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昆
(天津大學 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天津 30007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強調:“學風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教書育人的本質要求,是高等學校的立校之本、發展之魂。優良的學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1]這都充分說明了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的學風建設對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發揮輔導員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對學生個人成長與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狹義的學風指在一個學校中其學生群體性的學習風氣,即學生在學校受教育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模式的總和,包括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紀律、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成果等諸多方面[2]。而廣義的學風不僅指向學生層面的風氣,還涵蓋教師的教育教學風氣、學術研究風氣、校園文化氛圍等方面[3]。本研究所主要討論的是狹義概念下的高校學風建設工作。
1.學生沉迷網絡,自控能力較差。隨著互聯網應用范圍的拓展與智能終端的普及,學生的學習生活被網絡環境所包圍。從早年間的“人人”“校內網”,到如今的“微博”“朋友圈”,網絡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獲取信息與表達自我的渠道;網絡游戲走向手機平臺,更是隨時吸引著大學生的眼球。學生容易因自控能力較差,難以保持對課堂與學習的注意力,為課堂氛圍營造帶來巨大挑戰。
2.缺乏未來規劃,學習動力不足。有調查顯示,超過三成大學生面對專業學習經常懷有無意思感、厭煩感與多余感等消極心態。21%的學生自我感覺“缺乏學習動力、厭學,為了考試而學習”[4]。大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順應社會要求選擇高考,并未深入思考和規劃過個人發展前景,也沒有形成明確的價值觀與人生理想,因此進入大學后普遍存在目標缺失、缺乏內在學習動力等情況。
3.考風考紀不嚴,學習紀律渙散。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大學與社會的交流日漸密切,一些不良社會風氣進入校園,對大學教育與學風建設帶來不利影響。“學習無用”的言論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曠課、遲到早退等現象,嚴重違背課堂紀律;急功近利的思想與惡性的競爭意識使得學生忽視誠信品格的重要性,平時學習不刻苦,在考試中通過投機取巧的方法求及格或牟取高分[5]。
4.難以把握大學教育特點,學習方法不當。學生在初高中階段被家長和教師灌輸“上了大學就輕松了”的理想化思想,事實上經過高考的篩選與淘汰,大學中學業與綜合能力的競爭更為激烈。學生進入大學后未能及時把握大學教學的模式與特點,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心態和學習方法,對于不斷增加的學業壓力始終采用被動應付的策略,沒有養成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導致學業問題頻發。
5.專業認同度較低,缺乏專業精神。由于高考咨詢制度或其他因素,學生缺乏對所學專業的基本了解與科學認識,主要依靠自身的想象選擇專業。調查顯示,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滿意度低于70%[4]。在深入了解專業后,專業現實與理想狀態相悖的現象使得學生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產生厭煩情緒。此類學生往往缺乏專業探索精神,缺少專業責任感、趨利性明顯。
高校學風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對于學生成長具有重要價值。由于學生的行為與態度具有年級特性,應當在把握學風建設工作整體要求、科學分析學生年級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階段、分層次的學風建設活動。其工作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結合年級特點的學生建設思路
為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學風建設的工作,必須先了解大學生的主要特點及其在不同年級階段的特征,便于輔導員結合年級特點制定針對性方案。
當前在校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在家庭生活中普遍被“慣養”,生活獨立性較差;性格上孤獨感明顯,需要師長給予及時、充分的關心。受到信息多元化的影響,學生的思想易受到外界干擾,有時盲目自信,有時又容易陷入迷茫。他們具有追求個性、情感表達強烈等特征,在面對問題時敢于嘗試、敢于挑戰權威。從小被灌輸“競爭意識”,導致學生對榮譽和外界的認可具有更加強烈的追求。把握好這些特征,有助于輔導員開展相應的學風建設活動。
低年級主要指大學一年級,這一時期的學生處在從高中到大學、從家鄉到異地的過渡階段,對大學生活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新鮮感。在這個時期,學生對大學生活會存在一定的不適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學授課量較大、課程數較多、學習過程無人監管且需要自主復習備考,新生往往難以及時適應;二是對脫離父母家庭進入集體生活,要求學生具有更強的生活獨立性,生活環境變化會使新生一時不能適應;三是人際交往發生變化,除了班級交流,還有師生關系、社團交際等,都需要新生去嘗試和適應。
中年級主要指大學二、三年級,在這個階段學生逐漸適應的大學的學習生活,新鮮感褪去、學業與社交問題逐漸凸顯。這一時期,學生開始接觸專業課程,課程難度與連貫性增加,導致學生的學業壓力增大;且一門課沒有徹底掌握就會造成連鎖反應,惡性循環。由于學生逐漸了解學校的政策規定與實際操作情況,可能會帶著“鉆空子”的思想做出一些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的行為。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缺少溝通技巧、不合群等情況,處理不好同學間關系、易產生矛盾。在這個時期,學生逐漸開始考慮和規劃未來發展,但在目標選擇過程中徘徊不定。
高年級主要指四年級(包括部分專業五年級)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以未來選擇與發展方向為主要生活導向,更具有社會化傾向。學生的職業發展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在考研、出國、就業等選擇中做出合理的決定是他們要面對的共同問題,為學生帶來相應的壓力。這些壓力會將他們的精力轉移到面向生涯選擇的準備中,忽視了專業課程與畢業設計。畢業季也會帶來一些情感問題,師生情、同學情、愛情的選擇等形成影響高年級學生的綜合因素。
針對新生的特點,輔導員應在學風建設過程中加強適應性教育引導。充分發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在低年級階段打好學風建設基礎,有助于學生整個大學階段良好學風的養成。
一方面,把學風教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入學教育是學生角色轉換的重要時期,在入學教育中所獲得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高校應在入學通知書中展示學業清單,包括學生的專業培養計劃,專業所對應的競賽與科研機遇,學校學業預警、勸退的紅線等相關信息,使學生及早產生危機意識。另一方面,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進程,積極調動班主任、專業課教師、社團骨干等高年級學生加入新生教育引導的陣營中。
