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濤,單曉玲,賈漢忠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為了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國家在不斷推進高等教育改革。2015年11月,我國國務院正式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了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并由此拉開了國家“雙一流”建設的大幕。
進行“雙一流”建設,可以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總體水平,提升在國際經濟浪潮中的核心競爭力[1]。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要想發展農業離不開專業的科學技術和專業的農業人才。因此農業院校有責任有義務為國家培養一批掌握專業科學技術的農業人才,肩負起農學類“雙一流”建設的重任。
我國一共有9所高等農林類院校上榜“雙一流”建設名單,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所(A類1所,B類1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7所,總占比6.57%,總體發展處于不利趨勢。我國農林類院校建設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2]:
1.傳統的優勢學科面臨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挑戰。高等農林院校的學科發展不夠均衡,優勢學科過于單一,面臨綜合性大學的競爭激烈。
2.資源制約。我國農業產業目前正處于轉型升級期,與其他產業(如信息業等)相比,整體上處于技術落后狀態。
3.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高等農林院校與其他同類院校相比,領軍人才方面相對缺乏,直接影響了農林院校學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鑒于我國的社會發展形勢,結合“雙一流”建設,以及“三農”問題持續得到關注這一背景,我國農林類院校更應該高度重視社會發展形勢,深度剖析并利用自身優勢,將農學類學科發展成為具有特色的一流學科[3]。
數據分析能夠直接反映出我國農林類院校的建設成果,并發現一些潛在問題,以便各農林高校相互取長補短,找準今后應更加側重的建設方向,使農林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更加卓有成效[4]。
表1綜合了四大權威機構“雙一流”建設前后農林院校的排名,從學校排名情況來看,中國農業大學在農業類院校中處于領先地位。

表1 “雙一流”建設前后農林院校排名
自“雙一流”建設以來,我國各農林高校在排名上都有一定的進步,南京林業大學進步較為明顯,說明“雙一流”建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農林類高校的發展。
從地域來看,位于東部、中部城市的高校排名較靠前,位于西部、東北部高校發展較為迅速。“雙一流”建設對于農林類院校來說是難得的發展契機,農林類院校較綜合大學稍有劣勢,但“雙一流”建設這一平臺將農林類高校的特色與優勢再一次具體豐富地展示出來。
從榜單可以看出,農林類院校大多處于中間位置,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應當發揚學校優勢,相互學習,爭取使更多農林類院校進入全國前30乃至前10,為適應國家要求做出更深層次的突破[5]。
學科評估(China Discipline Ranking,CDR)是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按照國務院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對具有研究生或博士培養和學位授予資格的一級學科進行整體水平評估(簡稱“學科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聚類排位。
學科評估的結果不僅能為參評單位了解自身學科現狀,提高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質量提供客觀信息;也為學生選報專業、學科等提供參考信息;也讓社會各界更加便利地了解有關學校和相關單位的學科建設狀況。
表2為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雙一流”建設中農林類院校的學科建設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農業大學無論是入選學科個數排名還是A類學科的排名均位于這九所“雙一流”建設農林院校之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雖然整體的學科數目較多,但大部分都位于B類學科,說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優勢學科較少,具備很大的提升空間。南京林業大學雖然入選的總學科數偏少,但A類學科數目較多,說明南京林業大學發展不均衡,但很好地把握了“雙一流”建設的重點方向。其他農林院校總體入選學科數目與A類學科數目總體趨勢大致吻合,都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6]。

