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琳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舞蹈學院
中國樂舞歷史源遠流長,從誕生源頭的縷縷小溪到最終匯合為汪洋大海,經歷了潺潺流水般的細膩,也經歷了急流回旋的迅猛。值得慶幸的是,源于武康這朵絢麗的浪花——《前溪舞》 被幸運地保留下來。《中國舞蹈詞典》對于《前溪舞》條目釋文為:“南朝舞名,屬‘清商樂’《吳歌》類。是其著名的代表之一。杜佑《通典》有記載:《清樂》,是起始于清商的三調,即‘平調’‘清調’‘瑟調’,并漢氏以來吁曲……”今尚存曲目有三十二曲。由此可見,《前溪舞》于隋唐時期歸于《清樂》而被列入宮廷的九部樂、十部樂之中。這其中也有健舞與軟舞之分,可以明顯地看出,前溪舞蹈屬于軟舞。晉曹毗《箜篌賦》曰:“湖(濮)上颯沓以平雅,前溪摧藏而懷歸”中,“颯沓”的意思是在展現一個優秀的舞者輕盈與迅疾的步伐轉換。“平雅”則是代表了古代藝術的最高規格。由此可見,前溪舞蹈在古代亦或是當代都有獨樹一幟的價值。《前溪舞》自南北朝起始,歷經隋、唐、元、明,直至前清,而前清時前溪一帶尚有父老鄉親在傳習前溪歌舞,這也清晰地說明《前溪舞》是中國舞蹈歷史中源遠流長的經典。
前溪,又稱余英溪,余英溪流經古城武康縣治前的一段,故名前溪,《前溪舞》的誕生與東晉將領沈充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給舞伎”盛行,前溪恰是該舞伎習樂場所地,一大部分舞伎被沈氏送入宮廷,獻給王室,這極大地推動了《前溪舞》的發展。此后,由于東晉政權向南遷移,清商樂也隨之傳入南方,原本作為主導的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等都向南方逐漸轉移。此時,江南一帶《前溪舞》作為本地域代表性舞蹈,體現出一種濃郁的江南特色,是當地人民生活狀態與精神世界的反映。不斷發展變化的《前溪舞》也促進了當地《吳歌》的發展,使南朝樂舞成為新聲歌舞,影響甚廣。縱向來講,《前溪舞》被吳地民間歌舞所孕育,后進入宮廷,廣泛流傳于南北朝與唐朝時期,經宋、齊、粱、陳至五唐流傳不斷,近四、五個世紀之久。此舞雖從南朝開始逐步盛行,但直至唐末仍有歌舞者。南北朝時期作為漢魏與隋唐之間的過渡,即使這個朝代并不算強盛,但也留下了許多令人贊嘆的文化瑰寶。前溪舞蹈以其獨特的文化面貌成為了大江南地域文化界碑式的印記。時至今日,后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究其源,探其根,解讀內涵,剖析動作、動律、形態等,助推《前溪舞》的復建,填補了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前溪舞》當代呈現的空白,也體現了浙江藝術高校對當地舞蹈文化研究的使命與擔當。
前溪舞的編曲者沈充乃晉代德清人,據史料記載,“沈充家富裕,曾在龍溪(今在浙江省德清縣鐘管鎮),廣蓄歌伎,常賦詞作曲,后前溪為南朝習樂場所。”屬于吳地的德清前溪,此地帶的歌伎必然也會受到清商樂《吳歌》的影響。而《吳歌》是吳地的民歌民謠總稱,吳地民眾常以民間口頭演唱方式表演,其藝術表現的基本方式為口語化演唱,與吳地的小橋流水、楊柳清風的自然環境,以及淳樸平和、蘊含秀潤的民風習俗相吻合,因而吳歌的曲調大多是“柔和流暢,婉轉起伏,高昂優美,好似行云流水,悠揚動聽”。
史學家明確指出與樂舞一致性的《前溪舞》纏綿柔婉的風格特征:“《前溪舞》 情調纏綿舞態柔婉,具江南民間歌舞特色。”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紛爭戰亂不斷,而江南吳地殃及較少,西晉八王之亂,流民起義基本都于浙境之外。因此,來自北方的技術、藝術等都推動了南方各方面的發展。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使南方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土地變為貴族的田莊,景色宜人的“山蔭道上”一時名士云集。此時,浙江舞蹈呈現出多樣、開放、包容的局面。一方面,北方舞蹈與南方舞蹈融合后展現出一種新的樣態;另一方面,舞蹈開始更多地關注“人”的本體,反映人民的生活態度,從凸顯追求端莊華麗的風格逐漸轉向民間樸實的大眾審美。南方在兩晉以前多以蠻夷形象出現,后因北方文化的南遷,吳地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因而此時的浙江漢族舞蹈也開始呈現出溫婉如玉、柔荑似水、清素細膩的風格。
