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芬
(大冶市人民醫院 湖北大冶 435100)
在門診患兒的對癥干預中,輸液是比較常用的手段,由于家長對患兒比較看重,同時患兒年齡較小,在輸液過程中可能會因對注射針的恐懼產生抗拒心理,不能配合輸液護理操作,甚至會由于動作過大導致輸液管脫落,給患兒帶來一系列潛在風險[1]。護理的應用能安撫患兒不良情緒,對提升患兒依從性,改善患兒家屬焦慮情緒有較大的作用,常規護理的應用主要針對患兒疾病,在安慰、安撫患兒上通常是由患兒家屬進行,因此對患兒家屬的作用并不明顯。精細化護理干預不但照顧到患兒的身心需求,還重視患兒家屬的舒適度,旨在緩解患兒家屬的焦慮情緒,對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有較大的應用價值[2]。本文旨在分析對門診輸液患兒應用精細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在我院門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輸液患兒當中抽取80 例作為研究對象,經數字抽簽法將其分為實驗組(40 例)與參照組(40 例)。
實驗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0.5 歲~12歲,平均(5.46±1.04)歲。
參照組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齡0.5 歲~11歲,平均(5.42±1.02)歲。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基線資料,結果均顯示為P>0.05,表明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患兒滿足《實用兒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滿足輸液指征者;患兒家屬已經知曉研究內容并與我院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內容已經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患兒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患兒存在先天性嚴重疾病。
參照組患兒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患兒到門診后需要合理評估患兒的病情,確定輸液之后與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密切觀察患兒輸液期間的病情變化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實驗組患兒應用精細化護理干預,內容包括:
(1)環境護理。輸液室內應該要保持安靜、整潔、舒適,視覺上予以良好的感受,每日勤打掃輸液室內,讓人感受到賞心悅目,溫度與相對濕度可根據輸液室內患兒的實際情況合理調節,也可針對患兒的年齡進行細節設計。由于門診的人流量比較大,為了保證患兒的情緒穩定,減輕兒童心理負擔,同時緩解患兒家屬的焦慮情緒,可以在室內配備卡通貼畫或連環畫吸引患兒的注意力,讓患兒能配合輸液;在聽覺上應該要保證整體環境的安靜,由于患兒年齡比較小,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吵鬧,為此可為患兒播放動畫片或使用個人耳機播放兒歌。
(2)心理干預。在與患兒交談過程中可使用“童言童語”,保持真誠、親切的態度,讓患兒從心理上感受到親切;由于輸液穿刺會產生疼痛,同時患兒本身對輸液針就有一定的恐懼心理,為此一方面要做好患兒的心理干預,另一方面也要保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更大的痛苦。在心理干預時,可以通過夸獎、安慰、鼓勵等方式減輕患兒的抗拒心理,對于年齡較小的患兒則可通過撫觸、撫摸等方式予以安慰,對于年齡較大的患兒,可以根據患兒的理解能力進行交談,提升患兒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3)輸液護理。輸液期間的護理干預需要結合患兒的年齡進行,不同年齡段的患兒有不同輸液創口,有針對性地對患兒進行精細化護理,提升穿刺成功率;對于穿刺比較困難的患兒,需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理人員進行穿刺,同時結合血管可視化成像儀評估血管,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在常規輸液中,需要選擇比較粗直的血管穿刺,并扎止血帶,做好消毒措施,動作輕柔,充分考慮患兒及其家屬的感受,安慰患兒及其家屬;進針成功后要迅速使用膠帶固定,并將護理措施告知患兒家屬,避免針頭脫落,根據患兒實際情況控制輸液速度,加強巡視,做好不良反應發生的預防護理,尤其是一些容易發生的風險因素,如針頭脫落、藥液外滲等。
(4)重點環節護理。在收到靜脈輸液液體之后,應該要應用開放式提問、PDA 方式進行患兒身份識別,根據藥物的名稱、數量、規格、有效期等進行核對,核對無誤之后方可進行穿刺輸液。
(5)輸液后護理。輸液之后拔針,要求患兒家屬按壓針孔5 分鐘后,靜坐0.5 小時,觀察輸液后是否存在不良反應,以便能及時予以相應的干預;在拔針時需要保證動作輕柔,穩定患兒的情緒,減少針頭對患兒皮膚組織的刺激,減輕疼痛度,如患兒存在哭鬧等情況則要及時安撫患兒,指導患兒家屬注意穿刺部位的保護,避免發生感染。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相關評分(家長焦慮評分、患兒疼痛評分、護理滿意評分)、潛在風險因素發生率(藥品因素、藥液外滲、固定脫落、溝通欠佳)、護理依從性。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 進行分析,臨床相關評分采用()表示,t 檢驗;潛在風險因素發生率與護理依從性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統計學分析后顯示為P<0.05 表明數值差異有意義。
實驗組患兒的家長焦慮評分、疼痛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相關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相關評分對比(,分)
組別 例數 家長焦慮評分 患兒疼痛評分 護理滿意評分實驗組 40 38.62±6.45 2.05±0.26 90.54±6.35參照組 40 50.24±6.26 4.35±0.59 80.41±6.18 t 8.1763 22.5615 7.2304 P 0.0000 0.0000 0.0000
實驗組患兒的潛在風險因素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患兒的潛在風險因素發生率(%)
實驗組患兒的依從性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患兒依從性對比(%)
門診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流量多、疾病種類多等特點,門診的管理水平也能體現出醫院的醫療整體水平。對于兒童患者來說,由于年齡比較小,且機體抵抗力差,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比較低,輸液配合度低,管理難度相對較大,潛在的安全隱患也比較多,進一步增加護理難度[3]。靜脈輸液屬于一種侵入性操作,患兒耐受度比較低,容易發生依從性不佳、家屬情緒不良等情況,最終會影響到護理效果與護患關系,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護患糾紛事件。
常規護理中主要針對患兒輸液期間、穿刺時的護理,并未予以患兒預防性護理干預,因此容易引起潛在風險因素發生率上升情況。精細化護理干預是通過做好護理工作中的細節工作把握護理質量,減少護患糾紛的隱患,能提升門診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也能提升醫院的影響力與公信力[4]。同時,精細化護理是以基礎護理作為前提,堅持以患兒作為護理中心,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充分結合患兒的實際情況開展全面、科學的護理服務,能滿足患兒及其家屬各方面的需求[5]。將精細化護理應用于輸液患兒的臨床護理中,能通過環境護理營造舒適的輸液環境;心理護理能改善護患關系,提升患兒的依從性,減輕患兒家屬的焦慮情緒;輸液護理則能促進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減少患兒的疼痛感,也能降低安全隱患的發生率,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6]。從結果上看:實驗組患兒的疼痛評分、患兒家屬焦慮評分、潛在風險因素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滿意評分、護理依從性高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門診兒童輸液中應用精細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有效性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