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武 王甜甜
越來越多的網民沉浸于短視頻,將原來花在電視、電影、書報刊等傳統媒體上的時間和注意力轉移到了短視頻之上,短視頻日益成為網民獲取信息、認知社會、娛樂社交的重要窗口。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中國網民短視頻用戶已經高達9.34億人,我國短視頻用戶平均每人每天刷短視頻的時間高達2小時。近10億網民每人每天花兩個小時刷短視頻,這是多么讓人驚嘆的景觀!顯然,我們已經來到名副其實的短視頻時代,短視頻既成為薅奪受眾注意力、占據受眾休閑時間的瘋狂媒介形式,又是滿足受眾好奇心、帶著受眾游世界、吸引受眾看社會的媒介內容本身。不得不說,從形式到內容,短視頻對廣大網民的認知、情感、態度、觀念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近10億的短視頻用戶就是我們國民的絕大多數,如果任由各種平臺充斥低級趣味、只要博眼球不要良知的短視頻泛濫成災,那么短視頻這一新媒體給中國社會造成的精神鴉片式的危害性影響勢必會日益明顯。毫無疑問,我們的主旋律、主流價值不能被海量低俗短視頻所淹沒、所遮蔽。在海量用戶和海量短視頻作品涌現的雙重背景下,強調短視頻的“主流價值”“主旋律”是必要之舉,加強主流短視頻、主旋律短視頻的創作、生產和傳播,以新的思維、新的美學去創作更多優質的“新主流短視頻”,讓主旋律、主流價值永遠在場并且發揮其強大影響力,這正是當務之急。
“新主流短視頻”是相對于舊的主旋律短視頻而言。所謂“主旋律短視頻”,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能夠引導受眾樹立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世界觀,能夠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彰顯時代精神、弘揚正能量的短視頻。這一類短視頻深刻體現了多數人的共同心理需求和集體共同利益,它們整體上的規模、數量、質量以及影響力決定了短視頻行業的健康程度。“主旋律短視頻”不是可有可無,而是缺之不可。實際上,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規范,當下各大短視頻平臺上并不缺乏“主旋律短視頻”,缺乏的是真正讓人們喜聞樂見、欣然接受而且愿意繼續傳播的優秀作品。許多“主旋律短視頻”之所以不受網民青睞,主要原因在于其創作風格還停留于一種舊思維和舊習慣,要么是直接將傳統主流媒體的大視頻切割剪輯為小視頻,要么還帶有先入為主的宣教色彩,喜歡聚焦大人物,容易板起面孔、居高臨下。因此,廣大網民呼喚和歡迎新的“主旋律短視頻”,即在生產制作上真正體現短視頻美學,在敘事風格上講究真實自然、注重平民情懷的“新 主流短視頻”。
新主流短視頻與傳統主旋律短視頻相比,在敘事內容與形式上進行了適應短視頻新媒介傳播特征的大膽創新,創作出更具有原創性、藝術性、時代感、互動感的藝術化作品。新主流短視頻首先注重“短而精”的特征,往往在數秒到一兩分鐘的較短時間中呈現最精美的影像內容;其次具備“短而親”的特征,即在較短時間內拉攏作品與受眾距離,注重以平等立場對待受眾,注重對話性與互動性;其三具備“短而小”的特征,即在較短時間內以較小視角去講好故事或故事片段,尤其注重聚焦小人物、普通人去講故事,在“短而小”中凸顯正能量和大情懷;其四,具備“短而新”的特征,在短時間內以新穎的視聽形式講好一個新鮮故事,傳播具有較強時效性和時代感的最新內容。
