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亞閣
(河南廣播電視臺,河南 鄭州 450008)
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是關鍵的媒介之一,由于其權威性高、口碑好,有著非常廣的受眾面。但是在新媒體崛起后,受眾有了更多選擇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電視不再是唯一接受新聞資訊的途徑,智能手機的普及能夠按照受眾的喜好為其推送各類的新鮮新聞。雖然傳播渠道眾多,但是各種負面消息也逐漸泛濫,不利于正向引導社會輿論的發展。近年來,根據國家廣電部門的新要求,各個媒體都開始建設融媒體,從而形成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傳播的局面。因此,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媒體需要牢牢把握融合發展的機遇,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地增強新聞輿論的影響力,占領思想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
對于輿論影響力,不同的專家學者立足于自身的知識結構以及文化水平、認知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定義也是不一樣的。筆者認為,定義輿論影響力應該從電視新聞傳播媒介入手,簡而言之,輿論影響力是社會輿論界對于新聞媒體所報道的新聞事件有所關注、引發共鳴的能力以及效果。電視新聞媒體可以向受眾傳播有價值信息,在受眾群體中產生作用力。根據輿論影響力的概念可知,媒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向受眾群體準確并及時地推送信息,受眾在對信息進行理解后將其傳播開來,從而形成了輿論影響力。由此可見,輿論的影響力是有區分大小的。輿論影響力作為新聞存在及發展的重要標志,是新聞質量的衡量準則。要知道影響力不僅是注意力,也是一種傳播結果。怎樣對輿論影響力的大小進行衡量?在研究輿論影響力后發現,影響輿論影響力的因素有媒體的傳播力和引導力。簡而言之,媒體的傳播力和引導力越大,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就越大,媒體的傳播力和引導力越小,媒體的輿論影響力便越小,由此可見,二者之間是呈正比例關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媒體輿論的影響力除了與傳播力和引導力有關,同感召力也有一定的關系。
一直以來,電視新聞以其傳播影響力,借助向受眾傳播具備社會價值的信息,來引發受眾對于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關注,反映出真實的事件。社會群眾在獲取新聞信息后產生共鳴,提高對于各種新聞事件的關注度,并作出相應的反應,從而起到間接的推動作用。電視新聞的受眾群體包括各個不同年齡段的人,所傳播的新聞信息也具備一定的廣泛性。當社會受眾對新聞信息進行接收并理解時,新聞信息也會相繼分散傳播,通過傳播影響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聞事件的主人公帶來輿論壓力[1]。從輿論壓力來看,新聞輿論影響能力的大小,與傳播的新聞質量高低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電視新聞行業需要充分重視信息的輿論影響能力。通常情況下新聞的傳播能力越強,所產生的輿論影響力便越大,二者之間是呈正比關系的。
何為輿論?輿論便是民眾對于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新聞事件的整體看法,不僅有積極的影響,還有消極的影響。眾所周知,輿論主要是包括三個要素:輿論主體、客體、存在形式[2]。電視新聞輿論的影響力是其作為輿論導向對社會民眾作用大小的重要衡量指標,簡單來說是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關注度和觀看時所引發的情感共鳴。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在過去傳統媒體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時間段中,電視新聞輿論影響力是非常大的,然而隨著新媒體的誕生,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受到了新媒體在內容形式、傳播渠道、播出載體等各個方面優勢的影響,電視新聞的輿論影響力逐漸被削弱。而從電視新聞輿論影響力的影響因素來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內部因素。電視新聞作為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因為受到了新媒體的強力沖擊,所以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也受此影響不斷下降。現如今的電視新聞節目要想獲得穩定的發展,需要進行轉型升級。
第一,內部因素。電視新聞輿論影響力的大小與各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節目質量、運行機制、播出內容、呈現形式等。因此,電視臺應當通過創新新聞采編和播出形式的方式,來提高電視新聞的質量,擴大電視新聞的輿論影響力。
第二,外部因素。當前的電視新聞節目正處于較為嚴峻的形勢中,媒體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不管是電視媒體,還是電視新聞節目都呈現出輿論影響力日漸削弱的趨勢,很多的電視新聞受眾已經開始投入到了新媒體的“懷抱”中,還有很多的電視臺為了留住受眾,滿足現代受眾的需求和口味,在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中不斷地融入同質化、低俗化的內容,影響了電視新聞的口碑。因此,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電視新聞的輿論影響力是很難獲得理想效果的。由此可見,電視臺應當有效地應對外部因素的影響,堅持揚長避短,確保新聞節目的輿論影響力不會受到干擾。
電視新聞的輿論感召能力主要是指將自身的新聞信息和價值進行匯集,積極參與到相關信息的探索分析中,從而產生的結果會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以及社會價值觀念帶來直接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越強,所形成的輿論感召力便越大,從而產生更強的社會動員力量。人民群眾對于某一新聞事件的參與程度越高,所產生的輿論影響力傳播范圍便越大。而提升電視新聞的輿論影響力要通過日積月累的過程。從這一點來看,各類新媒體與電視新聞行業的優勢相比較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具備權威性的電視媒體發布信息,其產生的輿論影響力是遠遠大于新媒體的。根據輿論影響力的產生來看,輿論影響力的形成不是在當下,也不是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或者是地區的新聞媒體獨立創造的,它是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而產生的。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輿論影響力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在人類的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每一個國家或團體都非常重視輿論的影響力。
