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華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里仁學院。)
2022屆高校畢業生人數比2021屆增加167萬,規模預計達到1076萬人,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如何落實已經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疫情之下,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服務平臺不斷組織各類線上招聘活動,幫助畢業生盡快實現就業,然而教育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29%的畢業生在畢業季時期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36%的畢業生對“慢就業”持肯定態度。“慢就業”群體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帶來了挑戰,因此,本文從慢就業的現狀展開探討,通過現象分析成因,最后提出解決路徑,對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實現充分就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慢就業”是與畢業即就業的傳統就業觀念相悖的一種新形態,在歐美國家主要表現為“間隔年”和“NEET 族”,前者是積極的,通過游學或其他方式豐富自我,后者則類似于啃老族一樣的存在。在中國,“慢就業”是從2015年《工人日報》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慢就業”:如此“任性”為哪般?》的文章開始被人們所關注,之后各大媒體紛紛給出對“慢就業”的看法,學者也對此展開研究。“慢就業”現象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主動型“慢就業”和被動型“慢就業”,也有人將其稱為積極的“慢就業”和消極的“慢就業”。主動型積極的“慢就業”是指個體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理性地放慢求職節奏,通過一定時間來提高能力、增長見識最終達成理想的就業狀態。而被動型消極的“慢就業”則是個體對社會及自我認知存在偏差,規劃尚不明確,暫時無法獲得與之匹配并達到期望的就業崗位,是一種茫然被動的狀態。
對于主動型慢就業,人們的態度是寬容的,但伴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被動型慢就業群體有壯大的趨勢,容易演變為懶就業和不就業。筆者通過長時間對“慢就業”大學生群體進行訪談,發現大學生“慢就業”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執著于考編、考研,對其他就業崗位不予理睬;第二種是在求職過程中多次經歷失敗,產生了迷茫和畏懼心理。第三種是沒有明確的目標,對于就業市場不了解,對于自己能夠從事的工作沒有概念,沒有做好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屬于逃避型。想解決“慢就業”群體的就業問題,首先需要找到原因,然后才能找到解決路徑。
“慢就業”并不等于不就業,只是將就業節奏放慢,但數量過多,特別是被動“慢就業”數量過多勢必會影響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為了避免此群體最后發展成為懶就業和不就業,就要理性分析他們選擇“慢就業”的原因。通過調查了解,畢業生之所以選擇“慢就業”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因為物質條件改善后就業觀發生了新的變化。第二,部分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軌。第三,畢業生欠缺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認知和定位不準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家庭經濟收入的提高,使畢業生賺錢謀生的壓力越來越小,來自家庭的認同和支持使畢業生缺少就業的緊迫感。家庭和社會對“慢就業”的包容和尊重助推畢業生對“體面”工作的向往,從而出現了考研、考事業編制人數的逐年增加,考研人數已經從2020年的341萬,增長到2021年的377萬,而2021年考研錄取人數僅為118萬,失利后仍然堅持的不在少數。據相關學校公布的數據,云南大學2020年報考人數中往屆生比例占56%,2021年往屆生比例占63%;西北師范大學2020年往屆生比例占57%,2021年往屆生比例占62%。而考事業編更是屢屢出現幾十人爭搶一個崗位的現象,這些都助長了“慢就業”現象。
高校之間為了評比,辦學普遍追求大而全,忽略了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盲目招生,這就形成了理工科特色院校中人文學科專業無法就業,而人文學科特色院校中理工科就業資源匱乏的現象。特別是一些應用型高校開設理論研究型專業,此類專業社會需求量極少,就業率全靠考研率支撐。還有一些專業需要動手實踐,但學校安排的實習只是參觀實習,完全達不到動手實踐的效果,計算機相關專業社會更新快,學校選用教材跟不上行業發展,還要進行自主學習才能順利就業。這些助長了“慢就業”,也是結構性就業矛盾形成的原因。
我國教育資源相對不足,所以求學之路異常艱苦,能夠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都是非常優秀的,導致畢業生對工作的期待過高。如果在大學期間不能對大學生進行合理引導,畢業時就會眼高手低,職業期待與自身能力不相符合,導致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頻頻受挫,最后喪失自信心,產生了迷茫和畏懼心理,最終加入到“慢就業”群體中。還有一部分專業需要考取一定的職業資格證書才能夠幫助其順利就業,為了更好就業,所以選擇慢下來先考證。而像大學英語四、六級這樣的證書也是求職加分項,但自從這些證書與畢業證、學位證不再掛鉤以后,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再報名考取相關證書,這些都需要系統的職業生涯教育進行規劃。
觀念影響行為,就業觀念直接影響就業行為,通常影響就業觀念的因素有經濟收入、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擇業時要三者均衡考量,錢多、事少、地位高的工作是不現實的,所以在大學四年的教育中要融入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當經濟壓力減弱的情況下要充分考慮個人價值的實現,不能一味追求穩定的工作環境和高工資收入。從大三時開始進行考研引導,在考研的選擇上要根據平時學習成績進行定位,不要盲目跟風。在考研、考事業編制失利后要及時調整方向,積極主動進行多渠道就業。
高校培養的目標是使畢業生成功走向工作崗位,達到人職匹配,所以在制訂招生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依托社會需求,并根據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進行設置。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聯系實際,開展校企合作,將理論學習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做到讓學生走進工廠親身體驗崗位工作。對于社會更新較快的專業,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教學設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靈活性。根據市場需要多開設一些交叉性學科,開展通識教育、第二課堂等活動,充分發揮校友作用,讓學生多接觸社會。從招生計劃、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與方式多方面入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高校在講授專業知識以外應該開設職業指導課,通過指導課程進行職業生涯教育,讓大學生進行自我探索,這樣才能在職業興趣和專業能力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學生主動建立起職業生涯規劃才能激發潛能和興趣,提早為就業做準備,使就業不再被動和枯燥,讓那些迷茫的學生找到方向,讓學生知道自己欠缺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知識。現在有些高校根本沒有職業指導課,開設的院校教師大部分是輔導員在兼任,沒有專業的學科背景和更多的時間精力,不能發揮應有的職業規劃作用。所以應該從大一開始系統開設職業指導課程,配備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進行專業化教學,從而提升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解決“慢就業”群體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