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段國英 韓開順(山東省平原縣畜牧業發展中心)
近期臨床治療發現,青年雞和產蛋雞滑膜囊支原體發病率比較高,危害比較嚴重。該病雖為老病,但近幾年發病率和危害程度并不高,現就該病發生、診治等情況進行闡述,希望對業內人士有所幫助。
該病為禽感染滑液霉形體而引起的一類以關節滑液囊膜、腱鞘等發生傳染性滲出性滑膜炎、腱鞘滑膜炎及黏液囊炎為主要特征的傳染性病變,病禽死亡率不高,可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綜合性治療和防治,但會導致生產性能降低。
1.病原。支原體又稱霉形體,是一類體積小、構造簡單、無細胞壁的原核生物。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不耐高溫和干燥。滑液囊支原體(MS)感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疾病,并導致關節滑液囊膜及腱鞘等發生傳染性滲出性的滑膜炎、腱鞘滑膜炎及黏液囊炎。亞臨床經常出現上呼吸道癥狀。如與其他病毒性疾病和細菌感染相結合,可導致氣囊炎 ,危害比較嚴重。
2.流行特點。自然條件下所有家禽都能被感染。4~16周齡的雞,10~24周齡的火雞比較易感。發病率在15%左右,單獨發生該病時死亡率不會超過10%,但該病一般會同其他疾病如大腸桿菌、新城疫等混合感染,混合感染后死亡率明顯增高。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將轉變為慢性感染,當發生慢性感染時,雞群可終生帶菌,感染率達50%以上。該病可經空氣傳播,已污染的用具和車輛等都能傳播該病;該病還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也可通過已感染的雛雞在幼雞群中迅速傳播。水平傳播速度與雞群密度和通風有直接關系,更重要的是養殖人員的生物防控意識差,人為接觸性傳播(如疫苗接種、人工抓雞)也時有發生。
3.主要癥狀。該病潛伏期為5~10天。典型發病過程急性期約為10天,如果治療不徹底會轉為慢性期,一旦轉為慢性期會終生帶毒,對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疾病早期一般病雞不發燒,因此,病雞食欲、飲欲一般不受影響,但因病雞有疼痛感,病雞開始有精神沉郁的癥狀,隨后出現生長緩慢、消瘦、脫水等問題,這時如同其他疾病共同感染會出現腹瀉,甚至糞便中含有大量白色尿酸鹽并帶有青綠色。同時出現跗關節腫脹,跛行等外表癥狀,有些雞出現胸骨脊起泡和硬結,從而出現軟化囊腫。當全身癥狀好轉后,關節腫脹與跛行會持續很久,一般在1個月以上。該病侵害的主要部位為跗關節和爪墊等著力部位,比較嚴重的可引起滲出性炎性反應,如滑液囊炎和腱鞘炎。 成年雞發病時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癥狀,有時出現關節的輕微腫脹,但有體重驟減,產蛋率突然減少20%以上的情況,有個別雞出現輕度呼吸道癥狀,如啰音、咳嗽、噴嚏、流鼻涕等。解剖發現脾、肝、腎有腫大現象,氣囊出現混濁或增厚。
該病并非近幾年剛剛發生,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疾病,該病以前對養禽危害并不是很明顯,但近些年該病發生率呈現增加的趨勢,特別是在蛋雞方面。
1.垂直傳播。近年來,畜禽種用資源匱乏,特別是蛋雞進口品種(如海藍系列、羅曼系列)缺乏,種雞場的種雞周齡較大,還有些雞場利用強制換羽等方式加大種雞使用年限。據調查,有些種雞場的種雞養殖到700余天,造成種雞免疫力低下。另外,有些種禽場在雞苗價格比較高的時候不舍得淘汰問題種雞,特別是感染支原體這種危害不是太大的疾病,造成免疫力低下,導致雞苗容易感染該疾病。
2.外部原因。無抗養殖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特別是隨著2020年7月1日禁抗政策的發布,對養殖業的影響比較大,很多能用抗生素處理的小問題都顯現出來,如犢牛球蟲病在一段時間成為中小型養牛場比較棘手的問題,因為以前犢牛飼料里添加了抗球蟲藥物,養殖場根本不用處理,有的根本不知道該病存在。蛋雞滑膜囊支原體也是如此,以前在很多蛋雞飼料特別是雛雞和青年雞飼料中都有一定量的抗生素,這些藥物有很大一部分對支原體比較有效,但禁抗后沒有這部分藥物,給該病的發生和流行提供了可乘之機。
首先要對種禽進行凈化,種雞群要執行高度的生物安全措施,定期進行血清學監測,及時撲殺感染雞,并對病死雞進行無害化處理,及時做好各方面的消毒工作,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商品雞群可以用藥控制,同時使用滅活或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