元化方式的個性化心理健康方案 主體本身對事物多維度的認知以及正確的應對方式,可以積極改善主體本身的應激性的負性心理狀態[13]。本研究結果顯示,隔離人員負性心理的出現,主要來源于對本次傳染性疾病的未知以及對自身、親友等健康狀況的擔憂。責任護士作為隔離人員的主要生活照顧者以及知識傳播者,應及時、有效實施疾病相關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確認知疾病的發生與疫情的發展趨勢,降低其心理壓力。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親朋好友在主體隔離人員的社會支持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Freak-Poli等[14]研究表明親友的社會支持度水平得分與生活質量得分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與其孤獨感得分呈負相關關系。同事與同學等社會群體也是隔離人員日常社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的鼓勵與支持,也能提高自身的幸福感,有利于促進并維持隔離人員自身良好的心理狀態。由于隔離因素,責任護士作為隔離人員的主要線下的社交對象,應增加或延長與其溝通交流時間。同時,責任護士應該鼓勵隔離人員進行有效的自我心理宣泄,例如學習工作、電子娛樂以及視頻聊天等方式,積極進行心理傾訴,疏導其負性情緒。此外,對于心理情緒負擔嚴重者,責任護士應積極與家屬溝通,制定個性化的負性情緒的宣泄途徑,必要時應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進行專業的心理指導。
3.3 加強責任護士心理知識培訓,提高個人職業的綜合能力水平 在突發公共事件的影響下隔離點的責任護士由于工作內容的突然改變等原因,也會發生焦慮、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問題[15-16]。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責任護士是隔離人員心理共筑中多元化角色里的重要組成部分。責任護士在崗位上優秀的工作能力體現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會對隔離人員的心態進行正向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隔離工作內容的特殊性與工作環境的復雜性,這就要求責任護士需要迅速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保持自身職業敏感度以及專業技能反應力。李瓊霞等[17]的調查研究顯示,隔離點的責任護士的工作壓力較大,大多數護士存在明顯的心理焦慮狀態。管理者應該增設醫學心理學等相關培訓課程,使其責任護士掌握基本的心理學方法,可以提高護士本身的心理適應能力。在承擔隔離任務過程中,責任護士更能夠快速、有效地對心理異常的隔離人員進行監測與篩選,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與工作效率。此外,醫院可以設置專職心理輔導人員,可以對隔離點護士進行心理狀態監測,也可以指導責任護士對隔離人員心理評估與疏導,雙層保障隔離人員的心理健康。
本次研究將經典的扎根理論劃分為樹狀節點與自由節點的兩級節點編碼,分析了隔離人員由負性心理向正向心理變化的趨勢體驗,不同時期都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與表現。在整個心理變化趨勢分析過程中,以責任護士為主的多元化角色、以學習工作等多元化方式是保證隔離人員維持良性心態的正向激勵性因子。此外,責任護士應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扎實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發揮在隔離人員心理重建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