在現如今的媒體時代中,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出現,為每一位使用者都提供了話語權和評論權,讓受眾可以直截了當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的評論和分析,并表達自身的疑惑,或者提出建議,從而為廣大受眾的交流與溝通打造良好的平臺。在此背景下,每當發生新聞事件時,網民能夠借助新媒體技術平臺直抒胸臆,發表自己的建議和意見,與電視新聞的固定時間、固定形式相比,更加具備時效性和創新性,許多網民的觀點也常常會被傳統媒體進行轉載。此外,傳統電視新聞所面臨的挑戰,除了受到了網民的影響,還會受到網絡文化精英和意見領袖的沖擊,輿論方向不能夠完全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3]。如果出現了較為片面、內容不到位的評價觀點,將會受到大眾的譴責和聲討,導致新聞輿論的風評受到不良影響,在此背景下,電視新聞的壟斷地位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這同時也是電視新聞輿論影響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對于新聞的傳播渠道進行深入拓展,豐富了新聞的內容。而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由于形式較為單一,和新媒體相比在內容上還沒有展示出自身的特色。有些電視新聞的選題中也更加偏向于社會事件。然而,在融媒體時代中,新的媒體形態紛紛涌現,許多具備吸引力和特色的新興媒體搶占了電視媒體的受眾和市場,使電視媒體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在此背景下,電視節目也漸漸有了危機感,開始注重行業的發展機會,根據新媒體形態發展不完善的缺點,創作新的優質節目內容,創新了媒介融合的節目形式[4]。通過一系列的操作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展示自身的優勢和特性,吸引更多的受眾。根據目前的發展狀態,電視新聞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嘗試,不斷地完善升級。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的電視新聞應當基于自身的基本狀況,踴躍參與到與新媒體形態的融合中,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的優勢,借助新媒體的媒介優勢,實現電視新聞的優化轉型。電視新聞的轉型最為明顯的變化便是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越來越高,在信息傳播中,許多的電視受眾意志力逐漸弱化,傳統媒介中受眾的忠實度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在當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電視新聞要想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獲取一席之地,便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價值,展示自身的優勢,全面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長和優勢,再借助新媒體的特色,實現融合創新。在電視新聞的選題過程中,可以把新聞事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重大事件、典型報道、突發事件。首先是重大事件,通常電視新聞所關注到的重大事件都在時政類新聞的范圍中。時政類的新聞通常與國家和社會密切相關,所以在針對重大事件展開素材搜集、生產、加工報道等環節,必須按照相關的政策要求以及國家的形勢,精確地掌握新聞報道內容的中心點和側重點。這樣除了可以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外,還能夠在廣大的受眾心目中增強電視新聞的公信力和權威性[5]。其次是典型報道,電視新聞在開展典型報道中會展示特色,抒發真情實感。典型報道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對同類事物或者是人物群體中所發生的突發事件或者是以突出人物作為對象展開針對性報道。另外,典型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負面的新聞事件具有警示意義,能夠讓受眾深刻地認識到負面事件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從而起到規范自身的作用。正面的典型則有著激勵和感召的作用,能夠讓受眾嚴格要求自身,進一步規范自身的行為。當然,無論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電視新聞單位都必須掌握社會主旋律,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輿論走向正規化。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還需要注重速度和時效性,通常來說突發事件會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所以在報道突發事件時,電視新聞媒體必須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有效的引導,闡述正確的觀點,積極探索突發事件背后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雖然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比新媒體更早,但是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信息的功能漸漸地被新媒體所替代。目前,人們正在享受著信息化時代所帶來的便捷和便利,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話題的局限性,使其不受地區的阻礙,但是電視新聞并不具備這一特點。在對新媒體進行調查發現,各種類型之間的新媒體是存在通聯性的,所以為人們提供了創造和傳播信息的機會。電視媒體在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中,需要時刻注意輿論問題的監督和參與,傳統的電視媒體需要具備對輿論熱點的監督能力,在面對突發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做好應急方案。如果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通過網絡進行了大量的傳播,那么其就不再具備新聞的時效性。所以電視媒體應當主動制定解決措施,借助新媒體平臺來關注問題和事件的發展狀況,從而保證電視新聞和網絡媒體信息更新的同一性,盡可能地把輿論影響力擴大[6]。除此之外,還需要安排記者在第一時間對發生的事件與網民進行實時互動,電視新聞節目應當借助網絡平臺的優勢,展開實時的動態跟蹤,將事件的真相進行更新和披露,提升新聞電視節目的深度。目前,電視媒體需要全面客觀地看待網絡所帶來的挑戰。雖然網絡監督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監督的真實性還需要進行考證。為了有效地增強新聞信息的實效性,應當對相關的新聞工作者展開專業的培訓,培養其政治素養和責任意識,客觀審視網絡監督的實踐和現狀,與網友進行深度互動,向廣大人民群眾報道有社會價值的新聞信息。
我國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新的渠道和平臺。因此,應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基于寬松的輿論環境,對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進行優化和創新。電視新聞傳播應當順應融媒體的發展方向,充分借助網絡平臺,創新發展理念,科學分析、深度探索融媒體發展的趨勢。在現實的電視新聞傳播中應當堅持做優、做強的基本原則,根據新媒體的發展方向,建設人才隊伍,更新新聞工作者的電視傳播理念。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打造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隊伍,為電視新聞傳播方式的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電視新聞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通過科學的思維和先進的技術展示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其導向作用和傳播作用。
現如今,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各類突發事件層出不窮,受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也在逐漸提升,相關的利益群體也有了更多的訴求,輿論表達逐漸分散,這對于電視新聞的傳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傳統的電視新聞主流媒體應當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創新傳播形式,保證電視媒體輿論的監督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保證自身的話語權,積極建設權威性新聞網站,增強電視媒體的影響力。
總而言之,現如今時代飛速發展,是走向大眾的信息時代,也是各個媒體融合的時代,對于電視新聞的發展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電視新聞要想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促進電視新聞輿論影響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