《樂府詩集》卷中的四十五著錄《前溪歌》七首,所展現的樂舞風格也以憂愁與傷感為主題。因音樂與舞蹈相輔相成、和諧統一,所以史料中記載的《前溪歌》也稱作《前溪舞》,內容、形式所表達的情感都以憂傷哀愁為主題,以男女間的離別相思、愛恨情仇為主體方向。這種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受其產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所影響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時期,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地、社會失序、民族遭殃、人民受難的大動亂階段。男子常年征戰在外,女子整日思君念君,期盼自己的丈夫平安歸來,這就形成了《前溪舞》的主題內容,產生了“寧斷嬌兒乳,不斷郎殷勤”這樣催人心腸的情感。南北朝時,無數有識之士、胸懷抱負之人被皇權貴族玩弄于股掌,他們內心對腐朽的官僚無不悲痛、厭倦、失望。正是因為《前溪舞》憂思感懷的風格特性與文人騷客之間達成了一種完美的契合和平衡,所以《前溪舞》成為哀苦相思的代名詞,被眾多人所追逐、青睞。
舞蹈動作語匯是一切舞蹈語言的總稱,由若干個舞蹈動作拼接成舞句或舞段,最終逐步匯聚成舞蹈語匯。每一個動作有其不同的動作屬性,是不同風格下的符號體現。《前溪舞》動作多以后仰、提胯為主,在一個頓點后連綿不斷地延伸,在動作的路線變換中給人以抑揚頓挫、舒緩動人之感。整個舞蹈語匯在輕重緩急、動靜結合下完成,加以嫵媚嬌俏的舞蹈風格,韻味十足,有身臨其境之感。因其《前溪舞》根植于戰火紛爭,親人分崩離析之際,所以舞蹈的同時也有煎熬愁苦之意。后有詩人以《前溪舞》作為典故,以此來表達怨而不怒,哀而不傷之感。
舞蹈,它的作用不僅僅只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么簡單,它更是一種傳承、發展、創新的藝術表現。《前溪舞》作為“江南吳歌”代表作,折射出漢朝舞蹈中的一些動律體態,比如在胯部運動的延用。從創新角度而言,其海納百川的吸收了一些外來文化,例如佛教的手位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硝煙紛爭,人們期盼安居樂業,但因大勢所致,無法實現美好生活的夙愿。無數百姓選擇將自己的精神寄托到虛無縹緲的佛教、道教、玄學之中,致使當時的《前溪舞》肢體動作就多有表現女子追求精神解放的動作。如南朝樂府所載:“貴得相纏綿”,以及《中國舞蹈詞典》中所描述:“情調纏綿、舞態柔婉”的體態。通過后仰、刷腰、提臀、下腰等動作訓練,讓《前溪舞》展現出柔和唯美之態。通過端腰、提胯、橫移等循序漸進的協調練習,令胯部的擺動發揮出靈動之美。凸顯出《前溪舞》中女子胯部獨有的運動方式和韻律特征。目前關于《前溪舞》的研究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包括動作、姿態、步伐、技巧、手勢以及由不同動作組成的舞蹈構圖、舞句、舞段等內容在內的舞蹈形態研究。其二是以歷史變遷、文化底蘊在內的舞蹈文化研究。總而言之,在研究《前溪舞》時應將宏觀把握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盡可能地將其置身于大的歷史背景中,全面分析《前溪舞》在歷史文化中的全貌。將人文歷史背景與舞蹈語匯勾連,直指《前溪舞》的精神內核深處,探尋其真諦所在。
生于和平年代的人對南北朝時期百姓的處境難以感同身受,這時就需要用一些方法與手段將現有的動作語匯與當時的情感進行跨時空連接。結合《前溪舞》傳統的主題表達,在步伐的動作力效中應更多選取重力為“輕”的元素,展現動作質感,例如“滑動”“浮動”“點打”等體現它的輕盈姿態。柳如是作“翻風解作前溪舞,泣露猶聞子夜歌”,其中“翻風”很好地說明了《前溪舞》在舞動時輕如風的動態特征。下肢動作有“繞拖步”“平拖步”“橫移步”等體現前溪女子獨有的生活特征步伐。把體態、巾舞、步伐等各要素進行綜合性訓練,體現前溪舞“情調纏綿、舞態柔婉”的風格特征。《前溪舞》動作風格主要由“輕”和“柔”來表現,動作中多以腰部的扭動、折疊、橫移、后仰等表達夫妻分離之苦,以此展現柔婉、綢繆的風格特征。下肢動作多以原地或輕巧飄逸的步伐為主,展現分離之人在獨守空房時的幻想與回憶,從而體現出若有若無、虛無渺茫的哀愁,這也體現了“軟舞”的獨有風格。使用輕柔秀逸的舞蹈動作展示婀娜妙麗、哀婉憂愁的風格特征,以此表達悲痛欲絕之感。
