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吳孝祖 楊文龍 蔡麗悅

這是一個“年輕”的部門。年輕,意味著飽含活力;年輕,意味著始終在變革、生長。
2019 年,為適應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適應高質量發展新任務、適應高品質生活新訴求,在浙江省委市委統一部署下,原杭州市規劃局、國土資源局合并組建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作為新機構,3 年多來,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堅持黨建引領,注重規劃統籌服務發展,將資源管理職能從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維護土地權益,逐步拓展到空間、資源、資產三位一體管理,切實履行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兩統一”的職責,精心打造“‘五心’鋒行 鑄規資鐵軍”機關黨建品牌,著力建設清廉機關、創建模范機關,緊緊圍繞“作用發揮1+1 >2,履職風險1+1 <1”目標,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持續提升發展要素保障能力、自然資源保護水平、新機構運轉效率,以規劃資源擔當助力杭州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城市范例”。
“喜報,白鶴灘800 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近380 畝用地已獲國務院批準!”“329 國道臨安玲瓏至於潛段改建工程3000 多畝用地已從部里批回來了……”
今年以來,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審批部門捷報頻傳。接到“心心念念”的好消息,一位負責項目用地報批的市交投項目相關負責人專程給審批處工作人員打來電話:“千言萬語匯成一句感謝,有了指標,我們保證‘擼起袖子加油干’,確保項目早日完工!”
用地報批,是城市重大項目上馬的核心要素保障。
“近幾年,一為保障亞運項目加速建設,二為響應國家關于加速重大基建項目落地的號召,杭州有一大批重大項目需要報到國務院進行審批。”為確保亞運建設項目合法合規、經得起檢驗,為項目建設爭取最大的時間窗口,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堅持黨建引領,成立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黨員骨干挑大梁的重大項目報批保障專班,通過“一項一表一節點、一事一報一協調、一周一會一通報”機制,力爭做好發展要素保障。
據統計,2019 以來,全市累計獲批新增建設用地約12.8 萬畝,累計消化存量三塊地61.8 萬畝,通過構建市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統籌機制,杭州著力強化對民生配套、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類項目的土地要素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3年多來,杭州越來越重視產業培育、城市可持續發展,劃定300 平方千米工業用地紅線,連續三年每年出讓工業用地10000 畝以上,供地比例占全市土地讓總面積40%以上。
今年,在全市制造業大會上,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又發布了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用地保障20條措施,促進經濟穩進提質、助力制造業發展。
機構改革以來,部門“化學”融合的“紅利”也進一步釋放。
“與機構改革前相比,現在編規劃,首先會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同時作為規劃師,我也形成了要對土地進行地表、地下、地上立體利用的思考習慣……”
“以前土地收儲完,按順序就出讓了,如今不僅會把考古前置,還會在出讓前組織規劃師對地塊周邊的民生短板進行研究,比如幼兒園的規模要擴容、要補一個農貿市場等,都會提前落實在地塊出讓條件里。”
“市級國有、集體土地房屋征收機構整合,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市域征收政策進一步統籌,土地征收會提前編制年度成片開發計劃,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條例也出臺了,安置房回遷也不斷提速,不僅更好地保障群眾的權益,回遷群眾的居住條件也越來越好了……”
從規劃師,到自然資源所人員;從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到一個個地塊控規的調整優化……越來越多規劃資源黨員干部因改革跳出了思維的“舒適區”,打開了工作的“新路徑”,在平凡的崗位上觸發“創新”GDP,踐行“為民、擔當、清廉、敬業、專業、務實”的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系統文化,推動城市發展高質量轉型,護航民生獲得感再提升。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方面的探索,也接連“開花結果”。
3 年多來,作為全國唯一城市軌道交通地上地下綜合開發利用創新試點,杭州積極開展軌道交通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的創新探索,繼上城區七堡車輛段楊柳郡項目“一地兩用、分層出讓”的做法被自然資源部全國推廣后,2021 年,杭州西站樞紐綜合體項目“一地多用、三維確權”案例“橫空出世”,再次刷新杭州“上天入地”要空間創新做法記錄、領跑全國。
“通過近十年的空間整合,杭州的市區面積已達到8000 平方千米,市域面積更達到16000 平方千米。但土地資源仍然十分珍貴。”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錢江新城、武林等區域逐步崛起的“地下城”,彰顯了杭州新世紀以來“上天入地”要空間的超前眼光。“未來在存量規劃背景下,我們仍需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推動土地節約集約,以創新思維為城市產業發展、民生保障、能級躍遷保駕護航。”
“現在不僅村民的意識提高了,耕地智保‘天巡地查’場景和田長制并行,等于給耕地加上了‘人防’+‘技防’的雙保險。”秋收時節,依托耕地智保應用場景,在臨安區於潛鎮光明村田壟間巡查的周田長談起耕地保護,直言與幾年前相比,“耕保輕松多了”。
