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姣華(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苗繡歷史悠久,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窺見一隅。《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苗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隋書·地理志》載荊州一帶盤瓠蠻(指現湘西方言區苗族先民)“服章多以斑布為飾”。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支撐和生存環境封閉的原因,苗族刺繡從形式到內涵基本上能一脈相承地延續下來,雖有變化而不離其宗,獨具文化特色。
這主要體現在苗繡豐富多樣的紋樣上。苗繡繡品紋樣中,許多屬于古老的傳統紋樣,儲存的歷史文化信息量很大,有多樣的符號性和象征性,當中寄托著民族的文化精神。整體來說,湘西苗繡傳統紋樣的內涵意義有以下幾種:
1.族群和身份標記
服飾常被視為識別不同民族的符號,而紋樣多處于服裝中醒目部位。有些苗族支系的服飾紋樣大體看是一樣的,而細部卻有區別。服飾雖無尊卑等級之分,卻有身份角色之別,如老年女性的服飾紋樣簡單樸素,青年婦女的服飾紋樣則繁縟艷麗,許多女裝刺繡紋樣還有婚否之別。
2.記憶歷史
苗族婦女用苗繡記錄下了民族歷史和英勇聰慧的前輩,并激勵著后代不忘祖業。過去,苗族絕大多數沒有通行文字,對歷史的記憶主要保存于口頭文學和工藝品中,苗族人民對故土的懷念之情濃厚,對祖先遷徙的艱辛感念尤深,如幾何形組成的方形城廓紋,表示故土的城池街巷;曲線組成的九曲江河紋,表示故土的河溪縱橫;顏色不同的三條橫線組成的遷徙紋,表示祖先遷徙途中經過黃河、長江與平原。
3.神靈、圖騰、祖先的象征
苗繡紋樣中有許多苗族先民原始宗教的痕跡,如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先民相信萬物有靈,傳統的動植物紋樣并不都模擬自然物,而是有變形夸張。如苗族的龍紋就有十多種,如蠶龍、魚龍、蜈蚣龍、花龍等,顯然他們要賦予這些動植物以龍的神性,以庇佑百姓。圖騰崇拜衍生出祖先崇拜,苗繡中多見的蝴蝶(蝴蝶媽媽)、魚紋樣,以及央公、央婆(人祖)等紋樣,都體現著民族原始宗教觀念的物化形式和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如圖1)。

圖1 紋樣為苗族祖神及神物蝴蝶、龍、鳥等
4.吉祥福祿的象征
此類紋樣在苗繡繡品中普遍存在,是人們祈福免災心理的物化。多見的是象征財富的金錢紋、萬字紋,象征子孫繁衍的石榴、壽桃、葫蘆等植物紋樣,象征吉祥喜慶的喜鵲、鯉魚等動物紋樣,以及各種美不勝收的花卉植物等。這些圖案紋樣都是千百年來苗族婦女的精神積淀,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如圖2、圖3)。

圖2 萬字紋

圖3 麒麟送子圖案
苗族刺繡在藝術表現上是寫實與寫意相結合、具象與抽象相結合、真實與虛幻相結合,張揚著無羈的想象力和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苗族女性沒有受過正規的美術訓練,但傳統的文化心理與審美習慣、自然萬物的成形規律及外部文化的影響,都給她們以指引,使其不諳形式法則卻能與之暗合。“苗繡中的龍不像漢族的龍那么形態威嚴,那么固定,那么千龍一面。針線給予苗族女性權力,她們把苗族文化中那一條條龍繡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溫柔可愛、稚氣十足,表現出原始藝術風格。”
苗繡繡品的構圖多不失統一、變化的和諧之美。繡品的構圖均為二維空間的平面構成,但不受一個固定視點的限制,常見一種“求全法組合式”,即不分季節時令、天上地下,許多不相干的自然物和想象物紋樣都配置在一個平面上。在苗族女性心中,天地萬物是平等的,彼此互相交融,能夠和諧相處。在這些繡品中,我們能感受到她們純樸天真的驚喜目光。在繡品中常見的曲線、漩渦紋、連續的回形紋、三角紋、菱形紋等,以及用反轉、旋轉、發射等多種方式擺列的紋樣,都表現出一種循環往復的流動感,如自然和人類生命的生生不息(如圖4、圖5)。

