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興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普遍提高了對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對于食品等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也為我國食品加工、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一現實背景下,我國食品加工企業的問題也一一暴露,很多食品企業固守原有的產品鏈,缺乏食品科技創新,不能滿足市場的發展訴求;另外還存在一部分企業缺少資金、技術的支持,對食品科技創新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要想改善這一局面,必須要從現有的大環境入手,針對食品科技創新中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優化。
大健康是以人類生存、健康、長壽為宗旨,以“自然-生物-人體-社會-思維大健康模式”為核心的觀念思想。近年來在“全面健康”意識的覺醒下,越來越多的人提高了對健康生活的關注程度[1]。在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應從以下5點入手開展推進健康的工作,主要包括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及發展健康產業。
在大健康背景下,需要從自然科學、生物科學、人體科學、社會科學的視角對人類的生存、健康、長壽進行研究。而食品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保證人們身體基本健康的基礎,食品行業的發展在大健康這一現實背景下也出現了新的變化,不僅需要生產安全的美味的食品作為基本的品質保障,還需要提供定制食品、個性化食品、功能性食品來滿足人們個性化的生活需求。因此,現在的食品功能也出現了多樣化的發展,從一次功能——提供熱量,到二次功能——提供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必需營養素,最后再到三次功能——調節人體機能,降低某些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因此,食品的功能性,尤其是保持健康方面的功能性越來越突出[2]。除了山楂、山藥、魔芋等自然類食品資源以外,還應該強化食品科技的創新,從而實現食品在功能上的全面發揮。
目前我國食品科技的創新逐漸步入規范化管理的狀態,整體科技研發水平、創新的食品種類都得到了提高。但目前我國食品科技創新仍然存在著較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我國部分食品加工企業提高了對食品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但由于缺乏專業性研發觀念的引導,加上企業的科技研發實力較弱,在研發投入上并不理想,造成“輕研發、重廣告”的現象經常出現,容易造成食品科技創新上的惡性循環。另外,很多食品加工企業在科技研發中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情況,在利益的獲取上存在著短視的行為,缺乏長期性、戰略性的分析規劃[3];部分食品加工企業在食品科技創新上僅處于實驗室的階段,加上資金的閑置、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力度較弱,使其食品科技研發的成果與真正的工業化生產并不適應;部分食品企業在對食品開展創新研究的過程中,在高端技術的使用上處于滯后階段,目前多采用原有的技術與設備,在成果轉化上的效果并不顯著。
目前我國食品科技創新正處于初期階段,缺乏系統性、科學性、戰略性的思考,其具體問題體現在科技力量較為薄弱,很多食品加工企業缺乏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在較短的時間內無法改進科技研發的不足。另外,食品科技創新看似僅需要研發部門的工作,但實際上需要各個部門之間的緊密配合,同時也涉及各個學科的知識內容,但目前食品加工企業缺乏人才的培養與深度合作,對食品產業的創新發展造成了消極的影響。不僅如此,雖然在大健康背景下,政府部門、社會機構逐漸提高了對食品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但很少將這一課題納入科研項目之中,由于資金的缺乏、理念的滯后,食品研究機構也很少涉足這一領域,這造成食品科技創新的情況并不理想。與此同時,企業缺乏在研發上的投入,企業不僅不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在食品科技創新之前也沒有經過全面科學的市場調查與分析,造成食品科技的技術含量普遍偏低。
在大健康的現實背景下,功能食品成為食品科技創新的主要方向之一,但目前我國功能食品在研發力度、種類上都嚴重不足。以中藥材為原料的功能食品開發為例,雖然我國早在2005年就公布了《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允許國家規定的27種功能類型之外的功能食品類型的申報,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功能食品的創新研發需要不菲的資金支持,很多企業需要獨自完成一個功能食品的類型,并需要獲得審批,這項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大的難度[4]。我國也并沒有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來推進工作開展,嚴重影響了功能食品的高效開發。
健康型、功能型產品的功能與作用需要通過嚴格科學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但目前在功能型食品的認證上,一般只能通過國際性的檢測試驗,這樣才能走向國際化的道路。而我國絕大多數食品科技創新都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其科技研發的理論與國際的要求并不匹配,往往無法在國際上得到認可。另外,對食品科技創新的安全評價體系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劑量、配方、功能因子、毒性等方面的評價標準不完善,對食品科技創新的有效發展同樣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人才能夠為我國食品科技的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但目前我國這類人才的培養上仍未形成一個均衡的體系。絕大多數從事食品科技研究的主體都是研究所、高校、企業,尤其是高校,其不僅是食品研發的直接參與者,更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人才支持。除此之外,企業也應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增加人才培養費用,提高優秀創新人才的培養水平。但目前我國在食品科技創新力度上嚴重不足,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持。
