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熱點,其在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促進學生個性、教師專業化、學校辦學特色等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課程資源的支持,可以說,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學校的實際教育成果。那么,課程資源從哪里來呢?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課堂”,即社會處處都有教育資源,生活樣樣都是教育資源。而地域文化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源,理應成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因為每位教師和每個學生都是該地域的一分子,與其地域獨特的行為系統、居住形式、語言、經濟、社會組織,以及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等發生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并且相互影響。因此,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應廣泛地考慮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校本課程的開發體系和內容中。
閩南地區地域資源非常豐富,既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名勝古跡、歷史文化遺存、地方傳說等地方性知識的顯性文化,又有包括社會風俗、思維習慣、道德傳統和價值觀等地方傳統與精神在內的隱性文化。對開發小學音樂校本課程來說,從這些豐富的地域文化中遴選出適合小學生認知和學習的內容,如閩南民間藝術,包括閩南民間音樂和童謠等,融入其中,使其形成系列化,是很有好處的。同時還要選擇和探究適合小學生認知規律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對本土地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高尚的審美觀,在了解閩南地域文化的同時,了解閩南地域文化的精粹,造就一代具有扎根本地域又向世界開放的文化心態,和創造現代文化能力的新人。
一、結合環境布置,凸顯隱性課程
濃郁的文化氛圍、優美的育人環境,是一種隱性課程,體現著一個學校的文化積淀和底蘊,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對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要開發音樂校本課程,就要考慮如何全方位地滲透閩南音樂文化知識,并將這項工作與學校環境布置、文化氛圍創設結合起來。可以在樓梯、道口懸掛著有關閩南文化的資料照片,如閩南的鄉土習俗、閩南的音樂戲曲、閩南的傳統建筑、閩南的民間信仰、閩南的杰出人物等;可以在操場上增添幾尊閩南民間雕塑,讓學生一走進學校校園,一走上教學樓樓梯,就可以看到一尊尊形態各異的雕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就像走進了閩南民間文化長廊一樣,引導學生追溯閩南史,了解閩南情,宣傳閩南美,探尋閩南根,塑造閩南魂,傳承閩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接受閩南地域文化的熏陶。此外,還可以在校園的一些角落,開辟閩南文化角,增添一些富有閩南特色的布置,如南音館、高甲戲區、農具角、面泥館、木偶館、服飾室、剪紙室、影雕室、珠繡區、織網角等,特別可以在音樂教室里掛上有關圖片,擺放相關物品,讓學生隨處都能感覺到一股股濃郁的閩南風情,彰顯隱性課程的功力。
二、依托學科教學,滲透顯性課程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學校的一切活動只有依托學科參與、滲透,才能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發展力。因此,要致力依托學科參與和滲透,將閩南地域文化知識貫穿于音樂學科教學中。
(一)要注重學科融合
有的學校注重學科融合,加強了音樂與其他學科間的橫向聯系,起到了相應的效果。如在一年級開展“閩南美食吃透透”綜合性學習,音樂教師挑選與美食相關的閩南歌謠組織演唱,如《燒肉粽》《土筍凍》《雜菜湯》等閩南歌曲或自行創作歌曲進行教唱。語文教師組織了“美食吃透透,識字樂翻天”的活動,引導學生從認識“閩南名小吃,閩南金招牌”入手,組織學生制作“識字小報”,并張貼在教室外的墻壁上,帶領同年級的學生相互學習,相互評價,在趣味中識字,在識字中了解閩南文化,既起到了增加識字量的目的,又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閩南文化的熏陶。美術教師則從中挑選部分小吃組織學生畫畫;綜合實踐教師帶領學生制作、烹飪閩南小吃。這樣,唱、讀、畫、吃樣樣俱全,多個學科同時并行,教學方法更加豐富,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二)要進行調整滲透
