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方式與他人聯系,然而,“孤獨”一詞卻被屢屢提及,似乎大家都有孤獨的境況。但很多人對孤獨有不正確的認知,本期“心理”專欄總結了5 個常見誤解,讓大家可以重新定義一下孤獨。
盡管“身邊沒人”“有心事無處可說”的體驗是令人不悅的,長期如此甚至對身心都有嚴重影響。但是,孤獨并不只有負面影響。在有些情況下,孤獨寂寞也可以帶來積極結果。例如孤獨感讓你意識到友情、親情的重要性,讓你重新與親友增強聯系,那么這種結果就是好的。還有,有些人在孤獨感強烈的時候會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為自己的人生甚至世界都帶來新鮮創意。
其實,不論是何種個性,人都會在某些時候或者一段時間內感到孤獨。他們并不是有什么性格上的缺陷才疏遠人群。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是“生性孤僻”,孤獨是自己的問題,但其實孤獨并不涉及一個人的本性,而是我們的感受以及生活處境。意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我們想明白,并通過改變周邊環境、境遇來消減孤獨感。
我行我素、反叛的年輕人,孤苦寂寞的老年人,這些常是我們對“孤獨”畫面的想象。但其實,孤獨感是一個普遍的問題。認為青少年和老年人才容易孤獨,很容易遮掩掉導致孤獨除年齡因素之外的其他多種因素,比如缺少與他人聯系的機會、社會排斥以及地理隔絕等。
如果孤獨是因為感覺自己“遠離人群”,那么就要與他人重建聯系,“多出門”確實能解決問題。但這并不總是可行,也不一定是消解孤獨的最好辦法。如果是因為受到歧視或排斥而感到孤獨,那么多出門反而會令情況更糟。如果孤獨是因為抑郁、焦慮、自卑等,那么硬著頭皮去社交互動會讓自己更難受。上述情況下,重要的是先關愛、照護好自己,然后再去舒緩、恢復與他人的聯系。
網絡帶來的社交平臺并不是孤獨的罪魁禍首,不愿意出門的習慣才是,與人交往的主動權一直都在我們自己手上。如果我們借助社交網絡來拓展線下關系,而不是取代線下交往,那么社交網絡會令我們的社交生活更豐富,結交新朋友、聯系親人和愛人變得更便捷、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