傳統主旋律短視頻雖然也以“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為使命,但在傳播形式與作品內容方面往往沒能主動適應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的新要求,沒能與大眾的接受習慣完全達成一致。不少主流媒體在最初進入短視頻平臺時,只將其視為一個傳播宣傳的新途徑和新工具,沒有在“媒介即訊息”[1]17層面理解短視頻對于信息及文藝傳播的革命性意義,只知盲目套用傳統主流媒體的制作模式去制作短視頻。結果可想而知,其刻板無趣的內容、平庸僵化的剪輯、說教式編排等特征導致許多受眾產生厭煩心理。新主流短視頻通過“短而精”“短而親”“短而小”“短而新”等特征一掃傳統主旋律短視頻偏于高大嚴肅、傳統呆板的不足,建構出適應在移動互聯網短視頻平臺弘揚主旋律、傳播主流價值的新美學。這一新美學可以概括為“共同體美學”,即注重對話性和互動性,重視通過小切口、小人物進行“共同體敘事”,最終激發家國情懷、正能量等共同體價值,讓作者、作品和受眾共情共振,建立起“情感共同體”。
“共同體美學”是近年來中國本土影視學者基于中國影視發展實踐提出的創新理論,該理論由饒曙光等學者首倡,提出后引起數十位學者的共鳴,迄今誕生了近百篇相關研究成果?!肮餐w美學”重視“我者思維”基礎上的“他者思維”,關注影視受眾需求,強調基于共同價值的“共同體敘事”,強調作者、作品和受眾之間的平等對話、協商合作、共情共振。[2]24新主流短視頻的“共同體美學”即是強調基于平等對話、協商合作、共情共振的“共同體敘事”,注重通過“短而精”“短而親”“短而小”“短而新”的作品創作與生產去弘揚主旋律、主流價值觀等關涉集體利益和家國利益的共同體價值。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認為,共同體是由本質意志推動的、以統一和團結為特征的社會聯系和組織方式,它以血緣、地緣和精神共同體為基本形式。[3]65-68而血緣、地緣、精神共同體等都是民族、國家等更大維度共同體互相聯結的根本?!皣濉币辉~出自《禮記·檀弓下》中的“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4]299一語,最初即有共同體意涵。今天,“國族”其實是國家與民族的合成詞,“是獨立主權國家內部超越血緣、信仰、祖先崇拜等束縛,通過共同文化、語言、風俗、歷史和政治性利益等紐帶,將不同種族、不同社群的人組合而成的一個互相認同的人類共同體”[5]91。對于中國而言,國族共同體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新主流短視頻往往以平民化視角、細節化畫面、接地氣方式來謳歌家國摯愛,傳播可親可敬的中國形象和中國人形象,通過家國情懷的充分激發促使受眾越發愛家愛國,更加團結凝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B站賬戶“共青團中央”曾傳播過多條用戶剪輯創作的短視頻,是“覺醒年代/中共成立100周年紀念——在逆風中破繭”短視頻中的一個系列,名為《我們的考點,是他們的一生》,大多擁有單條超過一千萬次的播放量。該系列短視頻將高考考點與革命歷史人物的故事進行巧妙結合,將電視劇《覺醒年代》里的經典感人畫面進行了人物條目式密集編排,配以抒情歌曲促進共情共振。短視頻中充溢的家國情懷吸引許多網友在彈幕或者留言區進行評論,“愛國,是我獻給祖國微不足道的浪漫”“覺醒年代沒有續集,因為我們就是續集”“勿忘初心,強國有我”“山河已無恙,且看日日新”。顯然,就該系列新主流短視頻而言,創作者通過個性化剪輯謳歌家國摯愛的“共同體敘事”得到了受眾的充分認可,國族共同體意識得以夯實。
“央視新聞”抖音號于2021年底發布過一條名為《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的短視頻,點贊量將近350萬次。該條短視頻以2021年各種媒體廣泛傳播的各類平凡人的感人義舉為呈現對象,涉及外賣小哥、消防戰士、的哥的姐、抗疫志愿者、醫生護士、青年大學生等眾多行當人物。在陳奕迅單曲《孤勇者》的音樂伴奏及歌詞襯托中,這些平凡人物的片段故事讓人感動不已。這條短視頻讓人更加認識到“沒有人天生是英雄”“平凡英雄就在你身邊”的道理,平凡英雄挺身而出為人們守護的正是我們的國族共同體利益,無數平凡中國人的壯舉共同匯聚成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