舞蹈是一門肢體藝術,對于藝術而言,其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傳情達意,而眾多史料記載,《前溪舞》多表現離別、悲傷的情緒。典籍上對于此項舞蹈的記載少之又少,現代人很難對其有深入的了解,但幸運的是可以通過詩詞中描寫《前溪舞》語句來窺探,從中發現獨特的藝術美。《前溪舞》從民間進入宮廷,其體態特征定然具有一定的規格標準。古人對于舞蹈描述之多,有時平白直切,有時托物言志,有時借舞思情。在這些大量典籍面前,我們只能通過剖析其中的統一性完善其舞蹈語匯。在記錄中,對于腰部動作的把握是整個前溪舞蹈的一個重點,宋人呂渭老《減字木蘭花·雨簾高卷》曰:“前溪夜舞,化作驚鴻留不住。愁損腰肢,一桁香銷舊舞衣。”其中對于前溪舞蹈雖然是以象征手法來描述,但也能從中考察出前溪舞蹈中借用腰部來體現愁容的動作用法。其中不僅僅只是以腰部的運用來表現愁緒,更主要的是舞者情感的迸發。晉曹毗《箜篌賦》中“摧藏而懷歸”明確將《前溪舞》的傷感舞蹈風格定位為“摧藏”與“懷歸”。通過查詢發現,兩次皆有極度難過與悲傷之意,故而腰部動作可以理解為一種折疊態勢的動作形象,從中表現出舞者的悲傷情緒,以及腰肢的高超技藝。
樂舞復建指對某一時期的風格性樂舞進行跨時代的審美重構,實現傳統藝術的時代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近年來,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舞蹈學院教研團隊于2019 年初便開始了對《前溪舞》的復建研究和實踐工作。北京舞蹈學院孫穎教授提出,必須將舞蹈視為一種文化形態,從總體文化中去解構。為此,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舞蹈團隊曾多次前往德清縣前溪村進行田野調查,向傳承人徐亞樂和當地文化館,以及鄉土賢達人士求教,同時也得到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茅慧、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副主任鄭璐、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特邀舞蹈研究員、浙江傳統舞蹈專業委員會主任吳露生等專家、學者的指導。復建團隊在文獻資料、文物考察、田野調查等方面多角度深入研究考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盡力做到精神內涵與動律語言相輔相成,齊頭并進。
目前對《前溪舞》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論層面,對于如何復建《前溪舞》的研究內容相對較少。《前溪舞文化特征與藝術風格》 一文主要從不同類別歷史文獻、文學作品中探尋前溪舞的特征,以此來展現《前溪舞》的藝術形式、音樂、服飾等文化特征,為復建前溪舞做了一定的理論準備①李佳:《前溪舞的文化特性和藝術風格研究》,《大眾文藝》,2017 年,第10 期,第169—170 頁。。《江南風格起,參差有異色》②吳露生:《江南風格起,參差有異色——兩晉南北朝浙江漢、胡舞蹈尋蹤》,《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 年,第3 期,第49—57 頁。一文主要研究《前溪舞》產生的歷史環境、發展過程及文化背景,通過挖掘不同文藝作品中的《前溪舞》,進而了解該舞種的特點、風格及表現形式。《<前溪舞>管窺及其當代復建探索》③張林鵑、王旭楊:《<前溪舞>管窺及其當代復建探索》,《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6 期,第83—86 頁。一文通過傳統文辭、舞辭中對《前溪舞》的記載,從舞蹈風格到動作質感再到舞蹈本體語匯,為《前溪舞》現代復建探索提供理論依據,并為當下藝術工作者挖掘研究《前溪舞》提供了新的借鑒。
