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敏,李 莉,張 紅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廣東 珠海 519087)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戰略舉措。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已從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問題轉變為所有高校、所有教師的重要任務。以上海高校2014年探索實施“課程思政”為發端,課程思政在高教改革中引人注目。以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2018年9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等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課程思政成為國家在高等教育中的戰略部署,各地高校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以教育部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下文簡稱《綱要》)為指針[3],課程思政在基本規范下全面推進,高校就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展開深入探索。
目前學術界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已形成熱潮,成果頗豐。除了在理論上探討課程思政的概念本質、價值意蘊、學理邏輯、建設路徑之外,結合具體專業、課程的實踐性進行研究的亦不少見。不過,分學科、按專業門類探討課程思政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研究尚顯不足。而且,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體育學、外語、醫學及理工類學科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內容挖掘,尚缺少對于管理學門類下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如何實施的專門研究。
工商管理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下設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15個二級學科(即專業)[4]。工商管理類各專業旨在培養“經世濟民”“管人理事”“德才兼備”的企事業管理人才,其人才培養對于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工商管理類課程具有理論的外來性和內容的實踐性等特征[5],十分有必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工商管理類課程作為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價值系統和意識形態色彩,尤為適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銷售管理”是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其理論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和資源,具有較為明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實踐運用中存在著利益誘惑下的諸多道德困境甚至是違法亂紀現象,亟需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為此,筆者以“銷售管理”課程為例,從教學設計與實施角度,探討工商管理類課程如何進行課程思政建設。
教學設計是課程教學實施的事前安排,課程思政建設首先需要做好系統規劃和精心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總體要求應是秉承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結合課程的性質、內容和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學習的各環節,“以課程承載思政”“將思政寓于課程”[6],將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融為一體,把“育人”與“育才”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在“教書”中“育人”。
教學設計既包括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設計,也包括對教學方式與方法、教學評價的設計。因而,可按照2W2H的邏輯思路,從“為何學”(Why)、“教什么”(What)、“怎么教與學”(How to teach&learn)、“如何評價教與學”(How to assess teaching&learning)4個維度,建立起系統化框架,對課程思政教學的全過程、各環節進行全面規劃和系統設計。
明確教學目標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首要環節。要按照“立德樹人”“將育人與育才相結合”的目標要求,對課程既有的教學目標進行重新審視,在“知識、能力、素養”三維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情感、態度、價值觀”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并通過有效整合,構建“四維”教學目標體系。同時,不僅要制定課程思政的整體教學目標,而且要按章節或專題制定各章節、各專題的具體教學目標,實現在教學全過程、學習各環節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價值觀導向和思想道德引領作用。
以凸顯思政教育為導向、改造與重構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的核心環節。教師要密切結合課程的性質、特點及內容特色,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精心發掘思政資源。進而重新規劃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環節,凸顯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發掘思政資源,繼而將諸多思政元素進行匯集、歸類,之后提煉出課程最突出的思政教育功能,并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功能一一映射對應。
采用適配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課程思政屬于“隱性教育”,要著力避免“生硬嵌入”“單向灌輸”,力求做到“春風化雨”“融鹽于水”般的巧妙植入和有機融入。應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精心設計多元化的、“雙向”“互動”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實踐體驗感,引導學生在自我感悟中深刻體會和領悟思政內容。