為紀念英雄飛行員王偉犧牲21周年,“人民網”抖音號于2022年4月1日發布了一條短視頻《再一次呼叫81192,收到請返航》。該條短視頻將王偉最后發出的語音“81192,我已無法返航”配上中美撞機事件最重要的細節畫面予以呈現,在清明節之前看到這樣的短視頻,更加激起無數中國網民對英雄飛行員王偉的無比懷念,也激起中國網民保家衛國的情懷和“強國有我”的責任感。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在播出的同時引起了觀眾的熱烈討論,其中“掉隊的小鴿子”這一影像細節在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臺上成為熱點并且被制作成短視頻不斷傳播。環球時報、人民網等主流媒體抖音號也進行了大量轉發,視頻中數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鴿燈籠圍繞在巨型雪花周圍舞蹈,最后匯聚到舞臺中央,但突然出現一只掉隊的小鴿子沒有融入其中,令人動容的是隊伍中的另一只鴿子牽起了這只“掉隊小鴿子”的手,一起回到了隊伍中。不少短視頻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加入了獨特的解讀,認為掉隊的小鴿子被同伴接回寓意“臺灣回歸,祖國統一”“一個(鴿)都不能少”。就是這樣不一定正確的獨特解讀,恰恰構成了“掉隊的小鴿子”短視頻傳播的強大力量,這股強大力量正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愛國精神。
滕尼斯認為,“地緣共同體”是“血緣共同體”的進一步發展,地緣共同體直接表現為居住在一起,而地緣共同體又發展成為精神共同體,在相同的精神方向上發揮凝聚作用。地緣共同體的基礎是區域地理環境的共居特征,在文化上表現為歷史、道德、習俗、信仰、民族精神、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共同共享特征。新主流短視頻的“共同體美學”還體現在通過創新形式書寫地緣鄉愁、建構地緣共同體方面?!暗鼐壒餐w”中的鄉愁其實是“家國情懷”中的“家鄉情懷”,每個人都有家鄉,每個人的家鄉都涉及某個具體的省份或者城市、鄉鎮,家鄉所在的省份、城市、鄉鎮所發生的故事和所擁有的風景、美食、民俗、名人等都是鄉愁的寄托物,都能凝聚起團結的力量。抖音平臺有大量名為“大美西安”“大美重慶”“大美福州”“大美南寧”“我愛重慶”“我愛武漢”“四 川老鄉”“安 徽老鄉”“廣 東美食”“山 東美食”等包含具體地名和鄉愁特色的注冊用戶。這些抖音號本身就是以地緣共同體的建構作為基本創意,他們據此創作的短視頻作品往往都著力突出地域共同體敘事,通過風景、美食、民俗、名人等特色地域文化的展示,贏得老鄉們的點贊和傳播,也贏得其他網民的欣賞和肯定。
短視頻平臺本身具有“大眾化”“平民化”的特點,新主流短視頻的作者不一定是入駐短視頻平臺的傳統主流媒體、政府機構、公益組織和企事業單位,也可以是廣大短視頻用戶。對于地緣鄉愁的書寫而言,在高度互聯互通的今天,短視頻用戶往往既關心自己的家鄉,也關心他人的家鄉,因為那些地方都是中國人的家鄉。在他們的作品中,往往能夠創造出既突出又超越地緣共同體意識的優秀短視頻作品。2021年7月發生的“河南特大暴雨”牽動著每個中國人的心,在危險籠罩的時刻,人們在短視頻中看到的是互不相識的人為了生命緊緊擁抱在一起,無數愛心企業和愛心網友給河南捐款捐物,無數短視頻用戶紛紛創作支持河南、愛河南、挺河南的作品,在大災大難面前真正展現出鄉情力量和人間大愛。如抖音用戶“北京小伙·羽錚”創作的《今天,我們都是河南老鄉》通過類似于雙人相聲一捧一逗的方式來講河南對中國及世界的貢獻,為曾經遭受污名化的河南正名。該條短視頻對河南的研究與了解達到了專業級水平,類似于相聲的創新表現形式,既詼諧,又能體現出不同凡響的語言藝術魅力。短視頻中所講述的河南故事能勾起廣大網民的河南鄉愁,激發起基于河南的地域共同體意識。該條短視頻的創作者是一位“北京小伙”,他顯然超越了地緣共同體,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去關心河南的。該條短視頻收獲了近400萬個贊、近16萬條評論。
