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江蘇常熟 215500)
心力衰竭在當前臨床中較常見,是多種致病因的干擾下,人體心臟泵功能異常引起心排出量減少,無法滿足機體組織細胞代謝需要所致的一種疾病。對于危重癥心力衰竭患者來說,免疫功能低下,多項醫療活動的開展會造成感染,若合并肺部感染,會傷及患者肝腎功能與呼吸功能,嚴重可致死[1]。因此,臨床盡早明確危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結合施以相應干預舉措,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治療效果。故本文嘗試對2020 年度我院急診內科收治的危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回顧研究,分析影響因素,并提供干預對策。現把結果匯報如下。
研究時間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納入此時間段我院急診內科危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共計60例,其中男性患者32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齡分布56 歲~82 歲,平均(72.35±3.01)歲。
納入標準:(1)與心力衰竭有關診斷標準相符者;(2)醫學倫理委員會認可;(3)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1)嚴重器質性病變者;(2)免疫功能障礙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呼吸道手術史者;(5)認知障礙者;(6)溝通或精神異常者。
回顧每位患者基礎資料,如年齡、抗生素應用、侵入操作、吸煙史、慢性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數、住院時間等,分析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2]。
針對肺部感染患者,實施以下干預對策:(1)強化基礎護理。調整病房溫濕度,遮擋強光;定期清掃、消毒、開窗通風;限制探視時間與人次,避免交叉感染;定期更換床上用品,幫助患者翻身叩背;清潔患者口腔與皮膚,防止口腔感染或者壓瘡的發生;提前查看明日天氣,提醒患者合理增減衣物;清理口腔分泌物,確保呼吸順暢;叮囑患者戒煙酒,規律作息。(2)病情監測。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檢查心臟血流動力學,及時發現異常,告知醫師對癥處理;濕化患者氣道,引流痰液,幫助清潔呼吸道分泌物;合適通氣模式應用至氣管插管患者中,科學調整呼吸參數,一旦患者病變,需合理調整。(3)抗生素應用。觀察患者體征,評價感染風險,結合患者炎癥指標檢驗結果,合理應用抗生素,注意控制用藥劑量,必要實施病原菌檢測,確保抗生素應用合理;觀察應用抗生素后患者的不良反應與效果,調整治療方案[3]。(4)基礎病控制。密切觀察患者基礎疾病,針對糖尿病患者,定時監測血糖,提供有效的血糖控制方案等。(5)呼吸功能。教會患者正確咳嗽與咳痰的方法,指導縮唇呼吸訓練,即唇呼氣和鼻吸氣,每次10 分鐘,一天2 次;教導患者正確腹式呼吸的方法,鼻吸氣,胸部不動,用力挺腹后慢慢呼氣,適當收縮腹患者肺部,每次10 分鐘,一天2 次~3 次。
統計患者資料,分析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同時對比干預前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炎癥因子、心功能、肺功能指標,包括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和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4]。
相較無肺部感染的危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年齡、抗生素應用、吸煙史、慢性病史、LVEF、住院時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所有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n,(%)]
較干預前,干預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炎癥因子與心肺功能指標均更優,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危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干預前后的炎癥因子和心肺功能指標比較[n,()]

表2 危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干預前后的炎癥因子和心肺功能指標比較[n,()]
?指標 干預前(n=30) 干預后(n=30) t P CRP(mg/L) 15.76±2.29 6.14±1.24 20.233 <0.01 TNF-α(ng/L) 216.77±34.58 101.15±25.32 14.776 <0.01 IL-6(ng/L) 125.66±23.44 72.09±10.93 11.345 <0.01 LVESD(mm) 46.64±5.21 36.22±4.88 7.995 <0.01 LVEDD(mm) 58.49±6.18 44.26±5.32 9.558 <0.01 LVEF(%) 37.27±4.58 51.66±5.26 11.301 <0.01 FVC(L) 2.30±0.28 3.08±0.41 8.605 <0.01 FEV1(L) 1.58±0.50 2.13±0.42 4.613 <0.01 FEV1/FVC(%) 67.11±6.77 70.55±5.28 2.195 0.032
通常在人體心臟泵出血量不足以滿足身體所需,便會引起心力衰竭癥狀,呈現心排血量降低、組織血液灌流下降、體循環或者肺循環靜脈淤血等臨床表現,非獨立性疾病,往往是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期,若病情危重,會影響身心健康,甚至增加肺部感染風險,不利于預后改善[5]。
年齡、抗生素應用、吸煙史、慢性病史、LVEF、住院時間都是危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對于有慢性病史患者來說,若存在糖尿病等基礎病,機體的防御能力低,加之血管性病變,防御能力越發低下,而高血糖狀態是細菌繁殖的“暖床”,更易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存在慢阻肺基礎病癥者,氣道凈化能力差,黏液滯留其中,使得呼吸道黏膜中繁殖大量病菌,誘發肺部感染。與此同時,慢阻肺亦可引起機體低氧血癥,減少肺部毛細血管血量,降低肺部活性物質,無法保證通氣血液比例處在平衡狀態,繼而亦會增加肺部感染的發生概率[6]。另外,長期臥床亦可降低機體功能,在細菌中的抵抗作用弱,使得肺部感染風險增高。
在本次研究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干預后的炎癥因子、心肺功能指標均優于干預前(P<0.05)。由此,針對危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實施相應干預對策,在控制危險因素的同時,還可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改善患者心肺功能,促進機體恢復。分析原因:強化基礎護理服務有助于徹底控制患者病情高危因素,確保臨床療效,配合有效的病情監測工作,便于臨床醫護人員及時發現患者異常狀況,確保臨床干預及時,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合理應用抗生素和強化抗感染處理,可防止產生耐藥菌,改善機體炎癥指標,加上基礎疾病控制,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除此之外,臨床提供患者正確的呼吸功能鍛煉,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肺部功能[7]。
綜上所述,急診內科危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較多,如年齡、抗生素應用、吸煙史、慢性病史、LVEF、住院時間,只有加強相應的臨床干預,才可有效減輕患者炎癥反應,有效恢復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