圖4 中心為變形蛋紋,圍繞方形重復

圖5 連續的楓葉紋
隨著時代變遷,苗繡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總的發展趨勢是形勢嚴峻但新的轉化已經激發。2006 年,苗繡整體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苗繡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自2009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以來,湘西苗繡的傳承保護與振興發展確實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不容否認的是,苗繡的傳統文化生存空間正在不斷地被擠壓,與此相應,湘西苗繡的傳承和發展不能完全依靠傳統的方式,也不能僅僅依賴于政府的扶持,要讓其通過適應今天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變遷去達到生存和發展的目的。同時,苗繡產業的發展應該要基于特定地域的經濟文化民俗特點,探索出既能適應時代背景又具有個性特色的發展模式。
從湘西各縣市當地市場上投放的苗繡文創產品可以看出,當前湘西苗繡文創產業發展不容樂觀,產品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形式和內容同質化嚴重;二是缺乏現代審美與時尚設計意識,缺乏持續創新設計;三是技術含量低,產品時代感較差;四是未形成知名苗繡產品品牌,品牌打造乏力。
“從設計角度而言,民族傳統文化中所散發的質樸、自由、豐富的文化特質使傳統裝飾元素與現代之間存在種種揮之不去的內在關聯性。”幾千年的文化和藝術積淀不能隨意扔棄,融會時代和生活元素,激活產品生機,重新找回時代存在感,方能在危機中獲得重生。不能看著以苗繡為代表的、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手工藝藝術逐漸從生活中隱退,中華文化將不再豐富多元。所以,對湘西苗繡進行審美文化的挖掘,對文創產品的設計進行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有效的傳承與保護性開發刻不容緩。
文創產品的核心價值在于其文化創意的體現。苗繡與文創產品的結合需要體現苗族文化的獨特性與原創性,通過兩者的結合可為產品融入審美文化價值,并創造出具有廣泛市場前景的設計。如何實現這一目的,還需要我們深思。
1.“隱”之思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提到“情在詞外曰隱”“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指的是審美意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內容不直接用文辭說出來,不表現為邏輯判斷的形式。“隱者,不可明見也”—這是“隱”的第一層含義。
南朝鐘嶸在《詩品》中說:“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唐代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都指出審美意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內容不直接用文辭表達出來。文創產品作為產品的特性所表達的功能性,是不以實現其基本物理功能為主體的。“情在詞外曰隱”,正是“情”這一重要因素左右著文創產品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只有抓住“情”,實現受眾與產品本身的共鳴,才能打動受眾,使其不僅愿意購買文創產品,更通過對產品的鐘愛而主動去了解該產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從而實現對相關地域文化的認識與愛戴。反之,缺少創新與情感注入的文創產品,既不能準確代表地域特色,更不能激起受眾的購買欲望,產品設計創新的缺失,將使后續的各種投入都失去意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特色要如何表達,文創產品要如何承載這些“厚重”的文化,值得我們在設計時深度思考。
“隱”的第二層含義是“審美意象的多意性”。劉勰說:“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審美意象蘊含的情意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豐富的。唐代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明代金圣嘆說:“不會用筆者一筆只做一筆用,會用筆者一筆做百十來筆用。”設計的多意性在今天已有清晰的現代設計理論闡釋。在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隱”所指代的“多意性”同時兼具“秀”的意義,強調“隱處即秀處”。能做到“會用筆者一筆做百十來筆用”則將使產品能用最簡潔的符號來表達最深刻豐富的意義。產品具有的隱含多意性,借由豐富卻簡潔的形態符號群表達,設計就可將兼具“簡潔”與“豐富內涵”這兩層表面上看來互為矛盾的意義有機融合在一起。正如苗繡具有的深層神秘的文化意蘊所體現出來的“隱”,完全可以讓我們深入挖掘其情其意,從而將其轉化到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之中。
2.“秀”之思
劉勰說:“情在詞外曰隱,壯溢目前曰秀。”在這里,“秀”是指審美意象的鮮明生動、直接可感的性質。清代的馮班說:“秀者章中破出之詞,意象生動者也。”“秀”乃是對審美意象的一種規定,即審美意象應該鮮明生動,可以直接感受。“秀”是對文創產品要具有的“美”的范疇的基本規定:“壯溢目前”的感受—生動性、可感性。也可通俗理解為文創產品需要具有生動的形象。
基于苗繡審美文化自由浪漫的藝術風格,苗繡作品呈現出天真浪漫、生動活潑的各類形象,讓人們觀之產生一種由內至外的感動,這正是我們所說的“秀”。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秀”的表達,不能簡單等同于“雕琢”。堆積了許多華麗的辭藻,并不等于就有了“壯溢目前”的藝術形象。因此,在設計中雕琢取巧,雖具有一定形式美,但不等于生動鮮活的設計形象。傾心于雕琢細節,勢必很難服務于整體,甚至成為不和諧組成。對“秀”的把握,應該是對設計整體思路及服務于整體的細節內容的表達。正因如此,能稱為具“秀”特質的文創產品,一定是對設計主旨全面、鮮活表達的“優品”。在苗繡文創產品創新設計中,尤其要注意避免設計出類似當前普遍存在的只片面注重圖案技藝的繁復而缺乏鮮活靈動特點,沒有“秀”之特質的“俗品”(如圖6)。

