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譽
(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 上海 201800)
前交叉韌帶屬于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能夠限制機體脛骨前移,同時在膝關節伸展過程中防止膝內翻或外翻現象。但是前交叉韌帶屬于運動中最常損傷的韌帶之一,損傷后會引發患者膝關節穩定性下降,同時關節軟骨退變,導致膝關節出現疼痛以及功能障礙[1]。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在手術重建后能夠有效恢復膝關節生物力學結構的穩定性,但周期較長,術后穩定性的恢復主要依靠康復功能訓練。康復訓練基礎上可選擇肌內效貼進行聯合干預,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韌性,預防后期運動損傷,并且在損傷發生后能夠促進患者恢復[2]。本研究以進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患者作為對象,探討肌內效貼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中的應用以及對膝關節穩定性的影響觀察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0 月~2022 年1 月在醫院進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患者78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n=39 例)和對照組(n=39 例)。
對照組男性23 例,女性16 例,年齡24 歲~49歲,平均(39.21±2.34)歲;損傷原因:運動損傷19例,交通事故18 例,其他2 例;患肢類型:單膝18例,雙膝21 例。
觀察組男性24 例,女性15 例,年齡22 歲~48歲,平均(39.02±1.24)歲;損傷原因:運動損傷17例,交通事故18 例,其他4 例;患肢類型:單膝17例,雙膝22 例。
兩組患者臨床年齡、性別、損傷原因及患肢類型等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年齡超過18 歲者;(2)經術前膝關節MRI 顯示為前交叉韌帶損傷者[3-5];(3)臨床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及伸直受限現象者。
排除標準:(1)患有心肺腎、內分泌疾病者[6];(2)有骨腫瘤和關節化膿疾病、膝關節存在其他韌帶嚴重損傷,膝關節內出現骨折現象者[7];(3)具有陳舊性前交叉韌帶重建病史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干預。(1)術后1 周:處于水腫期,需要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膝關節用力及背伸運動,2 小時1 次,每次兩組,每組20 個;股四頭肌收縮訓練,收縮10 秒,放松5 秒,每天3組,每組100 次;每次訓練應以肌肉出現酸脹疲勞感為宜,直腿抬高訓練時,患者需要伸直膝關節,抬高到足跟離開床面15 厘米處,保持60 秒,每組30 次,每日3 組。(2)術后2 周~4 周:需最大化保護膝關節功能,增強下肢肌肉訓練;采取俯臥位屈膝20°練習,每組30 次,每天3 組;終末端伸膝肌肉訓練時,患者在膝關節接近伸直的20°范圍內進行訓練,每組20 個,每次2 組,每天3 次,完成后每組間休息兩分鐘;踝屈訓練腳尖向下用力踩壓,每組100 次,每日3 組。(3)術后4 周至6 周:需要加強關節活動度,進行被動膝關節屈伸活動約0°-100°,主動活動度為0°-90°,每組30 次,每日3 組;患者需由俯臥位屈膝逐步過渡到站立位半負重訓練,包括髖關節外展、后伸,股四頭肌抗阻訓練等,每組30 次,每日3 組;負重及平衡訓練,需要在主治醫生指導下進行患肢部分負重訓練。(4)術后7 周至3 個月:需要有效改善膝關節穩定性,對患者進行伸直膝關節練習過渡至全負重屈膝以及伸直膝關節訓練,被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度需達到0°-140°,主動伸屈活動度達到0°-120°,每組50 次,每天3 組;力量訓練包括單腿抬足跟訓練,蹲起訓練以及上下臺階等,每組30 次,每日3 組;平衡訓練,在地面上訓練單獨站立,左右腿各20 次,每天3 組。(5)術后3 個月至膝關節功能恢復:指導患者進行慢跑、跳繩等,強化肌肉力量以及協調性,每次完成后,若患者局部體表溫度上升需進行冷敷15 分鐘。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肌內效貼干預。貼扎時需要避開患者傷口,在手術側大小腿前后側進行肌貼處理,達到消腫目的。