《前溪舞》產生于極其動蕩的年代,在歷史演進中有一定的失傳,我們只能通過后世的研究來一窺它的原貌。事實上這樣的窺看也是不完全的,我們只能通過壁畫、文獻等再次重組這種獨特的舞蹈語匯。在歷史洪流中,《前溪舞》是碎片化的,我們的工作就是將碎片重組,呈現當代的《前溪舞》。當下,《前溪舞》的發展需要緊隨時代潮流,發揚文化自信,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借鑒歷史文獻等,使其在遵循歷史風格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創新。在歷史中找類比性,不僅要參考南北朝時期的文物,也要參考其前朝后代的文物,在其中發現同一性,通過分析與想象,從中發現其關聯性。在得到一部分研究結果后,再去進行分析,比較前溪舞蹈與其它舞蹈在步伐、上肢動作語匯等方面的異同。思考在運動軌跡中,是否有什么新的發展變化,是否跟其它舞蹈的動律發展一致。圍繞《前溪舞》的歷史文化特點,在已復建《前溪舞》的基礎上,重點研究《前溪舞》的舞蹈動作語匯,并融入現代舞蹈元素,進一步挖掘傳統舞蹈的文化內涵,擴大《前溪舞》研究范圍和社會影響力,取得新的突破。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舞蹈學院開展《前溪舞》復建工作后已取得部分可喜的成果。如CEFA 第二屆芳華杯藝術職業教育舞蹈教學成果展演活動,《前溪舞》復建基礎課榮獲教學精品課程最佳展示;第三屆“浙江風格 江南舞韻” 舞蹈作品展演,《春水前溪》榮獲甲組專業類作品編排獎等。取得良好的成績對復建團隊是一種莫大的鼓勵,但這僅僅是開始,團隊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循序漸進的完善、豐滿《前溪舞》的舞蹈動作語匯,逐步打造浙江本土舞蹈文化品牌,展現出浙江本土舞蹈文化的魅力。復建過程中,在已有《前溪舞》動作基礎上不斷融入新的內容,豐富動作語匯,進一步完善《前溪舞》舞臺展現能力,完成建設《前溪舞》的語匯復現,并在復建過程中取得階段性的成果,這無疑是復建過程中階段性的勝利,也是復建工作走向正軌的第一步。在動作語匯特點上,我們注意旁松胯橫移的動作趨勢,運用胯和下肢動作,通過提胯、端腰、橫移的中段和下肢訓練,把胯拎起來,橫胯移過去,完全在胯部的靈活擺動中進行,這體現出《前溪舞》中女子胯部獨有的運動方式和韻律特征。在表現形式上,我們創作了巾舞類型的動作,通過長巾的抖、繞、揚等技法訓練,豐富動作語匯。舞蹈時絡繹飛散的長巾,在外袖內縫綴一條較細的長袖或飄帶似的長巾,揮舞起來不感沉重,又很飄逸,充分體現出江南水鄉“池上舞前溪”的歷史風貌和風格特色。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搜集與田野調查,創作了“繞拖步”“平拖步”“橫移步”等體現前溪女子獨有生活特征的步伐動作。在韻律上前者合一,把體態、巾舞、步伐等各要素進行綜合性訓練,體現前溪舞“情調纏綿、舞態柔婉”的風格特征。這些階段性成果與歷史中的 《前溪舞》 相比必然還有較大差距,動作設計上還略顯粗糙,復建團隊需要通過借鑒大量相關舞蹈動律,以期進一步拓展空間。
《前溪舞》作為該時期具有標志性的樂舞藝術,凝聚了時代的精粹,承載著地域性的文化意蘊,在舞蹈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復建《前溪舞》必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磨,且要開展針對性考察。《前溪舞》的復現不僅是要展現中國的古典美,更要體現當代人優雅的精神追求,不僅是對本民族輝煌燦爛舞蹈藝術的復建,更是本民族文化藝術的溯源及傳統文化的回顧及再現,是時代背景下精神文化的夯實,也是審美特征與美學傾向的體現。針對南北朝時期的文物陶俑出土考察,這是復現《前溪舞》動作語匯的必然功課,需學習壁畫上的體態,文獻當中的隊形調度、藝術風格等。此外,還需使用現當代的藝術手法去詮釋古典藝術,如一些現代舞蹈使用的調度,舞美上中的干冰、燈光等用法,以其來復現詮釋當時民眾的精神風貌,從而體現出浙江舞蹈獨特的韻味。
在復建《前溪舞》的基礎上,要將現代舞蹈元素、內容融入到傳統的《前溪舞》之中,特別是用現代審美眼光去審視、再現《前溪舞》中的傳統文化,并將復建路徑的新嘗試融入舞蹈表演與創作之中,豐富藝術實踐經驗,從而體現其價值。通過課程中具有針對性的訓練,以及復建團隊對舞蹈動作語匯的不斷研磨,逐步形成具有現代價值意義的《前溪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