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黃河浩浩蕩蕩奔流不息,哺育了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孕育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延續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血脈和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所在。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綻放出燦爛的光芒。
提到黃河文化,比較寬泛的理解,多指人們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建筑、瓷器、水利工程、醫藥、哲學思想、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方面,它是一個龐大的文化綜合體。從狹義概念上來說,黃河文化主要是指人們在黃河流域生活和實踐的歷史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物,更多地側重于精神層面,我們通常所說的黃河文化也多指狹義范疇的概念。
黃河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是包括多種層面的文化總和:在物質文化層面,由于中國是一個農耕古國,所以與農業相關的生產技術、灌溉工程、四大發明、瓷器、建筑、交通工具等都孕育并發達于黃河流域,這個層面是顯而易見的,屬于一種顯性文化。在精神文化層面,儒釋道等哲學流派和思想、禮樂道德、詩詞漢字、宗教信仰等大多誕生或繁榮于此,并影響至今,這個層面是可感知的隱性文化;在制度文化層面,黃河流域在中國5000年歷史中的一大半時間里都居于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朝代的更迭在此醞釀出了獨特的制度體系,這也屬于不可見的隱性文化,比如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制、宗法制、科舉制、社會治理制度、倫理秩序體系等;在黃土高原上,古人確立了以家庭核心成員一起生活的小家庭生活秩序,這樣的生活秩序對我們影響至今。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流域始終保持著核心地位,西周時就有銘文記載“宅茲中國”,古人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位于天下之“中”,其實,這不僅包含著古人對黃河在地域上的理解,更蘊含了古人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維系著中華兒女的民族情感,是中華兒女世世代代依賴和歌頌的文明,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滋養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靈。可以說,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精神出發點都在這里,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根都在這里。保護黃河文化,就是厚植生養我們的根,就是擦亮照耀我們前行的燈塔,就是增強中華兒女對自身民族的認同感。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有利于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凝聚起來,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系在一起,為國家的繁榮和富強、為民族的復興、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精神信仰。
從“宅茲中國”的西周王朝,到開疆拓土、開辟絲綢之路連通歐亞大陸的漢朝,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大唐盛世,再到經濟、文化發展居于世界最前列的大宋王朝,每一個朝代都蘊含著它獨有的文化自信。時至今日,“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歷史和文化的厚重底蘊仍然靜靜地流淌在河南黃河流域的人們的肌膚血脈中。文化自信,我們一直都有,而且還在繼續延續和傳承,它使我們的文明賡續,它使我們挺起脊梁,它使我們內心充實,它使我們勇于暢想未來。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中最有底氣的自信,是實現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省的強大底氣。不忘來時路才能更加明白前行的方向,只有創新性地傳承好黃河文化,才能凝聚文化自信。
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黃河流域孕育了光輝燦爛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求同存異、持中守正、可持續發展等精神內涵,不僅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將對當今世界的發展、解決重大國際問題、謀求人類發展共同體等方面提供中國獨有的智慧。現在,我們正面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世界局勢變幻動蕩,正在經歷著深刻變革。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文化伴隨時代的發展煥發出新的光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輩給我們創造了豐富的黃河文化,我們要做好傳承,既不能讓它在百寶箱里沉睡,又不能讓它因過于厚重和高雅而脫離群眾。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創造性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這樣黃河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自古以來,黃河并不是一條一成不變的河流,它曾經多次決口、改道,給黃河兩岸的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給百姓辛勤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帶來沉重的打擊,同時也使黃河文化遺產多次遭到破壞。歷史的教訓和經驗提醒著我們,要重視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比如關注和保護流域內的摩崖石刻、名人故居、碑刻廟宇、文書資料、水利工程等等,不僅要關注文化遺產的現狀,還要考慮它們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根據歷史資料和遺存進行重建整修,為這些文物、遺址進行申遺保護等。還要在黃河文化的寶藏中,深挖其歷史底蘊和時代價值,并進行全面建構,讓它與時俱進地重新煥發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期間,一貫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將傳統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維度和高度上,將傳統文化視為推動民族復興的獨特的“戰略資源”,帶動了傳統文化、黃河文化的強勢回歸和傳播熱潮。
當前,中國持續增強的經濟實力,強大的社會治理能力,軍事、航天等事業的快速發展,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顯著提升。傳統文化持續破圈,黃河文化廣泛傳播,生動地詮釋了“華流才是頂流”。
河南衛視的傳統文化精品節目持續“破圈”,從《唐宮夜宴》到《元宵奇妙夜》;從水下拍攝的唯美的《洛神水賦》,到地上拍攝的陽剛的《龍門金剛》,河南衛視融合前沿技術,讓傳統和現代完美融合,讓視覺和整體效果更加唯美耐看,呈現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創意表達,贏得了社會廣泛的贊譽。
