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農業技術推廣和植物保護檢疫站 侯書杰 許巧
玉米秸稈還田具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下茬作物穩產高產等優點,但這項技術在具體推廣應用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導致后茬小麥出苗率較低、長勢較差,甚至減產。針對這些問題,必須科學應對,切實保證秸稈還田的質量,從而為小麥豐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不少農戶沒有在玉米成熟收獲后及時將秸稈粉碎,而是等到小麥臨近播種進行土地耕翻時才粉碎秸稈,這個時候的玉米秸稈已失去了大部分的水分而變得干枯,導致粉碎效果不理想,還田后很難與土壤混合均勻,使腐熟分解緩慢,最終導致小麥出苗后其根系扎到秸稈里不能與土壤密合而懸空,吸收不到土壤中的營養而出現黃苗、弱苗,甚至死苗,導致缺苗斷壟。
玉米收獲后必須馬上將秸稈粉碎并耕翻還田,此時玉米秸稈含有較多水分,易于粉碎且入土后能較快地腐熟分解。但如果玉米收獲后距麥播時間較長,建議先將秸稈粉碎,待麥播前耕翻土地時再還田。
秸稈粉碎質量差主要表現在秸稈粉碎較長,這是由于還田機手操作時秸稈粉碎機離地面過高、作業時速度太快、接茬不好導致的,如果還田機械動力不足或機械刀具不夠鋒利,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建議使用大型聯合收割機或秸稈粉碎機具,機手要選擇適宜速度,且要控制刀片與地面的距離在5 cm 左右,粉碎后的秸稈長度不大于5 cm。粉碎后的秸稈應在田里均勻拋灑,不能出現堆積等現象。相關作業完成后,建議農戶對還田質量進行檢查,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早采取對應措施,不能在秸稈還田質量差的情況下勉強耕地播種。
秸稈還田后在土壤中腐爛分解的過程需要部分氮素,但是有些農戶往往忽視這個問題,使得土壤中的氮素不足,從而導致秸稈腐爛分解時土壤微生物與麥苗因爭奪氮素而造成小麥發育不良。
秸稈還田的麥田一般情況下每667 m2需要增施尿素7.5~10 kg 或碳酸氫銨20~27 kg,這樣可以保證土壤中有充足的氮素來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加快秸稈腐熟。氮肥與其他肥料可以一起施用,也可以單獨撒于地表后隨即耕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秸稈粉碎質量較差,還要適當加大氮肥的施入量。
作物秸稈還田后在土壤中腐爛分解必須有適宜的水分,這是由于分解秸稈需要微生物參與,而微生物的活動需要合適的水分。所以麥田墑情不足會影響秸稈腐爛分解的速度,進而影響小麥的正常出苗和生長。駐馬店市部分農戶有搶墑播種的習慣,在秸稈還田地塊墑情不足的情況下搶播小麥,往往會導致麥苗與微生物爭奪水分而發生黃苗、弱苗現象,難以形成壯苗安全越冬。
有灌溉條件的的地塊,最好在麥播前5~7 d 造墑后播種,使得耕層的土壤含水量達到75%,切實保證小麥生長和秸稈分解腐爛對水分的要求。
麥播時耕翻土地多采用旋耕機,其耕深一般只能達到15 cm,導致出現秸稈與土壤混合不夠均勻的現象,使得土壤中易形成秸稈團,影響小麥出苗和正常生長發育,容易出現弱苗、黃苗。
使用旋耕機翻耕的地塊,可以每隔2~3 年使用大型機械深耕1 次,其深度在25 cm 以上,而后再用旋耕機旋勻整平,其旋耕深度一般為10~12 cm。沒有深耕條件的建議使用旋耕機旋耕2~3 遍,從而達到混合均勻秸稈和土壤的目的。
玉米秸稈上會殘留或多或少的病原菌及蟲卵,因此秸稈還田后會不可避免地將這些病菌和蟲卵也帶入土壤,從而加重下茬作物小麥病蟲害的發生。
備播種必須處理好,最好使用包衣種子,也可施用20%三唑酮乳油100 g 或2%戊唑醇懸浮劑50~75 g 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100 g 拌小麥種子50 kg。如果地下害蟲發生較重,建議施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100 mL 或48%毒死蜱乳油100 mL 拌小麥種子50 kg。病蟲混發較重的地塊可以用以上殺菌劑與殺蟲劑混合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