科學評價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是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水平的必要環節。由于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學效果涵蓋“教”與“學”兩個方面,因而在對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中,既要評價學生“學”的效果,更要評價教師“教”的效果。評價學生對課程思政的學習效果時,要探索將思政教學目標體現在課程考核評價指標中,并制定具體的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和課程考核方案;評價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時,則要探索通過何種形式和指標,科學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按照《綱要》要求,“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7]。
工商管理屬于管理學大類下的專業門類。加強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探索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規律和方法,提升工商管理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和功能。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個人品格修養和職業道德素養、做人做事的道理等融入到課程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復合能力、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能力,培養視野開闊、思維開放、服務于國家建設大局的“德才兼備”的管理人才。
《銷售管理》課程本身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站在銷售經理的高度,系統理解銷售管理的理論體系,全面掌握銷售管理的實踐技能。在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按照“知識”“能力”“素養”“情感態度價值觀”4個層次,構建了“四維”教學目標體系。其整體目標在于:以專業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載體,突出愛黨、愛國、愛民、愛社會主義教育,以及“四個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個人品德修養、職業道德素養、家國情懷、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在課程教學中有效進行價值引領,突出師生價值觀的同頻共振,使學生成為具有正確“三觀”、健康人格、良好思想品德和優良專業素質的德才兼備的銷售管理人才。并且,對應于每一章節和專題,都制定具體的“四維”思政教學目標。
按照《綱要》要求,“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8]。“銷售管理”課程是以銷售經理的職責為中心,按照銷售管理活動的程序,系統講授銷售規劃管理、銷售過程管理和銷售團隊管理。其理論內容中蘊含著諸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資源,如銷售觀念、銷售人員素質、銷售組織與管理、銷售團隊建設、營銷職業道德等很多內容,都直接與價值觀塑造、思想引導、品德培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要求密切相關。同一個教學內容或知識點可以挖掘出多種思政元素,同一類思政元素也可能蘊含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或知識點中[9],需要在全面梳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發掘思政資源、挖掘思政元素,進而提煉某個課程具體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經過教學團隊多位教師對課程內容和思政內涵的多輪研討和反復琢磨,按照系統化和邏輯化原則,從“銷售管理”課程各章節、專題內容中發掘出以下11類思政資源,條分縷析地闡釋每一類思政資源中蘊含著的思政元素,并在對這些思政元素進行匯總、歸類后,最終提煉出本課程所承載的最為突出的5大類思政教育功能。
思政資源之一——銷售觀念。課程開篇即專門針對銷售觀念進行講授,同時,課程中關于銷售模式、銷售策略、銷售技巧等內容都離不開正確的銷售觀念的指導。而結合銷售觀念,可自然引申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三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可引發人民至上、愛國、愛民和社會責任感教育。
思政資源之二——銷售環境。課程中關于銷售計劃管理、銷售區域管理、銷售業務管理等專題都需要分析銷售環境。結合銷售環境中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分析,可傳導愛黨、愛國以及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教育。
思政資源之三——銷售組織與領導。課程中關于銷售團隊建設、銷售人員管理等內容均涉及銷售的組織與領導。結合這些問題,特別是對領導者素質的研討,可適時融入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創新意識、企業家精神以及實現“中國夢”的民族復興理想和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等價值觀引領教育。
思政資源之四——銷售人員素質。課程中有多處內容涉及對銷售人員素質的探討。借助于此,可深入開展對個人品格與道德修養教育,包括誠實、守信、創新、進取、嚴謹、務實、奉獻、助人為樂等優秀道德品質以及堅韌不拔、寬容豁達、忍耐持重等良好品格修養。同時,還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做人做事的道理,教育學生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思政資源之五——銷售人員管理。課程中銷售人員管理專題涉及銷售人員的招聘、甄選與培訓。結合對選聘標準、培訓目標的研討,可延展至對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的培育,包括氣質、性格、思維、情感、教養、禮儀、哲學思辨、藝術審美、健康體質等方面。
思政資源之六——銷售人員營銷職業道德。課程中本就有專門講授銷售人員的營銷職業道德的章節,包括職業道德、倫理規范、法制意識等,同時在銷售實踐操作中也會隨時涉及對銷售“道德困境”等問題的研討。借此,可深入討論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公平公正、遵紀守法等職業道德和倫理規范,對學生進行法治精神、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教育。
