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朝暉
“職業生涯規劃”是職業院校的必修課,這門課按照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規劃的路徑,一步一步帶領學生以基本概念開始,從氣質、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幾個維度對自我進行探索,了解自己適合做什么,喜歡做什么,能夠做什么,以及自己最看重什么,加之對自我職業環境進行分析,逐漸清晰自己的職業路徑,為順利就業做好準備,切實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及就業方向起到指導作用。
職業學校與普教相比辦學特色鮮明,設置專業與行業、職業緊密相關,訂單培養的學生更是為企業量身打造,校企合作非常緊密,出校門進企業,無縫對接。如果學生選擇學校沒有目標,對所學專業很抵觸,不僅僅是學生本人可能會厭學、轉專業甚至會退學,就算是勉強學完,畢業后選擇工作的時候也會放棄所學專業。因為職業學校教學有大量的實操訓練,配備相應的實訓場地、設施、教師等師資力量,為對口單位培養專門的技能人才,滿足生產崗位需要。如果學生放棄了按專業就業,在就業的時候就是一個沒有技能的職場小白,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這不僅對學生的對口就業造成影響,也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
及早設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思考生涯知識,可以使一部分適合職校的學生主動報考職業學校,學習自己喜愛的專業,如果在實踐過程發現出了偏差,也有合適的路徑糾偏。家長和學生就會勇于嘗試大膽實踐,加之社會不再盲目追求高學歷,而是重視技能人才,給技能人才相應的崗位和待遇,“讓我學”變成“我要學”,一大批穩定的技能人才成長起來,我們國家的制造業就會人才濟濟、興旺發達。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能到哪里去,有什么條件去,我適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所學的專業出口是什么,我該怎么辦?這些問題錯綜復雜,對于職業學校的未成年學生來說很難回答。引導學生人生第一次審視自己,了解自己,跟自己對話,有助于清晰思路,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職業規劃,以及如何開始心儀的職業生涯。沒有人生脈絡的梳理,沒有方向感,只看眼前,就會對未來缺乏應有的認識,隨波逐流被動選擇就會使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情緒低落,得過且過消極懈怠。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通過MBTI 職業性格測試,氣質、性格分析,講述人職匹配理論;通過霍蘭德職業傾向測試,什么是興趣、興趣與職業生涯的關系以及興趣的管理理論,講述興趣與職業的匹配理論;通過舒伯職業價值觀測試,什么是價值觀、價值觀與生涯規劃的關系,價值觀探索、價值觀的澄清、價值觀的反思,逐步清晰自己的價值取向。加之分析能力與工作的適配關系、職業技能評估、創新能力測評、心理適應能力測試等,逐漸梳理清晰脈絡,認識自我的同時,也清晰自己的價值所在。
人生就是各種角色扮演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身份。25 歲開始工作到65 歲退出職業生涯,人生最好的年華是與職業相連的,所以職業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深遠。而職業學校學習的幾年,恰恰是決定人生走向的關鍵時期,做好職業規劃,明確職業規劃的意義,非常重要。孩子、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這些身份在生涯的不同階段分量不同,分配好角色的比重,有助于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
職業生涯規劃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進行生涯人物訪談,通過尋找被訪談者,傾聽“訪談人物”對職業的評價、崗位的要求等,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學生不僅僅是聽教師的“一面之詞”,還可以聽到行業人講行規,兼聽則明,開拓學生認識問題的思路,更加明確努力的方向。生涯人物訪談對學生來說,可以非常直觀地了解到獲取工作的途徑,崗位工作內容、職業能力要求,對于還沒有進入職場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間接經驗獲取途徑,學生自己主動尋找訪談對象,被訪者的意見和建議、被訪談者的經驗也能靜下心來聽得進去。
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通過學習職業生涯決策的基本原則、職業選擇的常見內容、職業的家庭環境分析、社會環境分析、行業和職業環境分析、企業環境分析等知識,分析自我,分析環境,知己知彼,做出職業生涯規劃,有目的選擇就業單位,制定階段性的就業嘗試和晉升路徑,根據自身情況和環境因素及時作出調整。職業學校除了有校內實訓,也有頂崗實習,在學習理論的同時練習實際操作技能,一體化教學已經運行多年。這個實訓的過程就是培養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同時也是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勝任專業工作的過程。
沒有任何一種選擇是完美的,一種選擇的同時,也要放棄一些個性的因素,尤其是與同事的協作,團隊建設,更需要不斷打磨棱角相互適應,家庭如此,就業單位也如此。許許多多的行業精英并不是因為喜愛選擇了他的職業,而是因為責任感、榮譽感、使命感等諸多因素,愛崗敬業,最終成為行業專家。比如首鋼公司的五一獎章獲得者、焊接女專家劉宏;因國家需要,學成歸國,創造多個“中國第一”的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顧正平,從醫學系到林業系,后來又轉到林業機械系,面對國家的需要,他毫不猶豫兩次更換專業,責任感、使命感成就了顧正平教授的傳奇人生。
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提高學習效果至關重要,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也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設計的精髓。學生思考他的職業生涯,設身處地思考他的就業路經,比教師滿堂灌講大道理效果好得多。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站在講臺上展示自己對職業的理解,與同學分享,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學會傾聽的習慣,生涯各個階段的任務和角色如何扮演,啟發引領學生講出他的設想。
國家發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也就需要大量有技能、踏實肯干的職業學校畢業生。職業學校教師,看到很多企業進校招聘,而畢業生挑來挑去就業意愿低下。尤其是有一些畢業生應聘到企業后,跨地區跨行業頻繁跳槽,給企業招聘造成困惑,也對自己職業生涯造成影響。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把就業的思考提前到學習階段,把就業指導提前到學習階段,加強就業引導,對畢業生順利就業尤為重要。請進來走出去,了解企業、了解行業、了解職業,對提高學生崗位意識、責任意識有很大幫助,有益于學生通過行業人員了解行業前景及行業現狀,更清楚自己未來的職業前景和努力方向。以典型畢業生為榜樣,從基層做起,注重技能水平的不斷提高,腳踏實地不斷努力,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職業教育肩負為國家培養技能人才的重任,大批合格的技能人才,是制造業強盛的基石。目前職業學校生源依然緊張,招生難還是大多數職業學校面臨的難題,生源質量也是良莠不齊,畢業生具有理論水平不高但動手能力強的特點。所以,在“職業生涯規劃”課堂上采用以學生為主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動起來、練起來,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感興趣、愿操作,掌握應用技能。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學生梳理好生涯路徑,啟發學生做好規劃,少走彎路,堅定職業方向,為就業打好基礎。