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增城分局 莊艷芳
飲用水安全是居民正常生活的最基本條件,甚至影響社會的安定和諧,水源地保護為確保飲用水安全的首要任務。本文有針對性地對2020年增城區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進行評估工作,從取水量保證狀況、水源達標狀況、環境管理狀況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研究分析增城區在用水源地存在問題,提出相關建議,為水源地后續管理提供參考依據[1-2]。
廣州市增城區位于東江下游北岸,現有14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其中7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如圖1所示。

圖1 增城區水源地分布圖
7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為河流型水源地,供水人口288萬。詳見表1。

表1 增城區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本情況
采用無人機航拍及現場巡查等對7個在用水源進行現場詳細調查,對水質監測、水量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等工作,并核實水源地管理各項措施的落實情況,研究分析水源地實際情況及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本次評估的7個在用飲用水水源地為東江北干流新塘水廠水源地、增江荔城水廠水源地、東江北干流清源水廠水源地、東江北干流新和水廠水源地、派潭河梅都水廠水源地、密石山林山溪水白水寨水廠水源地、增江正果水廠水源地,設計取水量共72671.5萬噸/年,2020年實際取水量64391.6725萬噸。
2020年,東江北干流新塘水廠、增江荔城水廠水源地,監測頻次為12次/年;東江北干流新和水廠、東江北干流清源水廠、增江正果水廠、派潭河梅都水廠、密石林山溪水白水寨水廠水源地,監測頻次為4次/年,水質均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III類標準,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
1.水源保護區劃定及規范化建設
根據2020年廣東省政府批復,7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已劃定保護區,并按要求完成水源地隔離防護和相關標識牌的建設。
2.水源保護區整治
7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中,派潭河梅都水廠、密石山林山溪水白水寨水廠、增江正果水廠水源地存在農業種植地塊,其余水源地均已完成環境問題整治。二級水源保護區中增江荔城水廠水源地2個入河排污口正按時序推進整治,其余水源地環境問題均已整治完成。準保護區均未開展違法環境問題排查整治。
3.水源保護區監控能力
7個在用水源地均已開展水質常規監測;增江荔城水廠水源地、東江北干流新塘水廠水源地、東江北干流清源水廠水源地、東江北干流新和水廠水源地已安裝了水質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后3個水源地共用1個水質自動在線監測系統,且上游16.18公里處設置有江龍橋監測預警斷面),其余水源地日供水規模不超過 10 萬立方米,按監管要求不需設置預警監控斷面[3];各水源地均安裝有360度視頻監控系統,實現24小時自動監控。
4.水源保護區風險管理及應急能力
7個在用水源地均已建立風險源名錄,創建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制度。在用水源地均已編制應急預案、并已進行飲用水源地應急演練、有應對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的物資和技術儲備、已建設應急防護工程設施、已設立應急專家庫、具備應急監測能力。已編制水源編碼、建立“一源一檔”管理制度,定期對水源地開展督查、督辦、評估工作,按要求在網站公開水源地信息,建立水源地信息化管理平臺。
1.取水量保證狀況(WG、占10分),得 分 公 式 為:WG=WGR×100,其中:WGR為取水量保證率。
2.水 源 達 標 狀 況(SQ、占60分),得分公式為:SQ=(WQR×0.3+WSR×0.7)×100,其中:WQR為水源達標率,WSR為水量達標率。
3.環境管理狀況(MS、占30分),得分公式為:MS=∑(INDEXi),其中:INDEXi包括保護區劃分(占10分)、保護區標志設置(占5分)、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占10分)、一級保護區整治(占10分,建設項目、農業種植、排污口、網箱養殖清除完成各占比25%)、二級保護區整治(占10分,排污口關閉、生活污水處理完成率、分散式畜禽養殖、網箱養殖整治完成各占比25%)、準保護區整治(占5分)、監控能力(占10分)、風險防控(占15分)、應急能力(占15分)、管理措施(占10分)。
4.綜 合 評 估(SWES)由取 水 量 保 證 狀 況(WG)、水源達標狀況(SQ)和環境管理狀況(MS)的單項得分加權 計 算 后 得 到,SWES≥90:優 秀;80≤SWES<90:良 好;70≤SWES<80:合格;60≤SWES<70:基本合格;SWES<60:不合格。計算公式如下:

計算結果詳見表2,綜合評估(SWES)值為98.07,保護狀況綜合評估結果為優秀。

表2 增城區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綜合評價結果
2020年增城區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綜合評價整體較好,但部分水源地仍存在一定問題。
一級區內存在農業種植地塊,二級區內存在排污口,未開展準保護區違法環境問題排查整治。
2020年,增城區部分水源保護區經過優化調整后,現存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5.97km2、二級保護區179.61km2、準保護區237.55km2,合 共423.13km2。一級保護區內農業種植地塊大部分已通過政府租賃形式退出耕種,但仍存在小部分農業種植地塊因租賃成本超出地方財力范圍,現仍屬于當地居民所有,并用于農業種植。二級保護區內部分雨水排口由于市政管網存在錯混接,變成排污口。增城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面積巨大,與基層執法監管力量薄弱不相匹配,同時,水源地日常監管手段單一,主要為人工巡查,巡查人員專業環保知識水平不高,對相應環保法律法規不熟悉,在飲用水水源地執法過程中,處罰方式過于單一,不能滿足水源地的恢復與保護,對面積巨大的準保護區更是疏于巡查監管整治。
目前,增城區已建立《企(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存檔登記表》《增城區風險點危險源排查管控清單》等風險源名錄,主要收錄涉及危險廢物的企業,但暫未對每個飲用水水源地進行針對性的風險源名錄設置。2020年,已對全區飲用水水源地統一編制《廣州市增城區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污染事件應急預案》(穗增環〔2020〕48號),但暫未對各水源地分別進行應急預案的修訂完善。
根據東江北干流兩岸的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可知,增城區與東莞市對水源保護區劃定級別存在差距,同一斷面處河面中線兩岸的保護級別不同。如新塘水廠水源地和清源水廠水源地為一級保護區,東莞區域的級別僅為準保護區級別。對東莞沿岸原有存在的排污企業監管要求不高,使得東莞沿岸的企業污染源能夠長期存在,對增城區的東江北干流飲用水源帶來一定跨市污染風險。
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暫未制定專門針對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的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只是零散出現在環境保護類的政策中,飲用水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存在巨大漏洞,與“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不相匹配。
一是嚴格禁止一級保護區內農業面源污染,現有農業種植地塊應逐步退出,改為與保護水源相關的用途。二級區積極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化工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施用適合不同品種的配方肥,應用水肥一體化灌溉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大力推廣高效低風險農藥,重點檢查農藥進銷臺賬記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臺賬記錄[5-6]。二是依托當前正在開展的增城區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項目,嚴格按照“查、測、溯、治”四步法,對水源地內入河排污口進行全覆蓋式排查,精準溯源,以點帶面、以少總多深入推進違法排污口整治工作。三是創新飲用水水源地監管方式,充分利用無人機、遙感等先進手段,加快實現水源地管理自動化、信息化和動態監控。
一是強化水源地環境風險的監管,盡快開展各個水源地風險源排查,編制風險源名錄、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可一個水源地編制一個應急預案,也可多個水源地統一編制一個水源地應急預案,但要為每個水源地單獨編制一個符合各自特點和特定突發環境事件情景的應急響應專章[7]。并對風險源可能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進行研判,建立快速的反應制度,最大限度預防和減輕突發環境事件對水源地造成的危害。二是選拔培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專業人才,既要求精通法律知識又要熟悉環境保護知識。做好日常巡查監管工作,執法標準寬嚴并重,改變單純處以罰金的處罰方法,對水源地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多宣講普及,鼓勵污染者清理污染物、恢復水源地原貌,對屢教不改的污染者頂格追究法律責任,提高法律的威懾力。
充分考慮補償主體、受償客體、補償方式、補償標準、實施機制5大關鍵要素,制定增城區水源地生態補償實施辦法,重點對水源地管理、水源涵養區保護、水源地整治、水源地拆遷移民等給予補償,并逐步解決跨市水源地的使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首先,要建立長效生態補償機制,補償方式多樣化,如政策補償、技術補償、資金補償、市場補償等。目前應用最多的為資金補償,而資金來源主要為上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來源單一,無法長期承擔跨地區、跨區域的生態補償。可參考先進經驗,發展市場生態產業促進保護的雙向驅動補償模式,聯防聯治,建立長效補償機制。其次,落實“誰受益,誰補償”基本原則,重點協調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讓公眾意識到受益者應付費、保護者應得到合理補償,引導雙方按各自責任分工保護水源地。最后,制定合理的支付標準,確保生態補償能順利實施。應根據水源地用水量、水質和經濟發展水平制定支付標準,結合家庭收入、支付意愿等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使得該機制公平公正,長效發展[8-12]。
本文結合增城區在用水源地取水量保證狀況、水質達標狀況、環境管理現狀,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深化污染綜合排查整治、完善風險防控和應急能力、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建議,為今后提高水源地環境管理水平,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提供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