書寫地緣鄉愁的新主流短視頻往往善于發掘普通人作為鄉愁代言者,講述普通人的故事,讓網民感覺更加親切和真實。2020年一個名為丁真的普通藏族少年意外走紅,短視頻中的丁真臉上帶著純真干凈的笑容,穿著一身民族服飾,周邊的環境呈現出原生態之美,這些引起廣大網友對這個川藏少年的好奇。很快,網友們的呼吁和短視頻平臺的不斷助推促使丁真變成了四川理塘的代言人。短視頻中遠離城市喧囂的格聶雪山、蒼茫的草地、奔騰的駿馬等都成為四川理塘的標志性鄉愁元素。隨后,借助新媒體平臺,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之下,文旅企業深度挖掘理塘文化底蘊打造新型產業,充分利用藏區民族文化特色,建造了倉央嘉措博物館等旅游打卡點,還舉辦騎馬節、康巴漢子選美大會等特色活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6]86-89在此案例中,新主流短視頻抓住了最能寄托藏區地緣鄉愁的理塘藏族少年丁真進行創作,以真實親切的形式向全國網民展示其家鄉風景,吸引大量游客產生地緣認同,前去旅游和消費。
新主流短視頻的“共同體美學”還體現在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傳播方面,通過對中華文化的精短、傳神和唯美展示,建構文化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是“以某一共同關心的文化現象為紐帶結成的文化群體”[7]705,這一帶有共同性的文化群體可以是在地(L ocalization)的,因地緣文化相同而被建構;也可以是脫域(Delocalization)的,超越了地域與國家界限。傳播中華文化既要促進本國本土人民對自己文化的充分認同,建立文化自信,建構在地的文化共同體;還要促進外國外邦人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欣賞,促進文明交流與互鑒,建構脫域的文化共同體。新主流短視頻對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弘揚,有助于建構這兩種維度的文化共同體,促進人民團結和世界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8]147。新主流短視頻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既是傳承,也是發揚;既傳播其傳統精髓,又賦予其新時代內涵。走紅國內外短視頻平臺的中國姑娘李子柒,通過浸潤“鄉愁”感覺的詩意生活,持續向世界講述著中國文化故事。她以詩意傳神的光影創意,將中國傳統家庭生活中的食物、耕作、習俗、節慶、家人等標志性要素轉化為生動鮮活的影像。即便短視頻的受眾來自世界各地,影像中田園風光、自然景物、四季變換、稼穡耕種、人倫親情等內容呈現出的東方文化特色也無需翻譯解說,都能被直觀感覺得到。毫無疑問,李子柒創作的系列短視頻具備強烈審美感覺和正能量特征,能夠通過其感染力在本土和域外建立起兩個維度的中華文化共同體,實現了對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和跨文化傳播。