“以前大伙對耕保的意識不夠強,村莊無序化發展,耕地碎片化,被占用、破壞、污染的情況比較嚴重。”為此,2017 年起,杭州在西湖區雙浦地區率先試點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路村系統綜合治理,有效破解鄉村耕地碎片、生態質量退化、空間布局無序、土地資源利用低效等多維度問題。
2019 年以來,杭州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力度,累計立項實施整治項目113 個,涉及92 個鄉鎮(街道)、792 個村,實施區域總面積5960 平方千米,占市域總面積的37%。其中6 個工程入選國家試點;西湖區雙浦鎮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項目入選《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
通過整治,杭州不僅增加了耕地面積、提升了耕地品質、優化了耕地格局,還引領鄉村地區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空間全面迭代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以“長牙齒”的硬措施牢牢保護耕地,2019 年以來,杭州市耕地保護工作在全省連續3年獲評“優秀”。今年9 月,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沈樂毅同志因在耕地保護方面的接連貢獻,成為全國首屆10名“最美自然守護者”中的一員。
與耕地一起被更好保護起來的,還有全域的綠水青山。
“在過去,杭州因開山采礦、工程施工等,留下了許多裸露的山體,不僅影響著生態文明之都的魅力形象,也造成了視覺污染、安全隱患。”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 年以來杭州在全市域實施了1657 個山體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項目,大范圍消除了原有破損山體、裸土及廢棄用地帶來的“視覺污染”,通過進一步“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不僅讓滿目青山成為杭州遞給世界的靚麗“名片”,還夯實了山體周邊群眾的安全感。
在滿目青山盡開顏的同時,人民的幸福感也在城鄉間綻放。
“就地過節,公園里搭個小帳篷露營,再好不過。”今年國慶假期間,在新落成的余杭塘河水生態公園上,李女士帶著小伢兒玩得不亦樂乎。
公園建設是2022 年杭州市十項民生實事之一。據《杭州市區加快公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牽頭會同市園文局將在民生實事要求的任務基礎上,力爭于年底前建成70 個公園;今后3年,市區還將建成各類公園200 個。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人用心、用智、用情進行呵護,綠色,正在成為杭州最動人的色彩。
“從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到取得項目開工需要的備案信息表、用地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只用了3個小時!”8 月,桐廬一家企業在實現“拿地即開工”后,對當地的審批服務發出驚嘆。
自2019 年拱墅區一企業在全市率先實現“交地即交證”“拿地即開工”,3 年間,越來越多的企業享受到了在杭干事創業的超預期服務。
“將選址意見書和用地預審意見書合并辦理、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劃撥用地審批并聯辦理,可實現提速40%以上;通過‘一碼協同審批’,工業用地項目申請材料從142 件減少到28 件,審批環節由21 個整合為8 個,審批時間從84 個工作日精簡至12 個工作日……”回顧2019年以來常規工業項目審批效率的提升成效,相關負責人指出:“審批全面提速,一方面得益于審批工作機制的優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空間智治平臺的‘數智賦能’。”
如今,杭州市所有重大項目開啟報批過程時,首先會在全市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上“驗身”。
“這個平臺,是我們自機構改革以來,花大力氣建設的,項目哪里碰了永久基本農田,哪里碰了生態紅線,是否跟上位規劃打架……系統里‘跑一圈’下來,大致就能發現問題,及時和相關單位溝通,指導方案優化。”審批提速背后,除了有技術“賦能”,更有人的“溫度”呵護:“審批人員可以對部分可控材料采取容缺受理,一邊與部省積極對接,一邊為項目方拉出需要補交的材料清單,通過‘并聯’快跑,助力企業少等待、少跑路。”
不僅僅是優化審批,3 年多來,“多規合一”、耕地智保“墾造提質”、工業“三塊地”動態監管、不動產智登、規劃一點通、數智征收、數智優儲、地災智防、綠礦智用……依托杭州空間智治平臺,10 多個應用場景在一場場主動為之的“比武”中,一次次再對焦、再迭代、再深化,在安全底線保障、群眾和企業獲得感、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不同程度釋放著民生和發展的紅利,書寫著未來治理優化的美好圖景。
今日之新,昨日之功。今日之耕,來日必成。
3 年多來,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工作改革一步步涉入“深水區”;3 年多來,“新紅利”與“新動能”在日拱一卒中蓬勃釋放。
眼下,隨著全國“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基本“落定”,自2019年啟動的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邁入攻堅深化階段。接下來,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編好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綜合交通、民生專項等各類規劃為抓手,加快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強化底線約束,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推進城市內涵式發展,努力打造杭州國土空間整體智治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