(1)術后1 周~2 周:需要采用X 形貼或爪形貼對疼痛點進行貼扎,在疼痛點周圍貼X 形貼,避開傷口;爪形貼在進行貼扎時,需要將錨點固定在患者大腿前部,避開傷口后需要沿腫脹部位的淋巴管走向呈現扇形貼扎。(2)術后2周~4 周:需要采用I 形貼進行處理,主要起到局部支持以及消腫目的,裁剪長度大約為小腿圍度的50%,橫向放置在患者髕骨下端的髕腱處,向兩端進行拉伸張貼。所有貼布貼扎時需要采用10%的拉力貼進行貼扎,每次維持48 小時,每2 天一次,連續貼扎2 周。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1)骨關節炎指數:評分項目包括關節疼痛、僵硬以及功能等,采用李克特法進行計分,數值與臨床嚴重程度成正比;(2)關節活動度:主要采用數顯角度尺測量膝關節的彎曲角度,需要患者呈現俯臥位,將量角器的中心通過膝關節[8],固定患者臂平行于股骨中間部位,沿著腓骨方為進行活動,膝關節活動時出現疼痛以及骨摩擦時立即停止并記錄角度,在患者治療前后,需要分別測量活動的最大角度;(3)關節穩定性:用Lysholm 進行評估,對跛行、絞鎖、不穩定、疼痛、腫脹、下蹲等內容進行評分,滿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膝關節感覺功能及動態穩定性越高。
用SPSS24.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 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9]。
干預前,兩組患者骨關節炎指數、關節活動度以及關節穩定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骨關節炎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關節活動度及關節穩定性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
前交叉韌帶是維持機體膝關節穩定性和功能活動的主要結構,日常生活中運動及交通事故均有可能造成前交叉韌帶損傷,導致患者活動功能受阻,影響日常生活。患者患有前交叉韌帶損傷會導致膝關節內部生物力學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引發軟骨及半月板損傷,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能夠有效修復損傷,防止膝關節出現退行性改變,但膝關節功能恢復周期較長。在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后進行康復鍛煉,能夠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膝關節恢復,還能增加局部肌肉力量,為后期康復提供基礎。前交叉韌帶手術后的康復主要集中恢復膝關節活動度以及膝關節相關肌肉力量,改善膝關節靈活性,術后不同階段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針對性方案。術后一周可給予功能鍛煉以及下肢肌肉收縮等,用以改善下肢循環,防止出現膝關節攣縮;術后2 周~4 周主要以保護膝關節功能為主,促進恢復;術后4 周~6 周增加膝關節活動度訓練,加大靈活性;術后7 周至3 個月,主要以提高患者膝關節穩定性為主要目的,改善臨床疼痛;術后3 個月后主要增加患者膝關節靈活程度,促進恢復,且預防并發癥出現,恢復本體感覺。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冰敷,能夠收縮局部毛細血管,減緩血流速度,進而緩解術后鍛煉而出現的腫脹現象,緩解疼痛。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骨關節炎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關節活動度及關節穩定性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單純使用康復訓練消耗時間較長,需要在傳統康復訓練基礎上使用肌內效貼進行聯合干預。通過肌內效貼增加皮膚與皮下組織間隙,達到促進血液和淋巴液循環、加速炎癥物質代謝的作用,還能有效代謝周圍疼痛物質,降低臨床不適。在緩解疼痛基礎上,肌內效貼還能改善關節活動度,提高肢體功能。原因為肌內效貼可通過發揮自身彈力特性給予肌肉骨骼外部力學支持,增加感覺輸入,有效緩解關節活動度。肌內效貼還能改善腫脹及促進淋巴循環,原因在于順淋巴管走向進行貼扎能夠在皮膚上輕微施力,有效消除淋巴水腫,從而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

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分)
綜上所述,對于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采取肌內效貼可以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