表2 第四輪學科評估各農林院校表現及“雙一流”中期評議結果
總體上,我國農林類院校“雙一流”建設中期進展順利,基本達成了學校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的階段目標。
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2001年由美國科技信息所(ISI)基于湯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錄的全球11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0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數據庫。目前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對各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進行評價的工具之一[7]。
進入全球前1%、前1‰的學科情況是重要的評估指標。我國作為教育大國,教育部在學科評估中將ESI指標納入學科評估體系。農林類院校在“雙一流”建設中體現出了良好的發展狀態,在ESI學科指標建設中有一定進步[8]。
從表3來看,總體上九所農林類高校均有學科進入前1%,并且自2016年“雙一流”建設以來,大部分高校進入前1%的學科數目有所增加。其中華中農業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均增加了4個前1%學科。其次,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均增加了3個前1%學科,中國農業大學增加了2個前1%學科。四川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在一流學科建設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3 “雙一流”建設前后ES I排名情況
在“雙一流”建設前,只有中國農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存在進入前1‰的學科,“雙一流”建設至今,華中農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分別增加了2個和1個前1‰學科。總體上體現了“雙一流”建設提高了我國農林類高校部分學科的國際競爭力。
從2016年“雙一流”建設前到中期建設評估,農林類院校在世界排名上都有一定程度地提高,建設前我國只有中國農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進入世界前1000名,建設至今,我國又增加了華中農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躋身世界前1000名。北京林業大學進步最快,前進了476名,其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進步了347名。總體說明,農林類院校在全球范圍內科研影響力提升,“雙一流”建設成效逐步顯現[9]。
從學科建設情況來看,我國高等農林院校在ESI學科建設中整體發揮較為突出,各高校多學科排名進入全球前1%甚至前1‰。其中在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工程學等學科方面高等農林院校基礎較為深厚,形成了有序、完整的教學體系。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各農林院校堅守以“農”為根基,發揮傳統教學優勢,在堅守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比較“雙一流”建設初期與中期的發展成果,可以發現,在藥理學、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等方面,各個高校學科建設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表4 “雙一流”建設前(2016)后(2019)農林類院校ES I學科建設情況
農林類院校站在現實與時代的基點上,將目光轉向分子生物水平,力爭在分子領域取得深層次的突破。但農林院校在工科學科以及綜合交叉學科等方面基礎較為薄弱,因此,農林類院校應通過差異化發展,最大化發揮自身優勢,優先發展與農學大類相關的工科學科[10]。
從學校入選名單來看,在入選ESI學科建設的農林高校中,中國農業大學入選數量最多。從世界排名看,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科學(7)、植物學與動物學(62),華中農業大學的農業科學(78)、植物學與動物學(84),南京農業大學的農業科學(20)、植物學與動物學(66),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農業科學(22)、植物學與動物學(129),學科排名均位于全球前列,均為農林院校優勢科目。另外,化學、材料、工程學等領域都具有頂尖的實力[11]。
本研究按照“雙一流”建設,對比分析了2016年與2019年農林類高校與同層次高校之間存在的優勢與差距(見表5),表5中“同層次院校”的平均值均去除了“2+7”高校。總體來看,2019年無論是農林類院校還是同層次的院校各項指標基本高于2016年,尤其是科學研究這項指標遠高于2016年。說明“雙一流”建設以來,我國更加注重科學研究并且取得了相應的成果。
從生源質量來看,我國農林類院校生源質量低于同層次的院校,這個問題是我國農林類院校一直面臨的一項難題。頂尖人才象征著學科的領軍人物,從表5可以看出農林類院校頂尖人才匱乏,學科師資隊伍薄弱,致使高校很難形成學科合力,打造屬于自己的一流學科。科研質量和科研成果反映了科研實力的高低,我國農林類院校的科研實力低于同層次的院校,大多數農林院校均未達標。表中服務社會指標這一欄直觀反映了農林院校將研究的科研成果轉換為實際收入的成效不佳,科學研究實用性低,與市場契合度不高。“雙一流”建設為我國一批高校帶來了許多機遇,在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也成功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

表5 “雙一流”建設農林高校與同層次高校對比
也要看到農林類院校的進步要慢于其他綜合類院校。“雙一流”建設是機遇也是考驗,農林類院校憑借自身已有的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基奠,要努力發揮優勢彌補劣勢,促進一流學校一流學科的建設[12]。
通過中期評估,可以了解“雙一流”建設對我國農林類院校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能看出與其他綜合高校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高等農林類院校要深度挖掘自身的優勢,抓住機遇,改善現存問題,通過加強政策導向,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學校資源及改善生源環境,突出教學特色,研究農業高精尖技術,建設成為一流學科和一流學校。
一是著力培養拓展學科領域的領軍人才。學術隊伍在一流學科建設中起核心作用,高等農林院校學科發展要沿著學科鏈突圍,在新的學科專業領域培育領軍人才。
二是將傳統優勢學科打造成一流學科。一流的學術團隊是一流學科的核心性資源,科研平臺則是在一流學科建設中起基礎性作用。高等農林院校應該劃撥專項經費用于科研平臺的建設,形成優質資源。
三是將相關學科打造成特色學科。要圍繞農林類高校的特色學科調整相關學科方向,通過產學研合作加強相關學科的特色優勢。要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形勢,在高精尖農業科學技術領域尋求突破,進行具有鮮明的農業特色教育。
四是提升生源質量。農林類院校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招生,不要盲目擴大招生;要強化在校學生思想教育,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充分發揮公共課程以及輔導員的作用,使學生主動學習,變成優秀的農業科技人才。
教育是國家建設之根本。鑒于我國的社會發展形勢,結合“雙一流”建設,以及“三農”問題持續得到關注的背景,應充分認識到農林類院校整體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
總體上,我國農林類院校“雙一流”建設中期進展順利,成效顯著,基本達成了學校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的階段目標。以后,我國高等農林類院校應深度挖掘自身的優勢,抓住機遇,積極改善現存問題,通過著力培養拓展學科領域的領軍人才、打造一流學科和特色學科、提升生源質量和改善生源環境等方式,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