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健,柏 康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制造業企業是實現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探討其研發投入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機制,對于提高投入效率、促進行業發展意義非凡。由于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屬于高風險活動,不同內部控制質量對其資金流向的引導作用也不相同。因此,研發投入、內部控制與財務績效間的關系既是實際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前沿問題。對此,本文從國家、產業、企業、內部控制4個視角進行分析。
從國家層面看,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實施以創新為主導的發展戰略對于遭遇發達國家技術壟斷的我國尤為重要。2019年我國研發投入總額為22 143.6億元,比2018年增加2 465.7億元,增長12.5%;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費用與GDP之比)為2.23%。與美國(2.83%)、日本(3.26%)等發達國家相比,研發投入實力依然不足。
從產業層面看,作為典型技術創新驅動型產業的制造業需要大量研發投入,以維系其環保、高效與可持續發展。制造業企業的生產能力及發展前景與其創新能力息息相關。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進步亟需企業整體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
從企業層面看,研發投入是企業的重要投資活動,然而它具有投入產出周期長、風險不確定、收益滯后等弱點。鑒于此,企業往往抵制研發投入。但是,企業成功的技術創新會為企業帶來極大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為企業發展創造新的機遇,甚至能在戰略層面改變企業生態,這些好處最后都將落實在財務績效上。由此可見,研發投入與企業財務績效密切相關,研究二者間的關系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內部控制層面看,隨著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化,企業的內控目標逐步轉變為管理實施的實效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多數制造業企業內部管理混亂,以致內部控制的執行較為不力,所以全面檢查對各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的執行效果就顯得尤其關鍵。這也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活動能否提升制造業企業財務績效,以及內部控制活動在我國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對財務績效影響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怎樣發揮作用都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證檢驗。
對于研發投入是否影響財務績效,前人的研究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其一,認為企業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水平負相關;其二,認為研發投入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有學者通過研究我國上市公司數據發現,研發投入雖然對財務績效存在正向影響,但很難在短時間內體現。
企業創新是從問題開始的,從發展新的思想萌芽,到組織、技術、管理及戰略等各個層面要全盤考慮,優化整體配置,以技術進步和創意組合解決問題,完成激發經濟活力謀求發展進步的過程。而研發投入的影響如圖1所示,共有兩種。一種是,企業對研發創新的持續投入促進了新產品的出現和新市場的開拓。另一種是,企業的研發活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將這部分資金用于結果不穩定的研發活動會對企業造成不確定的后果;如果結果不理想,則會產生大量的沉沒成本。這不僅會直接影響企業研發活動,甚至會因資金短缺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圖1 研發投入影響財務績效的機理
假設1:不考慮內部控制時,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反向影響當期財務績效。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謀求科學管理的糾正機制,通過執行系統的控制規范,為企業的日常經營減除風險、排除隱患。有學者以2012—2016年深市中小板466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了企業內控與績效的關系,發現企業內控水平與績效水平正向相關。
假設2:不考慮研發投入,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質量與當期財務績效水平正向相關。
內控活動與研發投入旨在通過規范決策生產流程和產品技術創新來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提升企業財務績效水平。然而,研發活動從啟動到產出維護,每一段進程都存有風險。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保護了企業營運系統中研發環節的每一次活動,阻止了可能出現的問題與系統性偏差的出現,并保證了研發投資的合理供給和研發成果的價值體現。龐博指出,內部控制可以削減非經常性損益,從而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
假設3: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在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之間發揮調節作用。
各變量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表
1.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的關系模型

本文構建的研究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研究模型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研發投入(RD)與財務績效(ROA)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內部控制質量(ICQ)與財務績效(ROA)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初步說明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對投入當期財務績效存在不利影響,內部控制有效的制造業企業能夠取得更好的財務績效。
表3第二列研發投入RD的回歸系數為-0.045,表明研發投入降低財務績效。假設1得到驗證。
ICQ的回歸系數為6.753,表明內部控制提升財務績效。假設2得到驗證。
表3第四列為當期內部控制調節作用的回歸分析,其中交互項INTERACT的回歸系數為0.471,表明內部控制發揮了調節作用。假設3得到驗證。
關于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后續影響如何,表3第五列為滯后一期內部控制調節作用的回歸分析,交互項INTERACT的回歸系數為0.562,表明內部控制依然可以發揮調節作用。
控制變量方面,變量SIZE呈現正相關,表明制造業企業資本規模越大,越有助于財務績效的改善;變量ROI呈現正相關,表明制造業企業的營業收入越高,財務績效越好;變量STATE呈現負相關,表明我國國有制造業企業的財務績效普遍低于非國有制造業企業,這是由于國有制造業企業機構臃腫、管理混亂造成的。
從表3可以看出,調整后的R2分別為0.247、0.261、0.264、0.164,表明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是顯著的。

表3 回歸結果分析
為了保證實證結果準確可靠,本文選用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財務績效新的替代變量,結論依然成立。
第一,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反向影響財務績效,內部控制質量正向影響財務績效。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活動規范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為制造業企業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內部環境。
第二,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能夠發揮調節作用。雖然制造業企業進行研發投入會在短期內反向影響財務績效表現,但是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起到了良好的調節作用。
第一,制造業企業應結合自身內部控制質量謹慎地進行研發投入決策。雖然制造業企業研發活動可能會產生創新產品和服務,但是總體而言其投入與產出相比并不意味著有助于財務績效的提高。然而,這絕不意味著制造業企業不應該進行研發活動,而是說研發活動應當結合自身的內部控制質量。由于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質量能夠削弱研發投入對于財務績效的負向影響,那么內部控制質量較高的企業完全可以堅持創新驅動方針不變,對研發活動方案做出謹慎而全面的評估,并且充分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用長遠眼光看待研發活動帶來的收益。按照馬太效應原理,內部控制質量較高企業對研發活動的投入有機會給企業帶來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產品和服務,從而擴大市場份額,提升財務績效。
第二,政府應健全企業內部控制的法律法規,督促企業完善、落實與研發有關的內部控制機制。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質量顯著影響財務績效,這意味著在研發活動決策前建立和執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向企業管理者及時傳遞準確有效的經營信息,從而獲得較為全面的研發投入決策信息。在研發活動決策之后,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還可以對研發活動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可見,研發活動及內部控制質量同樣重要,我國制造業企業既要科學決策研發投入活動,又要有效發揮內部控制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