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 靜
我現任尚義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此前,從尚義縣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常委,到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副主席,還有張家口市政協第九屆、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先后與政協結緣二十多年,五屆政協情依依。
我是辛集市人,1990 年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到張家口市尚義縣農業局工作。初到塞外,人地兩生,好在有領導同事的關懷幫助,有母校恩師傳授的知識技能,有祖輩父輩言傳身教的勤勞與堅韌,我很快適應了“壩上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自然環境,肩負起農業新技術與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的重任,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被省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評為“貧困地區農業實用新技術推廣應用先進個人”;協助壩上農科所完成“高寒干旱區水澆地春小麥‘晉春九號’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多次被市農業局評為“先進工作者”,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尚義縣首屆十大杰出青年”榮譽稱號。
感恩尚義這片熱土,不僅把我培養成為高級農藝師,還被推選為縣政協委員。作為一名農業界委員,以提案形式服務“三農”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我的第一件提案,是針對地膜帶來顯著經濟效益而殘留地膜危害日益增大的情況,提出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白色污染”。還有關于加快我市現代農業建設進程的建議,從建設新農田、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拓展新產業、促進農產品上檔升級;培養新農民、為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智力支撐使社會資源有效整合3 個方面,提出集“新風貌、新理念、新技術”于一體,以土地為基礎,以農產品為原料,借助高科技手段和現代化管理經驗,共同建設我市現代農業的美好明天。此外,還提出了關于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等等建議。
每次提交提案后,每年都得到有關部門答復回訪,有的還被評為優秀提案。所以,在我分管縣政協提案委員會工作期間,從講政治的高度,不斷深化認識,始終堅持把提高提案質量、提升辦理效果作為重點。比如,創新了提案工作思路,不僅從調研視察中提煉提案,從全會發言中捕捉提案,還從社情民意中獲取提案,更加注重拓寬服務渠道,當好委員與承辦部門聯系的橋梁,促進相互溝通和理解,為委員的提案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承辦單位也把辦理提案作為轉變工作作風、發揮機關效能的具體行動,采取開門辦案、現場溝通等方式,及時回訪提案委員,認真吸納提案中的建議,辦理效果越來越好。
作為基層政協委員,我很注重反映社情民意。結合下鄉培訓見聞,撰寫了《“培訓熱”的冷思考》。從農民反映注重布置會場、組織攝像、復印身份證等,到技術人員如果沒有新穎的觀點、超前的信息和過硬的本領,難以適應新形勢,培訓質量不高,提出了改進培訓工作程序,切實了解農民需要,提高推廣隊伍素質、邀請客商和經紀人進行市場分析預測,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組織農民代表外出參觀考察,開闊眼界,掌握市場營銷理念,以觀念的更新促進產品上檔升級等措施。結合有的蔬菜客商失信于民,提高標準、百般挑剔,農民只能望菜興嘆,也有個別農戶見利忘義、違約出售、欺瞞客商,不利于蔬菜產業穩步發展,提出了“誰來給蔬菜定單戴上‘緊箍咒’”“加快壩上農村太陽能利用步伐”,建議在農村示范推廣太陽灶,配套太陽能路燈,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壩上形象。還有“立草為業,為舍飼養殖打好基礎”“農村廢棄地膜污染問題應引起重視”“為‘綠色通道’叫好”等社情民意,被市政協評為“反映社情民意先進個人”。
當年,省政協組織開展“我為河北發展獻一計”活動,我提交了兩份建議,一是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富民強縣步伐;二是推動生態補償機制落實,發揮生態資源綜合優勢,都受到了重視。
時光荏苒。保存在書柜的2017年4 月12 日《張家口日報》,政協張家口市十一屆委員會“優秀政協委員風采”依然?;厥淄?,三十多年扎根塞外,青春無悔;歲月如歌,二十多年政協履職,情深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