在大健康的現實背景下,我國食品科技的創新需要針對市場在各項技術上進行不斷的研發創新,這樣才能提高食品科技發展的整體水平。對此,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在我國食品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人才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應該通過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穩步推動食品科技創新工作。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研究所、高校、企業在食品科技創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高校發揮了科技研發、人才培養的功能。但整個市場仍然缺乏高層次、高學歷的人才,這就需要國家加大高級人才的培養力度。企業應該強化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主動尋求源頭性的創新,樹立“人才第一”的理念,將用于宣傳投入的費用轉化為人才培養費用[5]。另外,我國可以主動借鑒美國安利、荷蘭帝斯曼等跨國公司的經驗與科技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完善我國科技人才培養的體系。以荷蘭帝斯曼為例,該公司一直以來都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擁有2 000名以上的研發人員,除了提高資金上的投入以外,還提供了很多培訓的機會,為荷蘭帝斯曼的戰略發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為提高我國食品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實現其先進化、國際化的邁進,應該構建具有開放性的科研開發體系,發揮生產企業、科研所等多個方面的作用。由于我國食品科技創新正處于初級階段,應該采取多種方式來完善。在科研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應該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共同構建實驗室,承擔國家相關的科研項目。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食品加工企業在研發中心構建上存在著較大的難度,主要體現在資金、技術、人才等多個方面。為改善這一情況,鼓勵企業參與研發創新,必須以企業為基地,將企業和科研單位結合起來,穩步推進食品科技創新。另外,在研發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聯合實驗室的模式,即聯合開發應用新技術,充分發揮雙方在人才、設備、資金等多個方面的優勢,不斷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我國也應該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調動企業的研發主體意識,盡快建立研發部門,實現食品加工企業的本土化、可持續化發展[6]。
現階段,我國不斷增加了對食品科技創新的技術支持,并在資金的投入上也呈現出了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在理論研究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主要資金來源,很多食品科研院校都獲得了該項目的支持。另外,很多食品科研院校加入了高技術研發發展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這些計劃的參與顯著提高了食品科學創新的整體水平。除了上述基礎性的研究,我國企業、科研院校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實情,借鑒國外一些優秀企業,掌握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為給我國食品科技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構建穩定的前景,需要保證現代生物技術發揮其功能作用,不斷提高其科技水平。但目前我國在生物技術的發展與研發上投入時間較長,嚴重影響了食品科技創新的積極性與短期收益。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應結合現有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從長遠發展規劃入手,尤其是應該在基礎設施的完善、信息平臺的構建、孵化群等集群效應的發揮上提供更多的支持。
只有準確評價食品科技的安全性與功能性,構建相應的評價體系,才能推動食品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國科技型、功能型食品能夠盡快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在我國食品科技創新的過程中,為了突出其研發的特色,可以提高對中藥材原料的應用水平。我國功能型食品等科技類食品的創新研發中,絕大多數都是以中藥材為原料,但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并沒有構建相應的安全評價體系。雖然我國已經加深了對功能(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性評價技術的研究,建立了原材料成分快速篩選的方法,但在后續階段仍需不斷深化。另外,我國還應該加強對食品科技創新的自主檢測,應用我國現有的食品科技創新理論、經驗,為食品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為提高我國食品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不僅要注重生產管理規范的層層落實,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其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保證所研發的食品能夠在安全、質量上達到人們的要求。在此過程中,可以加強對食品產品的標識、溯源與回收,加強對科技類產品設備的有效維護及相關人員的教育培訓。在促進食品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應該建立落實良好的操作規范,主要針對生產安全、潔凈、健康等不同方面,提供強制性的要求指南、衛生標準原則,進一步防范可能出現的各種安全衛生問題。在此基礎上,實現對食品加工、研發在知識產權上的保護,重點對相關企業、研究院所的創新理念、創新技術進行更新。對于具有創新價值的科技型、功能型產品,應該尊重維護源頭性創新的成果,并且需要申請國際知識產品的保護。
食品科技的創新符合當前我國大健康的現實背景,但由于缺乏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的支持,我國目前在食品科技創新上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也對各項食品研發與生產工作造成了負面的影響。為改善這一情況,我國應該構建科研人才體系,發揮企業、高校、研究中心的共同作用,并通過安全評價體系、管理體系的構建,為食品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