新主流短視頻能夠牢牢把握具有“新時代感”的社會體驗,結合新穎的形式創意和精心的內容編排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充分激起網民的中華文化共同體意識。2021年河南衛視舉辦的《河南春晚》喚醒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同年河南衛視還推出了《七夕奇妙游》《重陽奇妙游》等多個慶祝傳統節日的晚會,一經播出后同樣迅速引爆網絡贊譽和傳播熱情。2022年清明節,河南衛視又推出了《清明奇妙游》,同樣熱度不減。這些電視節目播出之后,河南衛視又將《天地之中》《唐宮夜宴》《隴上踏歌行》《千里落花風》等精華節目的高燃片段進行多樣化短視頻展示,其中《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短視頻片段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上獲得全網超過30億次的點擊量,掀起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盛大觀賞熱潮。這些短視頻尤其注重展示最唯美的瞬間,讓受眾從中感受盛世的繁華如夢和歷史的風云際會,體會到河南衛視國風文化節目的用心與創新,體會到作為文化共同體一份子的自豪。
不僅主流媒體在生產適應短視頻美學的中華文化短視頻,短視頻用戶中的民間力量更是不可小覷。一些普通海外華人華僑也自覺加入了創作新主流短視頻、傳播中華文化的隊伍。他們創作的中華文化短視頻深刻影響了所在社區和外國網民,形構了脫域的文化共同體,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在B站平臺上,美食區UP主(Uploader)“老少女阿珂”在英國居住,在她的短視頻中,她經常會為英國公婆做“叫花雞”“佛跳墻”等中華美食,也會帶公婆體驗漢服、旗袍、唐裝等中華服飾,并且邀請更多英國朋友一起體驗。2022年央視春晚還專門邀請阿珂展現在英國慶祝中國春節的儀式感,視頻中的阿珂身著中國漢服與英國婆婆一起游逛倫敦中國城置辦年貨,這讓許多同在海外的華僑華人都感受到浸潤共同中華文化傳統的濃濃鄉愁和年味。網友們紛紛在阿珂的短視頻中留言:“喜歡這種文化輸出方式”“作為炎黃子孫,真的很驕傲”。諸如此類的短視頻UP主還有“雨琪在芬蘭”“Alex在比利時”“保羅在美國”“中奧米拉家”等,在他們的短視頻中,美食、節日、唐裝、漢服、古箏、二胡、剪紙、泥人、太極、熊貓、書法、漢語等大量中華文化符號在一個個日常情境中得以真實而親切的展現,而且展現的方式通常是中外友人在一起。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網民,看到這些短視頻,都會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體會到跨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
新主流短視頻的“共同體美學”不僅體現為作品內容層面的“共同體敘事”,建構國族、地緣、文化等不同維度的共同體,還體現為受眾接受層面的“共情共振”,作品與受眾建立起情感共同體。實現“共情共振”的基礎除了“共同體敘事”,還有平民視角、莊諧并重、以小見大等影像敘事技巧。
經過多年發展,短視頻已經作為“新的尺度”深深嵌入和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條條短視頻背后的創作者,就是一個個普羅大眾。海量短視頻以碎片化方式拼織描畫了普通人的生活全貌。從觀看到拍攝,從現實到網絡,短視頻既是百姓接收信息、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又是他們進行日常生活表達的嶄新工具。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認為,普通人的日常經歷就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除了文化精英,普通人也是文化的創造者。[9]95就短視頻而言,普通人就是絕對的創造主力軍。普通人不僅創造出低級趣味充斥的短視頻作品,也能夠創造出貫徹平民視角、傳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新主流短視頻。在抖音平臺上,一個名為“張老九的生活”的用戶發布的短視頻曾被多家官方媒體報道和轉載,視頻內容就是這位外賣小哥張老九的點滴生活。