思政資源之七——銷售業務管理。課程中的銷售業務管理專題大量研討銷售策略和技巧。結合這些內容,可自然融入顧客至上、敬業精神、服務意識等職業素養教育和公平競爭、誠信無欺的專業素質教育。
思政資源之八——銷售過程管理。課程中的銷售過程管理專題研討模擬了多種銷售方法和技巧。結合這些內容,可有機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
思政資源之九——銷售團隊管理。課程中的銷售團隊管理專題涉及激勵與控制、考評與薪酬。結合這些內容,可擇機講授“以人為本”的人本理念,和諧、共贏的人文精神以及中國傳統管理文化中選人、用人、育人之道。
思政資源之十——銷售職能管理。課程中涉及銷售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管理領域。結合這些內容,可突出對科學精神與專業態度的引導和教育,培養學生的熱忱、敬業、求真務實、探求真理等品質;同時,還可進行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教育。
思政資源之十一——銷售團隊建設。課程中的銷售人員管理專題涉及諸多銷售團隊建設的相關內容。結合這些內容,自然可進行關于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企業家精神的教育和培養。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充分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學”與“教”同等重要。同時,以育人為根本目標的思政教育,因為需要將抽象的價值觀、思想道德觀念等內化于心,更需要通過教學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我感悟。工商管理類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結合度很高,課程內容往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類現實問題,在教學方式與方法上尤其應關注“教”與“學”之間的互動。在“銷售管理”課程教學中,教學團隊教師積極探索、精心設計了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任務之中。
在教學方式上,改變了傳統的以“說”“教”為主的單向灌輸方式,探索實施了“講”“查”“演”“做”等多元化教學方式并舉,并將各類方式加以靈活組合。“講”,包括“教師講”和“學生講”;“學生講”又包含發言、討論、辯論、演講甚至自我授課,并嘗試從“教師講”為主過渡到“學生講”為主,避免由教師“打全場”。“查”,即指導學生進行銷售管理相關的文獻檢索、資料收集和案例調查。“演”,即要求學生進行銷售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做”,即要求和指導學生開展企業銷售管理相關調研。通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最終達成了師生在思想層面上的觸碰與共鳴。
在教學方法上,以互動和共同參與為基礎,采用課堂提問、分組研討、答辯、辯論、案例教學、情境模擬、角色扮演、企業調研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團隊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激發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同時,結合課程特點,布置了銷售案例收集與分析、銷售場景模擬與角色扮演、企業銷售管理調研3類學習任務,在所有學習任務中均融入課程思政目標的學習內容和要求。組織和指導學生通過課堂匯報、展示、表演等進行互動交流,并通過寫作思政心得體會總結、升華對思政學習內容的認識。通過讓學生在“做”中“學”,實現了對課程思政的自我領悟和自我教育。
課程思政屬于隱性教育,其教學效果的評價具有一定難度。按照課程思政建設要求,課程思政的總體評價原則應是將思政教學目標納入課程的考核指標和評價方案,科學評價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和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學習效果。對應于“教”與“學”兩方面,“銷售管理”課程探索了“教”與“學”并重、師生雙方兼顧的評價體系,制定了體現課程思政教學特點的多維度評價指標。
在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時,在已有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課程評價指標之外,引入了對教師政治覺悟、思想水平、思政教學設計、教書育人能力等指標,引導學生、同行全面評價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時,結合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引入價值觀、思想品質、道德修養、職業素養等評價指標,并將其納入學習評價標準和課程考核方案。同時,按照動態化、過程性原則,對師生雙方在課程思政中的“教”與“學”分別進行評價。
通過教師和學校的共同配合,科學評判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教學效果。在“銷售管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和問卷調查,對思政教學效果進行自我評價。課堂觀察主要是觀察學生對思政相關內容的學習參與程度和認知水平,課后訪談主要包括課后隨機訪談和組織焦點小組訪談,問卷調查包括學期中和學期末兩次學生全員問卷調查。通過這3類調查形式,教師可隨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并及時予以改進。學校教學管理方則可通過學生問卷調查、量化打分等形式,對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予以評估,并通過反饋評估結果幫助和督促教師改善教學效果。
通過探索將思政教學目標體現在課程的考核評價指標中,制定和完善學習評價和課程考核方案。在“銷售管理”課程的考核中,對照所設定的“四維”教學目標體系,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納入學習評價和課程考核標準,形成了具體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考核方案。在平時的過程性考核中,對應銷售案例收集與分析、銷售場景模擬與角色扮演、企業銷售管理調研3類學習任務進行分類考核。在每一類學習任務中,都對照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細化為價值觀導向、品格修養、職業素養、家國情懷、人文素養、專業精神、科學態度等思政評價指標,并將其納入學習評價標準。同時,對學生在每一類學習任務中的學習成果,如案例分析、模擬表演、調研報告等分別進行綜合評價,并適當加大思政評價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占比。在期末考核中,同樣不僅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素質的提升,還注重評價對思政內容的學習效果。在期末試題設計中,加大了結合實際論述類、案例分析類題目的分值占比,以重點考察5大類思政教育功能所對應的理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