第一,班主任應當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一對一做好學生學業指導與學習習慣養成工作。班主任可以通過組織或參與主題班會等形式,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具有專業適應性的學習方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開展切實有效的學業引導和輔導工作,建立班級優良學風,進而輻射年級。第二,專業課教師充分利用課堂授課機會,鼓勵學生投身專業學習研究。組織專業教師開展系統性的專業介紹與學科前沿講座,使學生盡快建立專業概念、培養專業興趣,進而在學生群體內形成主動學習的風氣。第三,利用高年級學生的同類榜樣作用,形成先進引導。高年級學生在組織日常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積極向新生進行正面的學習態度、學習紀律、學習方法的介紹,使學生樹立學習目標,促進形成新生群體中良好的學習氛圍。
輔導員要重點關注一年級學生考試出勤情況,大一階段缺考的學生往往在學業和心理方面更容易出現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第一時間與學生聯系、了解學生缺考原因和具體情況,必要時應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反饋,并將此類學生列為重點關注對象。
鑒于中年級學生的學業、社交問題等特性,輔導員在學風建設中應注重制度建設。采用針對性輔導與整體性建設相結合的策略推進優良學風建設,“抓住關鍵少數、引領絕大多數”,堅持個別交流、持續關注的原則,使工作更加靈活。
這一階段,學生開始專業課的學習。應重點關注與指導暴露出學業困難的學生。一是通過個別交流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具體問題,給予針對性指導,使學生將學業發展與個人前途結合起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二是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家校聯動給予學生充分的關心與督促;三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安排學業輔導與答疑活動,在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加強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功能;四是長期關注與督促學業問題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態,全方位掌握學生的學業情況。
在整體性學風建設工作中,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加強學校規章制度的宣傳,嚴格考風考紀。經過大一階段的學習生活,學生逐漸了解學校的教學與考核方式,容易產生怠惰與僥幸的心理。應嚴抓學習紀律問題,輔導員與任課老師做好充分的溝通工作,對于曠課、代簽到、作業抄襲等違反學校規定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緊抓誠信教育,防微杜漸,杜絕考試作弊等現象。第二,通過榜樣教育,形成正向引導與激勵。以高年級的優秀人物為榜樣,通過宣傳和介紹他們學習的態度方法與所取得的成果,形成對學生的正向激勵。可以采用經驗分享會、新媒體平臺展示、優秀學生評審會現場觀摩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榜樣目標。同時,將選拔學生干部、評獎評優等與學業情況將結合,在年級中形成學風建設的正向指揮棒。第三,加強宿舍學習文化建設,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一方面加強對大學生宿舍使用電腦的管理,輔導員定期進入宿舍,對沉迷游戲、長期滯留宿舍的學生進行談話與批評,加強與家長溝通。建立宿舍內互相監督機制、推廣宿舍文化活動,激發宿舍成員的學習熱情,形成積極奮進的學習氛圍。
針對高年級學生即將離開校園步入社會的特點,著重拓展性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競爭力。大學生活接近尾聲,學生面對考研、就業等更多現實問題,思維方式也更加社會化,但仍然不能忽視學風建設的問題。應依托學風建設,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
首先,通過學風建設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考研與就業競爭力。高年級階段的學生會更多關注未來的個人發展前途:對準備就業的學生,輔導員要多方位幫助和指導學生提高就業能力,端正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通過組織就業經驗交流會、面試技巧培訓等活動,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筆試與面試技巧,提升學生的競爭力。針對意向升學的學生,要結合備考的時間節點,進行分類指導。組織考研分享會等活動,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考研復習的時間節點,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
其次,通過關注畢業設計進程及擇業就業引導,提升學生的責任感。關注學生的畢業設計進度,尤其是曾經出現過學業困難的學生群體。通過模擬答辯等,養成學生對畢業設計的負責態度,維持整個年級學風穩定、學習精神不渙散。另一方面關注就業工作,向學生介紹本專業主要就業去向與社會就業現狀,引導和鼓勵學生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和行業去、從事對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的工作,有效提升學生的擔當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再次,幫助學生提升自身修養、關注誠信教育,倡導文明離校。組織傳統文化、社交禮儀、誠信等主題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個人修養,旨在為學生步入職場、進入社會奠定基礎,以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因為個人修養問題而遭受挫折。進入大學最后一個學期時,發布《文明離校倡議書》,使學生自覺為中低年級學生做好榜樣,認真理清學業情況,做好畢業設計工作,完成答辯,做好離校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最后,通過高年級學生傳幫帶的作用,帶動整體學風建設。組織開展優秀畢業生、優秀畢業設計等評選活動,將選拔出的優秀學生作為先進典型在學院和學校全范圍內進行宣傳和推廣,營造關注學業、科研育人的學術氛圍,從而帶動學院及學校范圍內的學風建設工作。
學風建設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永恒話題,而學風建設也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系統工程。當下高校學風建設過程中存在自控能力較差、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紀律渙散、學習方法不當、缺乏專業精神等五類常見問題,分析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在科學分析學生年級特點的基礎上,開展分階段、分層次學風建設的工作思路。隨后,將大小大學生按照低、中、高年級分類并分析不同年級層次學生的主要特點。最后,根據學生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一系列輔導員層面的學風建設的工作思路。相信在學風建設過程中,只要輔導員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思想和學習狀況開展持之以恒的引導和教育工作,充分發揮輔導員的職責與作用,必將使高校學風建設取得更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