2021年,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獲評全國博物館文創精品。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對文物背后的故事進行深入挖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利用“考古工具”挖出仿制的文物,讓消費者體驗考古過程,以體驗式、趣味化的途徑,讓公眾不僅了解了考古收藏的過程,并且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最終讓文物借助盲盒這種形式成功出圈,也讓曲高和寡的文物“活”了起來,融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吸引了大量熱衷考古和文博的年輕人。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考古盲盒銷售量達36萬個,銷售額超3000萬,盲盒的出圈也帶動了河南博物院的出圈、出彩,改變了博物館嚴肅刻板的形象,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博物館,在大眾群體中弘揚了黃河文化,悄無聲息地讓大眾愛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文旅融合等方面為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互聯網+文化”“非遺+旅游”“非遺+創意”等模式助力于深入發掘相關的歷史人文資源,讓黃河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將黃河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古老和現代相逢,實現以文化促進創意發展、以創意推動文化傳承,打破了歷史文化沉悶無趣的形象,使其重新樹立了既能“陽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的豐滿形象,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黃河文化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方式。
2021年,國家相關部委堅持系統觀念,綜合考慮疫情防控、國內外環境、區位差異等多重因素,就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制定出臺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等一系列“十四五”發展規劃,同時緊扣中國區域重大戰略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推動文旅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規劃》在基本原則中首次提出要堅持系統觀念,充分突顯了系統思維:一是通過“一個工程,七大體系”,為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二是首次系統提出文旅發展的空間布局。在政策層面,以系統思維為抓手,全局謀劃、重點布局、整體推進、統籌推動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的顯著特征。這意味著文旅產業正在逐漸跳脫出原來的單點思維和單線思維,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生態安全保障,轉向“大文旅”的宏觀視野。
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為“十四五”時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夯實了責任和任務,振奮了文旅系統大干快干的精氣神,鼓舞大家利用河南省的優勢,抓住難得的機遇,加快腳步將河南省建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心、國際級黃河文化旅游帶。
“大文旅”的宏觀視野,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給黃河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發展趨勢,借助國家的利好政策,將極大地推動黃河文化的發展。
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聯動機制,構建聯動的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戰略、體制。事實上,相關部門已經積極做了很多推動工作,比如,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評估和調整工作。2022年6月,河南省印發了《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河南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弘揚體系的目標,完善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做到“心中有數”。
在構建具有黃河特色的現代文旅產業體系,舉辦黃河文化研究與交流活動,充分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深入挖掘黃河沿線流域地區的歷史遺跡等方面,河南省也做出了許多卓越的成績。比如,2021年4月,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鄭州、開封、洛陽三市政府共同舉辦了首屆“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活動,舉辦辛丑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動;黃河流域舞臺藝術精品演出季;黃河文化主題藝術沙龍;中國(鄭州)國際旅游城市市長論壇;黃河珍寶——沿黃九省(區)文物精品展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由政府推動的黃河文化交流合作活動。另外,“只有河南”景區項目以厚重的黃河文化為創作根基,讓觀眾以沉浸式的方式體驗獨特的戲劇,已經成為河南標志性的文旅地標,感動、感染了眾多參觀者。去年,“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成功入選“2021文旅融合創新項目”。2022年7月,國家藝術基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舞臺劇和作品主題創作資助項目——豫劇《黃河灘上的女人》在河南省人民會堂進行專場演出,深深地打動了全場觀眾。
黃河文化的寶庫里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但充滿“營養”的故事,以上舉措或在互聯網語境下結合融媒體思維,或生動講述黃河故事,或扎實弘揚傳統文化,氣勢大,影響深遠,對于樹立河南文化自信、加速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意義。
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綿延不斷,即使經歷過南北分裂、五代十國這樣劇烈震蕩的分裂時期,最后總能重新組合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再生力量。即使經歷了“焚書坑儒”、外國侵略、天災人禍,但是只要中華民族還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就沒有中斷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形成的民間自覺對傳承文化功不可沒。數千年來,綿延不絕的文明在黃河流域發展,那些內化為集體心態中的民族自尊心、對人文始祖炎黃的共同認可和崇拜、血脈中積淀奔流的家國情懷等文化自覺,強而有力地延續著民族命脈。正如《周易·乾》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何為自強不息?靠的是發自內心的力量,正是因為這種內化了的文化力量,中華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尊重這種民間自覺,將對黃河文化的傳承發揮重要的延續作用。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歷史傳遞給我們每個人的接力棒,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接過這個接力棒的意識和擔當,都應該有勇挑重擔的熱情和行動力,深挖黃河文化的底蘊,活化黃河文化的價值;厚植文化底蘊,續寫文化傳奇;讓河南更出彩,讓中原更幸福,讓黃河文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助推器,讓黃河文化成為凝聚文化自信的黏合劑,讓黃河文化永遠閃耀著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