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山·麥麥提力 顏成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那爾胡蘭·再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蝗蟲鼠害預測預報防治中心站)
牛肉和牛奶是人民日常飲食中重要的牛產品,國內市場對牛相關產品的需求量增加,進而促進了牛養殖業的迅速發展。與傳統的家庭散養相比,現階段,牛規模化養殖成為主要的養殖方式。通過規模化養殖可以充分利用養殖空間,方便系統化管理,可以進行大規模、機械化和集約化發展。同時,牛規模化養殖是保證我國肉牛奶牛存/出欄量、牛肉和牛奶產量的重要養殖模式。在牛規模化養殖過程中,由于牛場內牛養殖密度較大,養殖數量較多,發生牛疫病時若不及時進行防控可導致病原傳播擴散,導致更多牛感染病原發病,進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在牛疫病中,牛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的細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細菌性傳染病,主要導致母牛流產、不育,公牛精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進而導致牛繁殖障礙,同時造成牛較高的淘汰率。同時,布魯氏菌還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病原,若牛場出現布魯氏菌病,可造成養殖工作者、獸醫等可接觸病牛的相關人員感染布魯氏菌,從而出現易勞累、發熱、孕婦流產等癥狀。牛場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對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牛肉、牛奶等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牛規模化養殖中,牛布魯氏菌病的防控是牛疫病防控工作的重點疾病之一。養殖工作者以及養殖場獸醫應了解牛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防控方法,從而降低牛布魯氏菌病的發病率,保障牛規模化養殖的經濟效益。筆者對牛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進行綜述,并根據牛規模化養殖場的養殖特點針對性地提出牛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建議,以期為牛規模化中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牛布魯氏菌病的病原為布魯氏菌屬的牛布魯氏菌、羊布魯氏菌、流產布魯氏菌等,患病牛或帶菌牛是該病主要傳染源,而感染布魯氏菌的羊、豬等也可傳播布魯氏菌造成牛患病。感染布魯氏菌的母牛的陰道分泌物、流產胎兒、胎衣等可帶有大量布魯氏菌,此外,患病動物的乳汁、分泌便、尿液、精液等也含有布魯氏菌。牛布魯氏菌可通過消化道、皮膚、黏膜、生殖道接觸病原后患病,成年牛之間主要通過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蚊、牛虻等吸血昆蟲也可傳播布魯氏菌。首次感染布魯氏菌的母牛可出現流產癥狀,隨后流產次數會明顯減少,但仍會攜帶該菌,產下的犢牛體質較弱且帶有布魯氏菌。牛布魯氏菌病一年四季可發,但在寒冷、潮濕的季節該病的發病率較高,同時牛舍動物飼養密度較大,動物之間擁擠也會增加布魯氏菌病的發病率。在牛布魯氏菌病的新發病的疫區,該病的發病率較高,母牛流產率較高,患病牛的臨床癥狀也較為嚴重;老疫區的發病率、臨床癥狀嚴重程度以及母牛流產率相對較低,但牛群布魯氏菌的攜帶率較高。
牛布魯氏菌病主要出現在性成熟的成年母牛和公牛,低日齡牛對該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即使感染也不出現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牛布魯氏菌病具有一定的潛伏期,潛伏期的長短與患病牛的抗病能力、感染菌株致病力、牛場的飼養管理和接種疫苗免疫情況不同而存在差異,通常為2周至6個月。
1.母牛的臨床癥狀。主要是懷孕母牛出現流產癥狀,通常6~8個月的懷孕母牛流產最高。母牛流產前陰唇和乳房腫脹,部分羊出現陰道黏膜結節,流出灰色或白色黏液。部分羊流產前無任何癥狀,突然流產,流產胎兒通常為死胎,部分可存活較短的時間。在流產后陰道會分泌出具有惡臭的分泌液,有時伴有胎衣不下,繼發慢性子宮炎。其他非妊娠期的母牛可出現慢性子宮炎,引起母牛配種失敗,不育。患病母牛通常不會死亡,部分牛可自然康復,但可成為帶菌牛,在流產后成功受孕,流產情況會得到好轉,但是仍可生產帶菌犢牛。患病母牛還可出現乳房炎、關節炎。
