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田
對于愛好攝影或書畫的人來說,“郎靜山”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郎靜山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也是中國第一個攝影組織的締造者和攝影教育的先驅,更是把中國繪畫原理應用到攝影藝術中的第一人,他曾獲得美國紐約攝影學會“1980 年世界十大攝影家”稱號,是世界攝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攝影大師。
1892 年,郎靜山出生在江蘇淮安的一個官僚家庭,由于父親喜歡收藏書畫、唱戲和照相,郎靜山從小就受到了多種藝術的熏陶。
郎靜山對照相產生興趣,是從家中掛著的父母結婚照片開始的。那張從小讓他印象深刻的玻璃濕版照片,也是他一生拍攝、收藏的許許多多的照片中,他認為最珍貴、最有保存價值的一張照片。
1904 年,12 歲的郎靜山進入上海南洋中學讀書。在那里,他參加了課外照相興趣小組,第一次拿起了照相機,并在國畫老師李靖蘭的指導下學會了攝影原理、沖洗和曬印技藝,從此迷戀上了攝影。為了滿足他的愛好,父親還特意給他購買了一臺相機。不過當時的人不會想到,這位少年未來還會引領中國攝影藝術的潮流。
1912 年,完成學業的郎靜山先后進入上海《申報》《時報》工作,成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之一。他雖以攝影記者為業,但卻以仿畫攝影作品見長。他借鑒傳統繪畫藝術“六法”,潛心研習,加以發揮,在長期的拍攝實踐中摸索出一種能以相機替代畫筆表現中國畫山水意境的“集錦照相法”,攝制出許多具有中國水墨畫韻味的風光照片,自成一種超逸和俊秀的風格。他說:“我主張在技巧上應吸收西方科學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難事,但要談到藝術視界,無論取景或色調,我都認為應多研究國畫中蘊含的旨趣。”他拍攝的作品在當時受到人們的廣泛好評。
1928 年,郎靜山在上海發起并成立了我國南方第一個攝影團體“中華攝影學社”。1930 年,他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開設攝影課,開創了中國攝影教育的先河。
上海淪陷后,郎靜山攜家眷去了西南,他來往于重慶、昆明、成都等地進行報道工作。后來他想利用攝影這個宣傳效應,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為中國吶喊。于是他開始遍歷祖國山河,拍攝了以“還我山河”為主題的一系列風景作品。郎靜山認為,越是戰爭時期,就越要把中國傳統文化韻味與美好的山水意境、民族風情作品呈現給世界,用最有力的國際性語言,宣傳中國民族文化的偉大。
自1931 年始,他連續參加國際攝影沙龍,展出作品千幅以上,先后獲得24 個殊榮和88 次大獎,使他成為蜚聲中外的國際攝影大師。
1995 年4 月13 日,這位國寶級的攝影藝術大師在臺北逝世,享年103 歲。從12歲時起,他花了幾乎一生的時間,用照片向世人展示了浸潤東方式智慧的中國傳統繪畫之美。
郎靜山一生與攝影為伴,即便百歲以后,他仍精神矍鑠地活躍在攝影藝壇上。他在百歲高齡時遠赴北海道拍攝仙鶴,1993年他從臺灣返回家鄉探訪子女,還登上黃山拍照,從不需人扶持,也無須用拐杖。在去世前一個月,他仍在東奔西走張羅著亞洲攝影藝術協會的籌建工作。
有人向他請教養生之道,他說:“我沒有養生之道,但我想說:攝影遠勝于運動。”的確,為了捕捉人世間或大自然美好的瞬間,他跋山涉水,走街串巷,不知疲倦,若是半夜里靈感來了,他就立刻起來,鉆進暗房工作。他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這種體力與腦力相結合的藝術之中,這恐怕就是他長壽的重要因素。他也常說:“我的健康之道就是攝影。”“攝影就是我的娛樂和休息。由于對攝影的興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齡了。”
有人問郎靜山的飲食習慣,他一臉正經地說:“軟的不吃,硬的不吃,兩只腳的不吃,四只腳的不吃,天上飛的不吃,水里游的不吃。”對方一聽,這不是什么都不吃了嗎?臉上露出困惑的神情。這時郎靜山才笑著說:“軟的棉花不吃,硬的石頭不吃,兩只腳的人不吃,四只腳的桌子不吃,天上飛的飛機不吃,水里游的船不吃。”對方聽了,忍不住笑了出來,原來郎老什么都吃。他的兒子郎毓賢說:“父親從不鍛煉身體,也不吃補藥,從不為長壽而求壽。”
郎靜山一生卻極重交友,朋友圈遍及文學、藝術、教育、商業、政治等各個領域,國畫大師張大千甚至成了他攝影的專用模特。但他卻又淡泊名利,虛懷若谷,從不倚老賣老,曾經有一批年少氣盛的攝影者,在報刊上對他的集錦攝影藝術發起猛烈批評,郎靜山只是淡淡地說:“他們現在說這樣的話,也是對的啊,這是個好現象,表明他們能跟著時代走。”
郎靜山是靜穆的、超脫的,他總是一身長衫,清癯安寧,靜靜地站在那里,就有一種超然的氣度和個性。這可能與他接受的老莊哲學有關,他曾說過:“再大的災難到我頭上,我也看得開。”這種個性似乎也同樣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他拍攝的照片總是那樣清幽飄逸,使人感到心境恬淡。
對攝影的全身心熱愛,豁達淡泊性格,或許就是使郎靜山走過了103 個多彩春秋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