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敏
(菏澤市第一實驗小學,山東菏澤 274000)
以語文要素為主線安排單元教學內容被視為統編版教材編寫上的重要突破,這既說明編者重視在單元中循序漸進地安排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又說明語文要素在單元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因如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需要認真解讀單元語文要素的教學目標,還要仔細研究每篇課文如何對接和細化單元語文要素目標,把握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的梯度,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又切實讓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在閱讀課堂上落地生根。
語文要素包括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常用的學習方法策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這些屬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發展不可缺失的內容,是小學生語文學習和發展的基礎。
任何一項語文能力都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逐漸形成。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這一特點,將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在不同冊次、不同年段接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縱向梳理語文要素在整套教材中的學習安排,把握其層次性和連續性,對學生進行有梯度的訓練,讓學生進入“最近發展區”學習。以復述課文為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二年級就安排了初步復述,要求學生借助支架講述故事。貫穿于整個年級的語文要素,是前后銜接的,教師教學時需要“瞻前顧后”。
閱讀單元通常由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板塊組成,同樣單元語文要素在各個板塊中也有不同體現,而且學習要求各異。如“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精讀課文《花鐘》《蜜蜂》承載學習概括一段話大意的方法,略讀課文《小蝦》遷移運用精讀課文學習的方法,《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總結概括一段話大意的方法,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訓練圍繞一個意思用一段話寫清楚。不難看出,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是滲透于單元中各個板塊的學習之中的。
教師解讀單元語文要素的系統安排,目的是確定單元教學內容,圍繞語文要素精準制定教學目標,既為單元教學定好調子,又確定單元教學的有效路徑。
梳理單元教材內容,主要是看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體現在單元中各個板塊的具體要求,為制定單元教學目標服務。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指向閱讀的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感情的”,指向表達的是“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單元各個板塊體現的要求是:精讀課文《匆匆》體會連續發問和化抽象為具象等抒發感情的方法,略讀課文《那個星期天》體會在敘事、寫景中表達情感變化的方法;“交流平臺”通過對精讀課文的提煉、總結,明確課文是表達感情的媒介,“初試身手”則通過對比練習如何在寫作中凸顯感情;習作例文《別了,語文課》《陽光的兩種用法》通過批注與課后練習,提示學生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多種方法與路徑;習作“讓真情自然流露”將本單元學習的表達感情的方法運用于寫作實踐中。據此可以確定單元教學的目標,基礎性目標主要是學習19個生字及新詞,還有朗讀課文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等方面的要求;發展性目標主要是學生通過有目的地精讀課文,深入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多種方法;選擇相同的情境,用幾句話寫出“好”與“不好”的心情,在對比中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對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除了在導語頁直接呈現,還在每篇課文中提出對接性學習要求,精讀課文通過課后練習細化,略讀課文則在課前提示語中提出相關要求,其中需要以精讀課文的學習為重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認真研讀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要求,找準不同練習要求中包含的語文要素。如教學《燕子》一文,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有兩項:一是“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二是“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課后安排的練習有3 題,第1 題“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體現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中的第一項要求,第2 題“讀一讀,記一記,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語”和第3 題“找出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句”強調積累語言。除了這些基礎性的學習要求,更重要的就是對接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中的第二項要求。據此,可以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學習生字詞,了解課文內容;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積累并體會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句,背誦1~3 自然段。
語文要素需要通過教學實踐才能落到實處,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和具體學情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方案。教學活動的設計,既需要重視教材整合的要求,又要考慮語文要素培養目標螺旋上升。
設計整合類學習活動,就是讓教師改變傳統的單篇課文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統編版小學《語文》的編排優勢,將單元內多篇課文根據語文要素和語文能力學習的需要,適當選擇主題、專題組合,設計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力求語文素養的學習更見實效。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動物朋友”為人文主題,單元語文素養有“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和“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安排學習的3 篇課文《貓》《母雞》《白鵝》都是精讀課文,如果一篇一篇地學習,作家表達對動物感情的方法就難以有深入的體會,而學生通過設計整合類的活動來學習,所獲得的體會就更真切。以整合《貓》《白鵝》為例,體會作家運用反語來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整合目標:學習反語的表達方式,體會其幽默、風趣的寫作效果;體會作者通過反語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嘗試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整合的教學實踐是:在《白鵝》教學中進行“舉一”教學,選擇“老爺”一詞組織學生細讀、咀嚼表達方法與效果,明確運用這一反語的妙處;再進行“反三”的活動,在《白鵝》《貓》中找出其他帶有反語運用的表達句子,體會作者運用反語表達對貓的獨特喜愛;由此總結運用反語的對象與基本方法;最后,學生在遷移運用中更能理解和把握反語在作者表達情感方面的作用。
落實語文要素的活動設計,教師要重視單元內的橫向聯系,設計有層次的教學以體現不同課文中語文要素的學習程度。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設計有層次的單元學習活動:首先,閱讀單元頁中的單元導語,明確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其次,以第一篇精讀課文《白鷺》為范例,學習作者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再次,結合“交流平臺”在其他3篇課文中進一步領會作者是如何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最后,在單元習作中運用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這樣的學習活動,從方法的學習到運用,既層次分明,又層層深入。
總之,在落實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語文素養的學習目標中,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真正把握編者意圖,在扎實訓練中讓語文素養得以形成,成為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