在開發小學音樂校本課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挖掘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地域文化資源音樂元素,并適度調整現行音樂教材教學內容和進度,在顯性課程中進行有效滲透和引導,讓學生繼承、熱愛、喜歡、表現和創新閩南民間音樂。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挖掘閩南民間音樂獨特的審美情趣,用形象的動作、有趣的簡筆畫、富有特色的打擊樂伴奏等多種教學方法予以配合,讓學生體驗了閩南方言的韻律美和旋律的委婉美,讓學生深深認同并熱愛閩南音樂。同時,大部分學生還會主動把學會的閩南民間音樂教給家里的人,間接傳承、推廣了閩南民間音樂。閩南民間音樂的內容、種類繁多,各有千秋,是極為豐富和廣泛的。下以典型的幾種舉例說明。
1.蓮花褒歌。蓮花褒歌,是一種流傳于同安蓮花鎮山區的傳統民歌形式,歷史悠久,短小精悍、格律自由、曲調優美、語言詼諧,經常采用獨唱、對唱的形式進行,種類有愛情類、采茶類、農作類、道德類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教師可以將這樣的歌唱內容、歌唱形式引入課堂,也可以在每年的褒歌比賽時組織學生去游學。這樣,既可以傳承悠久的具有非常好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又可以讓音樂課程內容多樣化、形式多元化。
2.閩南語歌曲。閩南語歌曲包含傳統的和現代的。傳統的如著名的閩南民間歌曲《月娘(月亮)月光光》:“月娘(月亮)月光光,起厝(房子)田中央,樹仔叢花開香,親象(就像)水花園。月娘月光光,照入房間門,新被席新蠓帳,要困(睡)新眠床。月娘月光光,照到大廳門,糖仔餅擺桌頂,愛甲(吃)三色糖。” 它展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如月光下的農家、門外農田肥沃、院內花香撲鼻,月光照入房內,新被席、新帳、新床,桌上還是兒童喜歡的三色糖。歌詞不復雜,但充滿生活的氣息;曲調很優美,承載著長輩們良好的祈愿和濃厚的傳統寓意,彰顯出特殊的文化內涵。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歌曲特有的意境和風格,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園的深厚感情。而現代的閩南語歌曲發展很快,特別是隨著海峽兩岸的不斷開放,臺灣原創閩南歌曲大量涌入大陸,如《愛拼才會贏》《酒干倘賣無》《浪子的心情》等閩南語歌曲,不經意間便在大街小巷四處傳唱。特別是《愛拼才會贏》展現著一種催人奮進的意境,充滿了激勵精神。教學生演唱,可以兼容思想教育與藝術熏陶。
3.南音。又稱南樂、南曲、南管,是一種地方色彩濃厚的樂種,被稱為“音樂的一塊活化石”“中國音樂之根”“東方音樂之花”。聯合國于2009年將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種古老的樂種,通過在課程和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可以促進南音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南音著名曲目有《山險峻》《出漢關》《共君斷約》《因送哥嫂》等,至今還在廣為流傳,曲牌還保留著《漢宮秋》《三臺令》等唐宋古曲名稱。在滲透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播放2010年的泉州國際南音大會、2012年聯合國春晚中的《南音鬧元宵》、2014年巴黎南音專場演出,以眾多的南音盛世讓小學生感受到身為閩南人的自豪,進而建立起弘揚閩南文化的強烈意識,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可以對《靜夜思》《登鶴雀樓》等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譜以南音編曲,演唱起來別具一番風味;還可以將南音曲目的創作背景、包含的故事情節、故事發展的場景等元素,創編成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小學生在南音曲目中的學習難度。如著名南音曲目《直入花園》講的是紫姑的故事,教師利用媒體課件以及生動的語言描述春天的場景,讓小學生感受春天花園生機勃勃的場景。
4.民間戲劇。閩南的民間戲劇流傳甚廣,歷史悠久,題材廣泛,種類很多,主要有歌仔戲、高甲戲、梨園戲等。它們都帶著濃郁的音樂元素,承載著歷史的足跡和傳承責任,引導著后人繼續發揚光大。
5.歌仔戲。歌仔戲作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寶貴藝術形式,也成為維系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條重要紐帶。保護、傳承和發展歌仔戲刻不容緩,也應成為廣大閩南地區音樂教師的責任。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或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觀看廈門理工學院2016年拍攝的《傳承·歌仔戲》紀錄片,引導學生了解歌仔戲的歷史淵源、文化特征、代表劇目、傳承現狀;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歌仔戲傳習中心、歌仔戲團,并聯系觀看相關劇目。近年來,閩南各地也不斷地創作了現代歌仔戲,以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也為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注入了無限可能。如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編的歌仔戲《海邊風》《陳嘉庚還鄉記》《邵江海》《蝴蝶之戀》《鳳冠夢》等,既保留了歌仔戲藝術的精髓,也弘揚了忠、孝、節、義等優秀傳統思想文化。