圖6 湘西十八洞苗繡商品
1.分解重構
湘西苗繡圖案承載著苗族人民的歷史記憶、民風民俗,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且圖案紋飾的內容多源于自然和日常生活,同時又具有美好吉祥的寓意,是苗族人民精神世界的體現和象征。
在苗繡文創產品設計中,我們可以運用現代設計構成方式,對圖案進行分解重構,這樣能夠在保留苗繡元素精髓的基礎上,將苗繡圖案紋樣所具有的視覺特征、文化內涵等植入文創產品之中,賦予文創產品一定的內涵價值,進而提升其經濟和精神價值,為產品設計增添生機與活力。再者,苗繡圖案風格多元,既有動植物、人物圖案,又有抽象夸張的幾何、文字圖案等,將這些圖案元素進行提取,與文創產品的造型、功能等相融合,不僅讓苗繡圖案在文創產品設計中扮演視覺裝飾符號的角色,更能夠讓苗繡藝術圖案進一步豐富文創產品的使用價值,將文創產品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完美統一起來,將傳統和時尚結合起來,為產品帶來更多新穎的創意來源。如圖7的手包,并不是如平常設計者將苗繡圖案簡單繡上去,而是將苗繡圖案重構應用于手包的搭扣處,以少勝多。苗繡紋樣為“海水江崖紋”,寓意福山壽海。搭扣外延處設計成波浪形,處處呼應。與圖8缺乏設計感的產品相比,優劣一眼便知。

圖7 手包

圖8 十八洞苗繡商品
2.由心賦彩
苗繡繡品設色豐富,變化巧妙,善于對比。苗繡多以紅色、綠色、黑色為主,搭配以其他顏色,花紋濃密,色彩艷麗濃烈。在大面積主色調中,有機地嵌入小面積對比色,如此構織出的色彩,既可以保持畫面的基調統一,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苗族婦女在刺繡過程中不拘泥于色彩的自然物理屬性,任由想象的馳騁,自然物的本色為綠,在她們飛針走線中也可以是紅。因此,將苗繡這種用色規律應用到現代文創產品的設計當中,同樣能夠讓文創產品呈現出如苗繡藝術般的獨特魅力。譬如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紅黃橙藍紫等色彩之間的對比能夠給人以富有沖擊力的裝飾效果,同時帶給人以喜慶、吉祥和熱烈的強烈心理感受。同時,為吻合當下簡約的審美取向,也可以對苗繡藝術中黑色、白色等純色進行重構應用,讓文創產品在色彩上顯得簡約、樸素、大氣。國潮美妝品牌花西子的民族印象產品系列,通過挖掘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復興了逐漸失傳的民族工藝。花西子將神秘而又古老的“蝴蝶媽媽”圖騰與花草元素刻入產品之中,用現代苗繡向年輕消費者展示了苗族的獨特魅力。如圖9花西子產品中,運用了苗繡的主體色:紅、藍,以藍色調為主,搭配小部分對比色橙色、淡桔色,對比熱烈而不失簡約與大氣,實屬高級。

圖9 花西子文創產品
3.技隨材變
對于苗繡藝術而言,其技法主要表現在針法、繡法等方面,將苗繡藝術的獨特針法、繡法創新應用到文創產品設計當中,需要充分考慮文創產品的材質和肌理。苗繡針法、繡法的實現主要是在布、錦、棉、紙等材質上,所以對于采用這類材質所設計的文創產品可直接應用苗繡技法,而對于其他材質比如木、金屬、PVC等,就需要轉變思路,對苗繡的針法、繡法進行改良。如將其轉變為針刻法或者針紋法,或采用現代印刷工藝直接印制,以完成圖案紋飾的設計制作(如圖10)。同樣以花西子高定彩妝為例,取形東方妝奩,融入苗族風情,以品質致敬民族之韻。以苗族姑娘裙擺為禮盒紋樣靈感,將苗繡為主打設計與禮盒相結合,采用優質皮革材質。

圖10 花西子化妝品禮盒
苗繡是“一部關于苗族先民社會歷史的人體文化史書”,苗繡作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藝術,記錄和承載著苗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審美文化。在各種實用的過程中,都有使用者的民族文化心理與之對應,這就給苗繡的實用注入了長久的精神動力,代代相傳,難以改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碰撞,變化正在發生。如何讓傳統與現代結合,在傳承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讓苗繡煥發新的光彩,這正是現代人需要思考的事情。
湘西苗繡具有深層神秘的文化意蘊與自由浪漫的藝術風格等獨特審美文化內涵,我們可以借鑒中國古典審美文化中的“隱秀”觀,將湘西苗繡審美文化與文創產品創新設計進行融合,從民族文化積淀中挖掘現代設計的創意靈感,在保留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設計理念進行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為苗繡文創產品設計提供創意思考和創新方法,以此助推湘西苗繡文化有效傳承與保護性開發,從而促進湘西地區文化經濟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