2.公牛的臨床癥狀。公牛在感染布魯氏菌后一般出現睪丸炎或附睪炎,睪丸紅腫、發熱,觸摸有痛感,隨病情發展睪丸質地變硬,紅、腫、熱的情況消失。部分牛可出現關節炎、跛行、運動障礙、勞役能力下降。
若牛出現流產癥狀,可初步懷疑為布魯氏菌感染,可采集病牛的血液、流產胎兒、胎衣等送至實驗室進行檢驗。在采樣過程中,應在專業獸醫的指導下進行樣品采集,采樣過程中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工作,防止采樣人員感染布魯氏菌。
1.細菌學檢測。可將流產胎兒、胎衣等病料樣品進行涂片,科茲洛夫斯基染色,若發現紅色球桿狀細菌則可確診。
2.分子生物學檢驗。可提取病料樣品的核酸,進行多重PCR或熒光定量PCR進行確診。
3.血清學檢測。較為常用的凝集試驗,包括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前者適用于大規模樣品檢測,后者可用于抗體效價檢測。此外,ELISA、補體結合試驗等也常用布魯氏菌病的檢測。
與傳統的家庭養殖或放牧散養等養殖模式相比,規模化養殖場牛群的數量較大,養殖密度高,在牛布魯氏菌病的防控方面有許多不同和細節需要注意。下文將進行詳細闡述。
1.防止布魯氏菌進入牛場。在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前,應設計好養殖分區,尤其是隔離養殖區,該區域主要用于疑似患病牛、新引進牛的養殖,防止病原傳入牛群。部分牛場采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該模式在防止布魯氏菌等病原傳入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對于牛育種和品種選育方面可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養殖中,應根據牛的日齡、體重、體型大小、品種等進行合理的分欄,控制好牛舍內的牛密度,可降低牛布魯氏菌病的傳播。在牛舍內應盡量避免養殖羊、豬等動物,防止其傳播布魯氏菌造成牛感染發病。
當需要引進牛進入牛場時,應提前檢查引進牛牛場的免疫情況和疫病流行情況,不從疫區引入牛。牛引進前做好檢疫工作,運輸前做好牛應激的預防工作,牛引進后應于隔離區進行飼養,隔離時間通常為45天,期間每隔2周檢疫一次,有條件的牛場可在隔離期間進行疫苗免疫工作。
此外,還應做好牛場人員的消毒管理工作。在牛場入口設置有消毒池和消毒間,分別用于車輛和人員的消毒。此外,還應將牛舍和牛場人員辦公區、休息區分離開來。人員在進入牛舍前應提前更衣、消毒,出牛舍后再次沐浴、更衣。
2.疫苗免疫。目前,國內牛用布魯氏菌疫苗均為弱毒疫苗。接種方法有皮下免疫、口服免疫、肌內注射和噴霧免疫等。規模化養殖場由于養殖數量較多,通常采取口服或噴霧免疫,但也可應用其他免疫方式。在對牛場內的牛進行免疫前,先要了解當地布魯氏菌病的流行情況,選擇最適的疫苗進行免疫。在選擇疫苗時,應仔細查閱疫苗的生產廠家、生產批號、使用說明等信息,避免買到過期疫苗或假疫苗。要制定好疫苗接種計劃,一般牛布魯氏菌疫苗每年免疫兩次,通常選在春秋兩季,但可根據牛場的具體情況針對性的制定布魯氏菌疫苗的接種計劃。接種操作時,應做好人員的防護工作,正確地進行疫苗接種操作,注意疫苗接種劑量、接種部位等,做好牛不良反應和應激的治療措施。在疫苗接種后應對疫苗瓶、注射器等接種工具進行無害化處理,并且不要給牛飼喂抗菌藥物,以防降低疫苗接種效果。在接種14天后可抽樣采集牛血清進行牛布魯氏菌抗體效價的監測工作,評估牛群免疫接種效果,對于免疫失敗或不合格的牛及時進行補免。
3.加強牛群的飼養管理工作。加強牛群的飼養管理工作,可以提高牛的抗病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牛的生產性能,提高養殖收益。在牛布魯氏菌病防控方面,重點要做好成年母牛的飼養管理工作。首先,應將性成熟的成年母牛和公牛分舍飼養,防止其爭斗、接觸等傳播布魯氏菌。其次,在進行配種操作時,應提前做好牛布魯氏菌的檢疫工作,防止通過交配傳播布魯氏菌對于人工配種方式應做好牛精液的追蹤溯源和檢疫工作,防止精子帶有布魯氏菌的同時還應確保精子活力。最后,妊娠期、待產期和哺乳期的母牛對營養的要求有所差別,因此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營養需求及時調整飼料配方,以滿足其日常需求。
在牛布魯氏菌病防控方面,消毒是最關鍵的工作之一,通過消毒措施可切斷布魯氏菌的傳播途徑,有效的控制該菌的傳播。因此,每日應定期清掃牛舍,清除糞污,母牛產后的胎衣、分泌物等應及時清除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其帶有病菌。根據牛場的具體情況制定牛舍、養殖器具的消毒計劃,消毒藥物定期更換,防止病原菌產生耐藥性。同時要做牛舍的溫度、濕度的控制,每日通風換氣,并做好防風、防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