6.高甲戲。高甲戲作為閩南地區主要劇種之一,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了。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國務院辦公廳準許,納入第一批國家級別非遺文化財產名冊。閩南沿海農村或部分城市里的宗祠,每逢迎神賽會或喜慶節日,都會組織群眾觀看高甲戲。著名作品有《陳三五娘》《桃花搭渡》《珍珠塔》《連升三級》《昭君出塞》等。這些著名曲目所表現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都對小學生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他們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學校教育也是一種有益、有效的充實。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推陳出新,創作了不少適合當代的優秀劇目。高甲戲《阿搭嫂》就是其中的一個,該劇講述了古道熱腸、好打抱不平、大大咧咧的閩南“阿搭嫂”一連串令人喜中帶澀的故事,謳歌了友善、慈愛、崇德、互助的人性之美和道德光輝,是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近期的代表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劇團進行文化游學,并與作者、演出者座談、見面,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共鳴。同時,高甲戲的戲劇音樂很有特色,多收集特色唱段,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高音樂鑒賞和創作能力有一定的好處。
7.梨園戲。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梨園戲,能夠獨步于當今戲曲舞臺,就在于它的“唯一性”。它不僅在劇目上傳承了宋元南戲,而且還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虛擬化、程式化表演模式。舞臺設置簡樸,一桌二椅,深黑的天幕,四周以虛擬的欄桿界定演員有限的表演空間,傳統的壓腳鼓,配以南音的樂器,再加上演員服飾的本色扮相,讓舞臺彌漫著一種古典的意蘊和古雅的格調。經典劇目《陳三五娘》《蘇英》《御碑亭》《朱買臣》等。
三、加強活動引領,豐富活動課程
(一)課外活動引領
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民族傳統文化,將閩南地域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一分子,促其熠熠生輝,學校可以開展“愛我閩南”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走進閩南文化長廊,聆聽幽雅清和的南音,欣賞古樸靈動的工藝,領略杰出人物的風范,飽覽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觀看別有情趣的民間習俗;引導學生追溯閩南史,了解閩南情,宣傳閩南美,探尋閩南根,塑造閩南魂,傳承閩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二)組織各類比賽
現在閩南地區有很多閩南文化方面的比賽,如廈門地區就有中小學閩南文化藝術比賽和海峽兩岸“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這些比賽有效傳承了閩南優秀文化,增進了閩南傳統文化交流。以海峽兩岸“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為例,時間定在每年年底,便于對該年閩南童謠傳播作出一個階段性總結,也是一種成果檢閱,內容和形式都是以閩南童謠唱誦表演為主。我校連續多年積極參加海峽兩岸“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作為提升本校推廣、傳承閩南文化的抓手。如2020年,我校以“圍爐”為主題,通過掛燈籠、貼窗花、寫春聯、放鞭炮、家人團圓圍爐、祭拜祖宗、祭拜長輩、保佑家人平安健康長壽、大人給孩子包紅包、保佑孩子歲歲大歲歲平安等場景,來表現閩南過大年三十的熱熱鬧鬧家人團圓、過大年的閩南文化風俗。在圍爐看春晚節目的過程中,通過爺爺奶奶講述過去的事情,大家一起憶苦思甜,教育子子孫孫要牢記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做到節約,愛惜糧食,將“光盤行動”主題升華為“平安幸福年,光盤行動伴我行”。2021年我校創作了《火金姑》,通過小女孩和媽媽的對話,感受到童謠《火金姑》詼諧、有趣的特點,從而讓小女孩細心地發現廈門這座城市的“火金姑”,是那些忙忙碌碌、任勞任怨地為這座城市做貢獻的志愿勞動者構筑起來的,從而升華火金姑的深刻現實含義。
四、結語
總之,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既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一種模式,也是提高學校辦學效益的一種手段,對進一步引導學生觸摸地域文化的深層內核,展現多元、包容和大同的閩南文化,豐富音樂校本學習內容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這不僅是弘揚閩南文化、中華文化,實現學校傳播文化、創造文化和培養人才的需要,也是促進全面立體的地域文化研究,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任務之一。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