盡管生活辛苦和不易,但張老九總是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許多網友留言:“他宣揚的不是苦難,而是面對苦難依舊樂觀的精神”“滿滿的溫暖和正能量”。B站up主“田野上的繁榮”是一名來自河南許昌的貨車司機,他的視頻就是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開著貨車,邊吃飯邊講年輕時的個人經歷。同時,他在貨車上張貼尋人啟事、積極為河南捐贈善款以及物資的舉動又體現出普通老百姓的閃光之處,讓人感動不已。就是這樣貫徹普通人視角、體現老百姓智慧、弘揚民間正能量的短視頻,越來越成為短視頻的新主流。一些主流媒體也積極借鑒這樣一種平民視角敘事,去紀錄和傳播生活中不斷涌現的“善人善事”,讓短視頻平臺充滿溫暖的共情共振。
和傳統主旋律視頻過于嚴肅莊重的形式不同,新主流短視頻在敘事內容與方式上進行了適應智能傳播時代和短視頻媒介的改革,不再板起面孔傳播,而是講究莊諧并重的風格,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受眾共情。以“四川觀察”政務媒體為例,其創作和傳播就講究“莊諧并重”,憑借開放融合的姿態和莊諧并重的傳播形式打造出一個多元化、高品質、接地氣的短視頻新媒介,在抖音上擁有約5000萬的粉絲群體和超過30億的點贊量。例如,最近“四川觀察”在抖音上發布的“失控三輪車即將撞到老人,剛入警的他徒手擋車”和“食堂愛意大叔抽空翩翩起舞,平凡生活里的浪漫”兩條短視頻,都是將正能量的主題寓于詼諧輕松的影像中,由此獲得了網友們的大量點贊和評論?!八拇ㄓ^察”也被廣大網友們親切地稱為“觀觀”,并且有網友調侃道“四川觀察,四處觀察”。“四川觀察”通過更加人性化、生活化、輕松化的方式傳播正能量內容,打破了傳統主流媒體嚴肅莊重的形象,與受眾之間成功建構了情感共同體。
新主流短視頻所建構的“共同體美學”倡導“以情感人”的傳播態度,重視通過普通人的微觀視角講述主旋律故事,從而更好地影響受眾,凝聚起人民的情感和力量,建設更加美麗和諧的中國。人民日報抖音號發布過一條短視頻“社區防疫工作人員三次摔倒,三次艱難爬起”,網友看到這一幕也感同身受,評論里充滿著令人溫暖和動容的話語:“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痹谠摱兑籼柋姸嗫挂叨桃曨l中,主人公還有遵守規定居家隔離的老百姓、風里來雨里去送貨的快遞小哥、身著防護服的抗疫志愿者、指揮交通的警察等等,這些短視頻都以偉大的平凡人為主角,以小人物的故事呈現大中國的形象,以平凡人的善舉撥動一顆顆中國心,從而贏得廣泛共情。
隨著短視頻用戶數量和人們短視頻消費時間的同步快速增長,短視頻已從媒介和藝術邊緣進入中心位置,成為深刻影響中國和世界的新藝術和新媒體,也成為引領網民認知、左右輿論風向的主陣地。傳統主流媒體作為傳播主旋律、主流思想、主流文化、主流價值的中堅力量,必須積極融入這一主陣地,以“全媒體”“融媒體”思維去經營這一新藝術和新媒體。截止目前,幾乎所有省級以上主流媒體都進入了主要短視頻平臺,都開展了短視頻業務。但是,相當多的主流媒體在短視頻平臺所發布和更新的主旋律短視頻還沒能擺脫傳統電視媒體的制作和傳播邏輯,還是習慣于對電視長視頻進行切割式剪輯,還是習慣于莊重嚴肅的風格和居高臨下的架勢,沒能從根本上以適應短視頻這一新藝術和新媒體的原創方式進行制作和傳播。顯然,主旋律短視頻需要進行“新主流短視頻”轉向,按照真正屬于短視頻邏輯的新美學——“共同體美學”去創作和傳播。即,以平民視角、莊諧并重、以小見大等技巧去進行短視頻的“共同體敘事”,以“短而精”“短而親”“短而小”“短而新”的創作去建構國族共同體、地緣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以“共同體美學”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影響力,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